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民互动 > 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介绍
  • 主   题:六盘水市多措并举提升森林质量新闻发布会
  • 时   间:2024-11-27 10:00:00
  • 地   点:六盘水市林业局六楼会议室
  • 发布人:六盘水市林业局
相关视频
发布词

六盘水市林业局副局长门中

(11月27日)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六盘水市林业局,对大家参加今天的发布会,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对六盘水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这初冬时节,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凉都六盘水,举办六盘水市森林质量提升新闻发布会,是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实现全市林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重,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近年来,我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实施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措施路径,不断培育树种结构丰富、经济效益明显、林相景观美丽、生态功能良好的多功能森林,绿色总量和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全力推进全市林业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打造了“玉舍国家森林公园”“贵州水城国家杜鹃公园”“黄果树瀑布源国家森林公园”“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牂牁江国家湿地公园”以及“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和“国家森林城市”等10张“国字号”生态名片。

一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扩绿”,“生态绿都”名片越擦越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打造,以做大绿色总量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义务植树、国家储备林建设、低产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等绿化工程,高质量开展造林绿化,积极拓展国土绿化空间,着力提升全市绿色总量和森林质量,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7.55%提升至目前的62%,解决了森林从“少”到“多”的问题,森林生态效益不断凸显,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922万亩,其中乔木林地373.1万亩、竹林地7万亩、灌木林地538.3万亩、其他林地面积3.6万亩。完成营造林692万亩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23年12月,制定下发了《六盘水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明确全市森林质量提升各项目标任务,规划到2026年,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4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100万立方米以上,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混交林和阔叶林的比例提高到40%以上,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面积比例达到30%以上,森林经营更加科学,森林结构持续优化,森林质量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量明显增加,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扎实推进“生态绿都”“美丽凉都”建设。

二是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兴绿”,“两山”转化之路越走越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统筹推进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林业附加值,在发挥林业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不断产生经济效益,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利用林地面积每年均在100万亩以上,年产值从2012年的8亿元增长到37亿元。积极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等产业,结合国土绿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森林质量提升等重大生态工程,打造以玉舍国家森林公园、黄果树瀑布源国家森林公园、凉都省级森林公园等森林公园为主体,景观优美、林相健康、生态优良、功能健全的森林康养林体系,目前全市建设森林康养试点基地6家,建成康养林3.12万亩、森林康养步道86.8公里,开发了集观光、度假、休闲、健康养生、探险、“森林人家”等特色旅游产品,不断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发挥国有林场示范带动作用,利用国有林场优质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林菌、林茶、林旅、林药、林苗”等发展模式,探索形成六枝特区花德河国有林场“林菌模式”、盘州市老厂国有林场“林茶模式”、水城区玉舍国有林场“林旅、林菌模式”和杨梅国有林场“林苗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林下种植中药材、林下食用菌、林下育苗等12个市级林下经济示范点。通过林业产业发展,森林资源不断被合理开发利用,“两山”转化之路越走越宽

三是全面筑牢生态屏障“护绿”,“森林质效”得到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全力保护好林草资源为重点,持续开展森林督查、“清风行动”“六个严禁”等执法专项行动,守牢守好生态底线。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组织体系,制定出台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配套巡林巡查、日常监督、联席会议、信息报送等制度,构建党政同责、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权责明晰、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措施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实施“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林长+法院长”等协作治林新机制,把天然林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草原防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工作纳入林长制考核体系,推深做实“林长制”,真正实现“林长治”,全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通过我市林长制全面实施,破坏林地案件数量逐年下降;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地16个,面积10.53万公顷;全市湿地保有量达12.26万亩,近年来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天然林保护修复100%;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零,森林资源保护和森林质量不断提升。

四是全力狠抓项目实施“管绿”,“森林四库”功能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高度重视项目谋划申报工作,坚持规划先行,抢抓国土绿化、国家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新国发2号文件等重大机遇,结合森林资源现状,以国有林场(区)为重点,积极谋划申报退化林修复、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防火、林下经济等森林质量提升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森林抚育、管护和经营。特别是“十四五”期间,以获批的六盘水市乌蒙山东部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森林防火项目、树种结构调整项目等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为抓手,对进入衰退阶段的退化林进行修复,将退化林改造为优质高效林;对柳杉、杉木等人工商品纯林开展树种结构调整,营造混交林;对全市重点林区、国有林场等区域开展林下可燃物清理、防火通道建设等工作,全力保护森林资源,守住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不断解决了森林从“多”到“精”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获批森林抚育项目资金0.4亿元,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资金1亿元,完成森林抚育3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9万亩。向上争取森林防火高风险区和高火险区治理项目、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项目,投入资金1亿元,提升全市森林防火预警监测能力。“十四五”期间,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获中央预算内投资2.68亿元,完成退化林修复面积25.5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338平方公里。同时,积极打造示范点,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稳步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作,先后在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凉都森林公园等区域建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点2个,示范面积900余亩。

