六盘水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市自然保护地工作中心主任丁武福
(11月22日)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六盘水市林长办,对大家参加今天的发布会,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六盘水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市林长制工作自2021年6月全面实施以来,在国家、省林长办的统筹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级各部门和各市(特区、区)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林长制工作的决策部署,逐步形成了“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成员分片包保”的林草资源保护修复的责任组织体系。使得林长制工作整体推进有序,各级林长对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森林草原质量持续提升,林草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林长制工作推深做实,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自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市县制定了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等为骨架的各级林长组织体系。建立完善了林长联席会议制度、林长制办公室工作制度、林长制信息工作制度、林长“巡林巡查”制度、林长制工作日常监督制度等五项配套制度,确保林长制各项工作有规可循,为林长制全面推进提供了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长制工作,亲自挂帅担任总林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开展巡林活动,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听取林长制工作汇报,部署相关工作。市级副总林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2021年以来,共设立市、区、乡、村四级林长2234名,成立各级林长办97个,建成林长制公示牌290块,林长制主题公园1个。四级林长开展巡林28911次,帮助解决涉林问题270余条。在林长制引领带动下,全市林草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2022年11月,我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23年2月,市林业局被国家林草局评为“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
二是国土绿化取得新成效,增加凉都绿色底蕴。围绕“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以做大绿色总量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科学谋划、持续开展绿化工程项目,推动国土绿化不断取得成效。第一、持续推进造林绿化。2021年以来,将造林绿化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相结合,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59.22万亩,森林面积达922万亩,森林蓄积达18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2%。第二、持续开展义务植树。每年春节节后上班第一天,与省同步组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利用多种方式广泛进行宣传报道,号召全社会在生态脆弱区、重要通道、重点区域同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创新义务植树方式,开展“e绿黔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努力营造“人人植绿、人人护绿、人人爱绿”的良好氛围。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有57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种植各类树木1080万余株。第三、森林质量稳步提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开展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稳步提升森林质量,2021年以来实施森林抚育3.98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4.48万亩。
三是资源监管保护效能提升,建立健全防控体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全面实行林长制为抓手,严守生态底线,持续抓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天然林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草原防火等工作,不断保护林草资源,切实守住我市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第一、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充分利用“生态日”“生物多样性日”“湿地日”“爱鸟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加强珍稀濒危物种黑叶猴的拯救保护,实施黑叶猴种群监测项目。2021年以来,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完成了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乌蒙大地缝野生动植物春季和夏季调查工作。建立了《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打击整治局际联席会议制度》,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打击整治工作,查办野生动植物案件109起,收容救护野生动物1000余只。我市湿地内未记录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经常出现,如,2022年出现了4只黑颈鹤在我市湿地内活动,近30余只鸳鸯在天生湖活动,林业工作者发现植物新种4种,3种已发表,其中1种被命名为“盘州马铃苣苔”。第二、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工作。完成了16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制定了《六盘水市自然保护地执法监督工作方案》,不定期深入开展日常执法检查。2023年创造性开展了地质公园内住房和农用设施建设审批工作,制定了《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内村民建房和农用设施建设审批表》,实行住房建设三审制度,规范了审批流程,明确了审批要求,提高了审批效率。今年以来,高效便捷审批农户建房100余户。第三、扎实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各级林长对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部署安排,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保持全市林草系统安全稳定。2021年以来,开展森林草原防火集中宣传12次,深入基层宣讲6次;开展林区安全生产隐患专项检查54次,发现一般隐患问题423条(含野外违规用火),已全部整改完成,全市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第四、有效推进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开展林草有害生物调查、松材线虫病普查、检疫执法等绿色防控工作,有效地遏制了林草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保护森林草原资源安全。2021年以来,积极组织开展林业有害生物越冬代调查及监测,做好松材线虫病日常监测和秋季普查,对全市64.61万亩松林实行全域性网格化管理,监测普查率达100%,暂未发现松材线虫病。林草有害生物成灾率为零。第五、严厉打击涉林涉草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林草资源安全。2021年以来,共完成森林督查疑似图斑线索核实7031个,草原疑似图斑线索核实385个,查处各类涉林涉草案件490起。
