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1-4037099 | 信息分类: |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21-10-30 11:28:14 | |
文 号: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文字解读:《六盘水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
近日,《六盘水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由六盘水市气象局 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实施,围绕政策内容,作如下解读。
一、编制《规划》的背景依据是什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凉都新未来和实现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根据《六盘水市“十四五”规划办关于编制“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对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以《贵州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和《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指导,深入分析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明确了未来五年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是我市“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蓝图、行动纲领和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编制过程中充分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并通过专家评审。
二、编制《规划》的基本要求和总体思路是什么?
《规划》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全面分析“十四五”时期将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提效益为目的,按照“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总要求,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服务需求,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重点着力提高气象现代化水平,以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重点着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以气象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着力提升气象服务效益,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着力增强气象发展动能,构建具有贵州特色、六盘水特点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管理体系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初步形成气象事业开放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凉都新未来提供有力气象支撑。
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人民。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改革创新,增添动能。发挥好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以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促进研究型业务发展,营造有利于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能和活力。
坚持需求引领,提质增效。聚焦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气象服务转型发展,持续提升气象服务质量,增加气象产品有效供给,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规划》制定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到2025年,我市气象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高,位列全省第一方阵。预报准确率从80.4%提升至85%、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从75分钟提升至125分钟、人工年均增雨量从1.5亿吨增加到2亿吨以上、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90%以上、人工防雹有效率保持85%以上。
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管理体系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基本建立,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更加优质,气象服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凸显,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形成气象事业开放协调发展新格局。气象综合实力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在预报准确率、气象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保持全省先进行列。
四、《规划》中的重点建设内容有哪些?
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重点抓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等五大工程的建设。
(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升级改造20个国家骨干站(六枝特区4套、盘州市8套、水城区6套、钟山区2套)和5要素设备乡镇气象站。开展城市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在钟山、盘州等城市安装微型自动气象站,建立智慧城市气象观测系统。完成六盘水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升级改造,建成盘州X波段天气雷达。
建立市、县气象灾害预警短信精准靶向发布机制,实现指定区域气象灾害预警短信精准靶向发布。以水城区气象预警信息纳入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为试点,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应急广播协调机制。建设无缝隙精准化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业务,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根据六盘水山地气候特征,重点针对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建立完善快速滚动更新的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
(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
对35门高炮、30套火箭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47个人影炮站进行综合防控能力升级;完成4套TWR—01型人影指挥雷达系统升级;完成市县两级人影作业指挥中心进行业务升级改造。围绕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以“凉都三宝”为重点的十大现代山地特色优势产业,持续优化炮站布局15个,配备10套自动化移动火箭系统(火箭架和火箭车),提升人影保障服务能力。开展47个作业站点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综合防控能力建设;配备47套移动视听化智能监控设备;常态化开展市、县、炮站三级人影队伍安全培训。
建设以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为核心的业务化冰雹监测预警体系和高原冰雹防控体系,进一步提高冰雹监测预警等能力。新增1部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5部TWR—01型人影指挥雷达,加强地面防雹增雨作业能力建设等。
(三)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工程
升级水城区农业气象观测站,围绕重点粮食产区、农业坝区和六盘水十大重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调整或新建10个农田小气候实景观测站,优化升级自动气象站布局和观测要素,在8个样板坝区建设9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在35个达标坝区建设7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构建满足农业产业综合观测需求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网,提升农业气象观测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围绕猕猴桃、茶叶、刺梨等特色优势产业创建“气候好产品”。依托水城区农业气象观测站和六盘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综合科研基地开展农业气象监测、试验、推广、保障等科学试验,提升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依托省农经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农业农村提供涉农信息、产销对接、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和农经科普等服务。
开展农业气象灾害致灾机理及灾变过程、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与风险预警技术研究,编制主要作物气候区划及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开发农业气象数值预报产品,建立集气候变化、气候、天气为一体的、覆盖关键农事活动的全程跟踪服务机制。提供精细化、定量化、智能化的特色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风险评估服务。
编制乡村小城镇建设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网络,实现智慧气象服务产品进千家万户,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培训,组建以骨干信息员为支撑的综合气象信息站。
(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程
利用现有和新建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开展对地表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构建由地面自动观测、无人机、多源卫星等组成的天空地生态系统气象观测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依托高分辨率卫星空间信息省市一体化数据共享及应用支撑平台和省级指导产品,开展气象清洁能源(水电、风能、太阳能)的评估及区划。针对重大气象灾害对生态安全影响的气象服务需求,开展干旱、暴雨、山洪地质灾害、凝冻等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预警服务和森林火险气象风险等级预报预警服务。开展六盘水石漠化生态影响的监测及影响评估。推进高分卫星数据在六盘水市内各行业的试点应用推广,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应用、社会广泛参与的信息产业联盟,推动产业化应用与发展。
(五)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申请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建设集多灾种灾害监测、多专业协同研判、多部门联动响应、多类别灾情速报的市、县气象灾害综合防御应急指挥平台。
在现有业务平台基础上,根据六盘水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业务平台建设,为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开展市级老业务辅助用房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六盘水新一代天气雷达塔楼基础设施建设的维修和新、老业务楼配套设施建设,满足本级气象业务服务功能需要。实施盘州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
围绕我市“十四五”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针对探测环境和城市建设规划交叉影响的水城区国家基本气象站,以政府为主导,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谋划组织实施水城区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迁建和业务用房建设。根据钟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需要,申请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实施钟山区地面气象站观测场和业务用房建设。
五、如何确保《规划》的落实?
强化《规划》对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和气象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组织保障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明确实施主体及责任,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建立和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主动接受监督;加强统筹协调,统筹推动规划任务落实和重大项目实施,做好与贵州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行业规划之间的衔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各层次、各领域、各区域气象事业协同发展,强化规划实施的咨询论证和科学决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