五是坚持林业改革创新“活绿”,“森林价值”得到不断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定不移走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国有林场造林绿化的先锋作用、木材战略贮备的骨干作用、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主力作用,大力推进绿色林场、科技林场、经济林场建设,让国有林场改革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集中展示。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印发《六盘水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探索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激励分配机制,推行“一场两制”管理制度,把林场作为我市种质资源收集基地、林木种苗繁育基地、林下产业发展基地、林业碳汇储备基地、市民休闲养生基地和林业科研创新基地,不断促进林场绿色发展和提升森林质量。同时,积极拓展全市国有林场发展空间,积极争取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项目、保障性苗圃建设和林下经济项目,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林业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经营主体和林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分类指导和差异化服务,促进经营主体多样化发展,让林场率先走出“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从而为我市森林质量提升提供国有林场范本。通过改革,森林经营更加科学高效、保护制度更加完善、森林价值实现途径更加多样,不断促进了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质量持续提高、林业发展条件持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目前,我市4个国有林场面积达16.72万亩,发展林木种苗400余万株,建成生态旅游项目13个,成功申报贵州省首批林业碳票,打造“三变”+林下经济示范点6个,带动47万人增收致富,经过多年努力,国有林场成为了更多人的“诗和远方”。

各位媒体朋友回首往昔,全市林业生态建设硕果满枝;放眼未来,林业生态建设任务任重道远。下一步,全市林业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聚焦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以“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为目标,落实好《六盘水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有关要求,大力推进人工商品纯林改造、退化林修复、低产低效林改造、国家储备林建设、重点区域绿化美化等重点工作,持续提升全市森林质量,着力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不断推动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让凉都大地满眼春,绿水青山处处新。

谢谢大家!

媒体报道

11月27日,记者从六盘水市多措并举提升森林质量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实施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措施路径,不断培育树种结构丰富、经济效益明显、林相景观美丽、生态功能良好的多功能森林,绿色总量和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扩绿”,“生态绿都”名片越擦越亮。紧紧围绕“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打造,以做大绿色总量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实施绿化工程,高质量开展造林绿化,积极拓展国土绿化空间,着力提升全市绿色总量和森林质量,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7.55%提升至目前的62%,解决了森林从“少”到“多”的问题,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922万亩。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23年12月,制定下发了《六盘水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明确全市森林质量提升各项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生态绿都”“美丽凉都”建设。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兴绿”,“两山”转化之路越走越宽。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统筹推进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利用林地面积每年均在100万亩以上,年产值从2012年的8亿元增长到37亿元。积极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等产业,目前全市建设森林康养试点基地6家,建成康养林3.12万亩、森林康养步道86.8公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不断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发挥国有林场示范带动作用,利用国有林场优质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林菌、林茶、林旅、林药、林苗”等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林下种植中药材、林下食用菌、林下育苗等12个市级林下经济示范点。

全面筑牢生态屏障“护绿”,“森林质效”得到不断提升。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全力保护好林草资源为重点,持续开展执法专项行动,守牢守好生态底线。全面推行林长制,积极探索实施“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林长+法院长”等协作治林新机制,把天然林保护、森林草原防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工作纳入林长制考核体系,推深做实“林长制”,真正实现“林长治”,全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通过林长制全面实施,破坏林地案件数量逐年下降。目前,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地16个,面积10.53万公顷;湿地保有量达12.26万亩,近年来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天然林保护修复100%;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零,森林资源保护和森林质量不断提升。

全力狠抓项目实施“管绿”,“森林四库”功能不断增强。高度重视项目谋划申报工作,坚持规划先行,抢抓国土绿化、国家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新国发2号文件等重大机遇,结合森林资源现状,以国有林场(区)为重点,积极谋划申报退化林修复、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森林质量提升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森林抚育、管护和经营。党的十八大以来,完成森林抚育3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9万亩。投入资金1亿元,提升全市森林防火预警监测能力。“十四五”期间,完成退化林修复面积25.5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338平方公里。同时,积极打造示范点,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稳步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作,先后在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凉都森林公园等区域建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点2个,示范面积900余亩。

坚持林业改革创新“活绿”,“森林价值”得到不断彰显。坚定不移走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国有林场造林绿化的先锋作用、木材战略贮备的骨干作用、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主力作用,大力推进绿色林场、科技林场、经济林场建设,制定印发《六盘水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同时,积极拓展全市国有林场发展空间,积极争取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项目、保障性苗圃建设和林下经济项目,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林业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经营主体和林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分类指导和差异化服务,促进经营主体多样化发展,让林场率先走出“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目前,全市4个国有林场面积达16.72万亩,发展林木种苗400余万株,建成生态旅游项目13个,成功申报贵州省首批林业碳票,打造“三变”+林下经济示范点6个,带动47万人增收致富。(记者 赵庆常) 

往期新闻发布会>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