四是绿色经济效益稳中有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第一、林下经济多元发展。按照“适宜、适当、适度、适用”原则,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丰富林业发展业态,增加林业附加值,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2021年以来,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利用林地面积每年均在100万亩以上,年均产值8亿元以上,共带动14.9万户47.75万农村人口参与发展,人均增收570元以上。第二、统筹推进刺梨产业“千斤园”建设。按照“做实工作、做精品质、做出高效”的要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稳定现有刺梨产业面积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刺梨产业提质增效,提高刺梨单产和品质;2021年以来建成刺梨产业“千斤园” 8万亩,刺梨收购量达 11.77万吨。第三、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以玉舍国家森林公园、黄果树瀑布源国家森林公园、凉都省级森林公园等森林公园为主体,形成景观优美、林相健康、生态优良、功能健全的森林康养林体系,加强森林康养林道、康养林带、康养林网、康养林区建设,提升康养林疗养功能。开发观光、度假、休闲、健康养生、探险、“森林人家”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2021年以来,全市共申报森林康养基地6家(其中,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4个、中产联授牌森林康养基地1个),创建森林乡镇19个、森林村寨70个、森林人家672个,建成康养林32180.94亩,建成森林康养步道79.3公里。
五是林草改革迈出新步伐,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加大林草各项改革力度,创新林长制工作机制,理顺林草管理体制,创新林草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林草支持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体系。第一、规范林草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规范行政审批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2021年以来,共受理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件673件,办结673件,审批林地2425.1386公顷,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2.75亿元;办理采伐证1417起,共采伐林木38.55万立方米,面积10509.7公顷。第二、深化配套改革,超额完成森林保险投保。通过加大政策宣传,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抓实承保、补贴、定损、理赔等关键环节,增强林业抵御风险能力,激发社会从事林业生产、投资林业的积极性。2021年以来,全市森林保险承保已达到669.83万亩,保险总额1945万元。其中:公益林承保率达100%,商品林承保率达100%,超额完成省林业局下达的承保率指标。第三、持续推进林草“三变”改革,增加农民收益。全市“三变”改革涉林面积达156.83万亩,实现林权林地流转面积21.2万亩,集体林地资源变资产面积14.31万亩,参与林业“三变”改革农户21.48万户,涉及70.73万人,人均年收入达1488元。“三变+林下经济”示范点建设深入推进。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林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4个“三变+林下经济”示范点。第四、联合高校开展林草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林业部门在生态建设中的科技引领作用,在植物新品种打造、林木良种培育、种质资源收集、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探索创新,与宁夏大学、贵州大学、黑龙江省原子能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在科技创新方面集中攻关。
各位媒体朋友,在林长制的引领带动下,全市林草生态建设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放眼未来,林草生态建设任务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抓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一如既往抓绿化、持之以恒抓保护,全力以赴促发展,持续推进林草生态建设,奋力续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凉都新篇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国家生态建设作出有力贡献。
谢谢大家。
11月22日,我市召开林长制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全市林长制工作自2021年6月全面实施以来,已逐步形成了“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成员分片包保”的林草资源保护修复的责任组织体系。
据悉,自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我市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等为骨架的各级林长组织体系,完善了相关配套制度,确保林长制各项工作有规可循,为林长制全面推进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围绕“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以做大绿色总量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科学谋划、持续开展绿化工程项目,推动国土绿化不断取得成效。
同时,我市以全面实行林长制为抓手,严守生态底线,持续抓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天然林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草原防火等工作,不断保护林草资源,切实守住我市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此外,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我市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下一步,我市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抓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一如既往抓绿化、持之以恒抓保护,全力以赴促发展,持续推进林草生态建设,奋力续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凉都新篇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国家生态建设作出有力贡献。(记者 黄雅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