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龙挺
(12月11日)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向记者朋友们通报我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情况。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市场监管局向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新闻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的宣传报道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一个城市整体食品安全工作的最高荣誉,是群众幸福指数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六盘水市自2016年5月获批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城市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省食药安办的指导下,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坚定“创则必成”“创则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始终牢固树立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以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系列安排部署,持续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参与度普遍持续增强,全市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2022年8月,顺利通过省级初评;2023年3月,迎接国家第九明查组现场评审验收;2023年11月28日,六盘水市获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荣誉称号,成为此次36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之一。
7年创建,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从食品生产企业到街边的零食铺子,从百姓幸福到城市文明,六盘水的“舌尖上的安全”越来越有保障,全市未发生重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逐年提升。2023年,全市食品安全满意度达89.48%,较2017年上升了14.72个百分点。
主要做法是:
一、积极探索“两个责任”凉都新机制。一是压紧压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分工,将食品安全工作履职情况纳入市委巡察范围,将食品安全重大部署、重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跟踪督办及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内容,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分别专题听取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汇报,市人大、市政协多次围绕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专题调研。二是推进“两个责任”走深走实。以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机制年为抓手,建立包保干部责任制“八项工作制度”,以及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督查清单“三张清单”,开展课题示范大引领、包保干部履职轮训、优秀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评选、工作经验大交流、责任落实大督查五项活动。全市纳入包保食品生产经营主体3.9万余户,5180名包保干部100%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与任务承诺书》,2023年每季度包保干部督导检查完成率均达100%。督促企业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制定了食品安全总监职责、食品安全员守则和风险防控清单,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配备率达100%,培训各类人员3万余人次,随机抽考1.9万人次,合格率100%。
二、打造“智慧监管”凉都新样板。一是搭建了六盘水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备案、监督检查、抽检监测、稽查执法、投诉举报等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市、县两级食药安委成员单位之间食品安全数据互联互通,将数字思维、数字技术融入监管治理全链路,助力食品安全监管从“心知肚明”到“眼明心安”。该平台已入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2.84万户,完成自查46.5万次,实现数据共享51期。二是依托贵州省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配备网格员524人,认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5.9万余户,运用系统开展监督检查7465家次。三是搭建了六盘水市校园食品安全“互联网+明厨亮灶”智能分析预警一体化服务平台,全市1634个学校食堂和2家校外供餐单位全部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省级平台接入率达100%。四是全面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智慧化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全市累计推广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食品生产经营主体598家,通过平台实现智慧化监管733次。
三、创新“信用监管”凉都新模式。一是制定《六盘水市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制度(试行)》《六盘水市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工作协作机制》,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公示、信用承诺、失信惩戒、信用修复等制度举措。通过贵州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将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监督抽检等信用信息归集到企业名下,推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共享共用。二是依托六盘水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建立了食品生产企业信用风险分类专业模型,实现了全市所有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动态管理全覆盖,并根据信用风险等级评定结果,分类开展日常监督检查。通过强化“信用监管”,518户食品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失信市场主体约束惩戒不断加强。
四、推进“机制创新”凉都新实践。一是健全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印发《六盘水市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六盘水市联合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工作机制(试行)》等文件,建立了大要案提前介入、市公安局驻市市场监管局警务联络室联合办公等工作机制,对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做到第一时间移送、第一时间立案侦查,共同织密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新防线。2020年以来,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召开行刑衔接联席会议37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61次,组织开展假冒伪劣食品销毁活动7起、货值金额1000余万元;2020年以来,全市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查办食品安全案件3042件,罚没款2641.6万元;公安机关办理食品刑事案件143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84人,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极大提升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诚信经营意识。二是构建“一轴两翼”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市政府与贵阳海关建设的国家级检测重点实验室(六盘水),取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和中国计量认证的资质认定证书,认可项目851项、认证项目850项;建成贵州省白酒检验检测中心(盘州)、贵州省火腿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盘州);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4家,建成六盘水市检验检测中心粮食质检体系建设项目。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品种的抽检监测,以“线上点单+线下实践”为载体,实施“你点我检”“你送我检”,根据网上调查结果,选取消费者最为关心、点击占比率高的食品开展线下抽检。2020年以来,累计完成食品及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6.54万余批次,每年均超过每千人4批次,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率达100%。2022年,六盘水市推荐的《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线上+线下”数字化监管体系惠民生》案例入选“贵州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工作优秀案例”。三是培育特色产业推广凉都品牌。制定出台《六盘水市加强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大力推动以刺梨、猕猴桃和早春茶为代表的“凉都三宝”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猕猴桃“吨产园”、刺梨“千斤园”、茶叶“万元田”的经验做法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委通报表扬。目前,我市共有绿色食品47个,有机农产品4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全国特质农品1个,其中“凉都三宝”全部完成“两品一标”认证,钟山布朗李成为贵州省首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刺力王刺梨原液成为贵州省首个全国特质农品,“盘县火腿”“水城猕猴桃”成功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互认清单,贵州天刺力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刺梨果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六盘水红心猕猴桃特色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六盘水红心猕猴桃特色产业基地”。