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安胜
(1月16日)
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市自然资源局和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六盘水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单位、新闻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2024年11月24日,省人民政府批复了《六盘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规划》主要内容。
一、《规划》编制背景和编制过程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着力构建新时代六盘水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2019年5月,我市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此成立由市政府市长担任主任,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市(特区、区)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共同参与的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全面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研究、指导和决策。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坚持了“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协同、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的工作方式,扎实推进意见征求、专家论证、规划公示、合法性审查、政府研究、人大审议等法定程序,及时吸收最新要求和各方意见,不断完善规划成果,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操作性。期间,我们也得到了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有关部门的悉心指导,2024年11月24日,《规划》获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是全省批复的第一批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二、《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共14章187条。包括“目标战略—空间格局—底线约束—空间结构—文化保护—安全韧性—土地整治—区域发展—实施保障”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含1—3章。确定了规划目的、指导思路、规划原则、规划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期限和规划效力。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梳理分析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明确城市性质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国凉都”避暑旅居城市、黔滇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资源精深加工基地、避暑滑雪旅游资源富集区、黔滇结合部区域综合服务节点。落实国家、省、市确定的战略目标及上位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明确空间发展目标,确定空间发展策略。
第二部分为第4章。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省级重要战略部署和《贵州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构建“两区一屏、两心两带”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包含5—7章。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管控,确定“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布局。构建“两区、五片、多园”的山地特色农业空间格局,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构建“一屏多廊、四区多源”生态保护格局,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两心两带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引导人口、优势产业向城镇发展密集区聚集。
第四部分为第8章。优化市中心城区用地布局,构建“一轴四心、一主多片区”的空间结构,对规划分区、用地结构、住房保障、商业服务业设施、工业物流空间、公共服务设施、总体城市设计、蓝绿空间结构、城市更新、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四线”管控等内容进行细化安排。
第五部分为第9章。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市域层面构建“三片、两廊、多点”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市中心层面构建“一轴多片”的工业旅游格局,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构建“三带、五区”的市域魅力空间格局,统筹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构建产城景文融合的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产业化。强化全域风貌分区及建设引导,塑造凉都特色风貌。
第六部分包含10—11章。通过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和完善中心城区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支撑空间发展格局。保障水利、能源、市政、防灾减灾等设施用地需求,推动建设安全韧性城市。
第七部分为第12章。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八部分包含13章。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省内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加强黔滇结合地区协同发展。
第九部分为第14章。从实施保障机制、规划传导落实、信息平台建设、实施监督管理、近期行动计划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此外,按照“市级统建、市县共用”的方式,本轮《规划》还同步搭建六盘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并逐步将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汇交“一张图”系统,推动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的全周期管理,确保《规划》实施落实到位。
介绍完毕。
1月16日,《六盘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召开,《规划》主要内容精彩亮相,全力擘画新时代六盘水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宏伟蓝图。
据了解,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同年5月,我市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此成立由市政府市长担任主任,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市(特区、区)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共同参与的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全面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研究、指导和决策。2024年11月24日,《规划》获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是全省批复的第一批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据介绍,《规划》共14章187条。包括“目标战略—空间格局—底线约束—空间结构—文化保护—安全韧性—土地整治—区域发展—实施保障”九个部分。
《规划》提出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向东融入黔中城市群,向西融入滇中城市群,向北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城市群。
《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构建“两区一屏、两心两带”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明确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区、钟山区为城市化地区,在此基础上以乡(镇、街道)为单元细化划定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城市化地区,并结合资源禀赋差异化划定能源资源富集区。构建“两心两带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提出把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和盘州市城区作为“双中心”,融入全省“一群三带”城镇发展格局。强化对“六大产业基地”和“富矿精开”的空间保障,完善“一核、两带、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以产业园区为核心空间,统筹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优先保障产业用地需求,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布局。
据了解,六盘水自建市以来,共编制了4轮城市总体规划。其中,1984年批复的《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1983—2000年)》,将城市性质确定为“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基地,兼有钢铁、建材等工业,系城乡结合的新兴城市”;2001年批复的《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年)》,将城市性质确定为“西南地区能源、原材料、煤化工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贵州省西部地区中心城市”;2004年批复的《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将城市性质确定为“贵州西部大城市,西南、华南地区的新型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2015年批复的《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战略能源基地,中国凉都·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贵州西部中心城市”。
按照“市级统建、市县共用”的方式,本轮《规划》还同步搭建六盘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并逐步将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汇交“一张图”系统,推动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的全周期管理,确保《规划》实施落实到位。(记者 袁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