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臧侃
(10月24日)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向各位媒体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这些年来,广大记者朋友用一组组精彩镜头、一行行滚烫文字、一张张感人图片,记录了六盘水人民奋进的足迹、呈现了凉都大地精彩的跨越,大家是凉都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中国凉都因你们出彩的报道而更加精彩。在此,向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六盘水的关心支持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六盘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落细落实防风险、促发展以及大抓工业强市、大抓市场主体、大抓招商引资“1+3”重点工作,持续擦亮“三都”(中国凉都、江南煤都、生态绿都)名片,加快凝聚“三气”(擦亮“江南煤都”名片聚“财气”、擦亮“中国凉都”名片聚“人气”、擦亮“生态绿都”名片聚“名气”)发展,努力走好“三条路子”(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路子、走好西部欠发达地区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子、走好喀斯特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子),奋力闯出一条既服务和融入全国全省现代化建设大局、又具有六盘水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路。
打好“主动仗”,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六盘水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底线任务来抓,响鼓重锤抓巩固、促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实现共同富裕。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长效机制,2022年度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3万元。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持续推进“五个体系”补短提质。深化东西部协作交流,2023年以来累计引导新增入驻共建园区的东部企业8家,累计新增投资约2.6亿元。乡村振兴“五大行动”“1333”工程全面实施,中央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持续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全面铺开。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自然村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实现“双提升”,有效提升了广大城乡群众的幸福指数。
构筑“升级版”,工业经济强基展链。按照省委、省政府把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进行打造以及“富矿精开”的部署要求,不断加快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持续巩固煤炭产业领先“一个地位”、促进煤电与新型煤化工“两翼延伸”、推动煤电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发展”、实现产供储销“四位一体”,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上再建新功。全市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吨,探明储量241.60亿吨,保有储量230.19亿吨,全省第一。现有生产(含试运转)煤矿92个,规模7755万吨/年。2022年通过指标竞优获得国家新增火力装机指标330万千瓦,全市电力装机指标达1244万千瓦。注重加快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实现正常生产煤矿机械化、智能化“两化”改造全覆盖,辅助系统智能化率实现100%。盘州市、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持续做优做强钢铁产业,大力支持“五个水钢”建设,加快进口矿与国内矿资源融合转换,推动水钢产业链延伸发展。
跑出“加速度”,重大项目蹄疾步稳。六盘水始终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效益为本,树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意识,以大项目促进大投资、推动大发展。2023年全市共安排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524个,总投资4843.92亿元,年度投资目标460亿元。美锦六枝“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盘江新光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安六铁路六盘水站前广场、盘兴高铁、安盘高速、纳晴高速、六安高速等项目加快推进,盘州官山机场启动建设。项目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棚户区改造、地下管网建设等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入选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重点城市(县城)名单,城市集中供热覆盖面积超过560万平方米。“三区三线”划定获国家批准,为未来重大项目建设、城镇格局优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擦亮“金名片”,市场主体做优做强。六盘水坚持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为抓经济、促发展的关键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以高质量市场主体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新一轮产业大招商突破年行动,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启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打出纾困解难、扶持培育系列“组合拳”,2022年市场主体总量达28.62万户,增速排全省前列。召开新型工业化表扬激励大会,向339户企业兑现了2022年度工业倍增行动激励资金5180万元。深入开展“双找双清单”“双问双服务”“双向双对接”专项行动,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超过37亿元。在全省率先建立创业担保贷款“线上受理+线下一站式”服务模式,针对企业存在的急难盼愁等问题,深入开展涉企财政资金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招商项目“回头看”专项行动,行动成效明显。
念好“山字经”,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六盘水将山地农业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之路,做足“土特产”文章,走出了一条符合六盘水实际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子。六盘水坚持以“两园一田”(猕猴桃“吨产园”、刺梨“千斤园”、茶叶“万元田”)建设为引领,建成万亩以上产业基地15个,发展以“凉都三宝”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近400万亩,刺梨种植和加工规模全国最大,红心猕猴桃种植规模全省最大,打造年加工万吨猕猴桃精深加工中心和贵州最先进的分级包装生产线。坚持突出品牌化与市场化并举,培育国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国家级示范社33个。多个农产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志浩集团“刺梨工坊”知识产权商标品牌香港上市交易。大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达到104万亩。
用足“凉资源”,旅游产业华丽蜕变。在贵州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中,赋予六盘水“避暑康养+冰雪运动”文化旅游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六盘水将旅游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擦亮“中国凉都”名片聚“人气”,走好西部欠发达地区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子。我们系统谋划推动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雪发展,突出做好做足“夏凉、冬雪”两篇文章,寻找体旅融合发展的最佳契合点,连续20年成功举办“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成功举办8届“中国凉都·六盘水夏季马拉松赛”,夏季到六盘水避暑游客人数持续增长。我们围绕打造“南国冰雪城”这张名片,以举办全国高山、越野滑雪青少年挑战赛等活动为牵引,填补了贵州乃至整个北纬26度以南天然滑雪“空白”。在做好冬季滑雪旅游的基础上,我们还打造了6个优质温泉,让游客尽情体验“冰与火之歌·雪与泉共舞”的浪漫之旅。
厚植“凉都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坚持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坚决落实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要求,以更大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让六盘水人民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打赢蓝天保卫战,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获批创建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深入推进废渣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医疗废弃物全部集中无害化处置,小城镇生活垃圾清运实现全覆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全市森林面积达9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贵州省园林城市”。拥有贵州玉舍国家森林公园、贵州六盘水明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等11张“国字号”生态名片。
牢记嘱托闯新路,感恩奋进建新功!下一步,六盘水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落细落实“1+3”重点工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六盘水实践新篇章!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网 李涛涛 摄
贵州省委宣传部举行的“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六盘水市专场新闻发布会10月24日在贵阳举行。
会上,据六盘水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臧侃现场介绍,六盘水市2019年8月获批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以来,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按照“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的发展思路,大力抓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农旅产业提质增效。
臧侃介绍六盘水城市经济发展相关情况。新华网 李涛涛 摄
聚焦重点领域,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近年来,六盘水持续推动能源及能源化工首位产业清洁高效发展,引领煤电钢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了正常生产煤矿机械化、智能化“两化”改造全覆盖。优选获批396万千瓦火电装机指标,贵州省首台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盘江新光2×660兆瓦燃煤发电项目落地建设,为同类型机组世界先进水平。
新动能新优势,新兴产业集群聚势。六盘水围绕贵州发展十大工业产业的部署,谋划推动新型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特色轻工及纺织产业、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目前,已基本打造成农产品加工、铝及铝加工、装备制造三大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煤—焦—气—化”一体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深化产业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海拔高、耕地少、土贫瘠,在喀斯特地貌发育带上的六盘水,面对这些发展中的“劣势”如何“翻盘”?六盘水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以“两园一田”为抓手,大力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重点的山地农业特色产业,打造更多“土特产”。“刺力王刺梨原液”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盘县火腿”“水城猕猴桃”成功入选国家与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清单。
以猕猴桃和刺梨为原料研发制作的饮品。新华网 李涛涛 摄
此外,围绕贵州省提出的“两个目的地”(建设避暑度假和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定位,六盘水突出夏季避暑和冬季滑雪两大重点,深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旅游产业全域开花。“最受欢迎全域旅游目的地”“避暑旅游十佳城市”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康养胜地·中国凉都”“南国冰雪城·凉都六盘水”品牌名片越擦越亮。(记者 李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