四是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制定印发了《六盘水市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实施方案》,重点检查餐饮服务经营者未主动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食品浪费提示提醒、诱导消费者超量点餐造成明显浪费等行为,鼓励餐饮服务单位积极推广“小份菜”“半份菜”“网络点餐明示食品重量”等做法,全面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在全社会营造了“反对浪费、崇尚节约”的浓厚氛围。五是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及时修订了《六盘水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了《六盘水市较大以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响应手册》,建立了52名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应急专家库,每年开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我市钟山区承办全省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获省有关部门充分肯定,为贵州省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例。我市还与毕节市、黔西南州等地签署《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区域合作协议》,共同提升食品安全风险区域防控和协同应对能力。六是创新重大活动食品安全制度。制定了《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制度》,坚持“一活动一方案、一酒店一保障”原则,采取24小时驻点监督、巡回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接待酒店实施科学监管,督促抓好从业人员培训、人员健康管理、食谱审查、食品留样等关键制度落实,确保全市各类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全方位监管到位。2020年以来,圆满完成了国际马拉松赛、贵州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贵州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等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任务313次,保障了155.7万余人次就餐安全,重大活动期间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
五、展现“社会共治”凉都新风貌。一是大范围广泛宣传发动。以提升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一度一率”为重点,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质量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各类宣传活动,组织开展文艺展演、书画摄影展、健康知识普及、食品安全普及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190余场,编制印发8.42万册科普读物。2020年以来,累计在新华网、市场监管报、贵州日报等省级以上媒体刊发稿件300余篇,发放各类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资料20万余份,发送手机短信365.7万条;在市中心城区公交车车载电视、出租车LED显示屏播放食品安全宣传小视频、宣传标语36万余条次,营造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浓厚氛围。二是快速度回应群众关切。充分发挥12315热线联民意、系民心、掌民情、解民困的作用,实行24小时人工接听服务,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按时办结率均达100%。2020年以来,共接收食品类投诉、举报4092件,其中接收投诉2602件,受理1990件,调解成功1001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6.17万元;核查举报1477件,立案调查281件,罚没款38.86万元。三是严措施有效治理谣言。制定了《六盘水市反食品安全谣言联动机制》《六盘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络谣言应对处置预案》,依托省市场监管局和市委网信办网络监测平台,深入开展谣言抓取、识别、分析、处置工作;同时,挑选28名专家组建食品安全谣言治理专家库,在“视听凉都”APP开设“六盘水食品辟谣平台”,及时发布相关辟谣视频、信息,有效治理食品安全谣言。已处置涉及市场监管领域网络舆情69起,舆情核查处置率达100%。四是多层次建强共治队伍。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记者、教师等30人作为食品安全志愿者代表,组建784名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聘请3426名校园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广泛开展社会监督、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打造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性、较强使命感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队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站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新起点,六盘水市将时刻牢记“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在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上持续发力,推进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化、规范化,加强部门间、区域间协作联动,强化食品安全培训教育、督查考核力度,推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三方贯通协同、责任一体落实,守稳筑牢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政治底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六盘水新篇章提供坚实的食品安全保障。
各位记者朋友、同志们,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这一金字招牌来之不易,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规定,每三年还要对获得命名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进行复审。真诚希望广大新闻界的朋友继续关心、关注和支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积极参与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宣传报道,着力在引导发动、助推提升上做文章,讲好“食安凉都”好故事,推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多元参与,巩固好我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果!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12月11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我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情况。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一个城市整体食品安全工作的最高荣誉,是群众幸福指数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我市自2016年5月获批第三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试点城市以来,全市上下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以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系列安排部署,持续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积极探索“两个责任”凉都新机制、打造“智慧监管”凉都新样板、创新“信用监管”凉都新模式、推进“机制创新”凉都新实践、展现“社会共治”凉都新风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参与度普遍持续增强,全市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7年创建,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从食品生产企业到街边的零食铺子,从百姓幸福到城市文明,六盘水的“舌尖上的安全”越来越有保障,全市未发生重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逐年提升。2023年,全市食品安全满意度达89.48%,较2017年上升了14.72个百分点。2022年8月,顺利通过省级初评;2023年3月,迎接国家第九明查组现场评审验收;2023年11月28日,获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荣誉称号,成为此次36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之一。
据了解,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这一金字招牌来之不易,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规定,每三年还要对获得命名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进行复审。站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新起点,我市将在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上持续发力,推进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化、规范化,加强部门间、区域间协作联动,强化食品安全培训教育、督查考核力度,推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三方贯通协同、责任一体落实,守稳筑牢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政治底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六盘水新篇章提供坚实的食品安全保障。
会上,新闻媒体还围绕校园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以及食物中毒医疗救治,打击食品领域犯罪等内容进行了提问。(六盘水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