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长者版 » 今日凉都
文明滋养幸福生活——黄土坡街道建设中路社区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小记

“我们家在这个小区住了22年,见证了小区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蝶变,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

“我们小区好,社区班子年轻化、知识化,工作能力很强。特别是朱支书,一点架子也没有,总是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坎上。”

“我们小区学生有免费托管服务,小孩放学有人看管、辅导作业,一点都不用担心。”

……

端午时节,粽叶飘香。走进钟山区黄土坡街道建设中路社区,恰逢社区举办“粽夏欢歌庆端午 邻里齐聚话安康”端午节游园会活动。活动现场热闹非凡,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与市民围坐一堂,包粽子、挂艾叶、文艺活动等民俗体验接连开展,让居民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深化邻里之情。

建设中路社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老旧社区,空巢老人、务工家属等特殊群体占比64.8%。面对城镇化进程中“生人社会”的治理难题,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打造“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推行“八事工作法”,培育“幸福好邻”品牌,激活“时间储蓄站”互助机制,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蝶变,获评2025年“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党建引领 服务群众零距离

“王大爷,这是支部为您准备的‘红色书包’,里面有最新的党章和学习资料……”当建设中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朱健锋将装满资料的帆布包递到老人手中时,这位76岁的老党员颤抖着双手,眼角泛起泪光。

故事要追溯到今年初春。家住在建设小区,原东风西路社区支部老党员王生恒来到了建设中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他用布满老年斑的手掌紧攥着褪色的党员证:“同志,我想把组织关系转到你们这儿。”

原来,这位有着50年党龄的矿务局工人,自2000年退休搬迁至建设中路社区后,每月都要辗转两趟公交车前往原支部。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这趟路程愈发艰难。

“党员在哪里,组织关怀就要延伸到哪里!”建设中路社区党支部立即启动“红色接力”行动。支委成员带着档案材料往返三个部门协调办理。当组织关系终于转接办理成功时,王生恒像孩子般反复摩挲着崭新的党员信息卡:“这下好了,走路5分钟就能到支部,我又能听见同志们喊我‘老王’了。”

组织关系的八公里迁徙,丈量着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温度。建设中路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群众需求,投资30万元打造集党建、政务、民生于一体的“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构建“一窗受理、全科服务”的便民体系,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该中心整合党建、物业、社保、就业等12大类服务事项,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实现“一号申请、一网通办”。设立青年创客空间、图书室、综治中心等特色功能区,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目前,该中心年均办理事项1.2万件,群众满意度达98%。

民生为大 协商共治破难题

“书记你看,这窗台上新长的绿萝都往栅栏外迎着阳光探着头长呢!”何三妹踮脚擦拭着透亮的玻璃窗,暖阳像流淌的蜂蜜般漫进客厅,甜滋滋地也渗进居民的心。

何三妹家住文明巷水电小区一楼,之前被水城县运输公司家属楼一面高达3米的水泥围墙挡住了阳光。“冬天晒不进太阳,夏天闷得发霉”,她总说,自家窗台上的茉莉花是整条街开得最迟的。

建设中路社区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与居民共同商议的基础上,拆除围墙、煤棚等260余处,实现独立院落连片合体,增加邻里互动空间,打造了居民活动广场、门球场等30余处“家门口的好去处”。

创新推行“开门说事、评理调事、便民答事、集中议事、会商定事、承诺领事、限时办事、公开评事”的八步闭环工作法,构建起“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治理”。

多元参与,矛盾纠纷“家门口”化解组建由社区干部、民警、网格员、法律顾问和居民代表组成的“评理调事团”,采取“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调解矛盾纠纷。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和线上咨询平台,年均解答政策咨询、代办服务等事项2300余件,群众办事效率提升40%。

民主协商,社区事务“大家议”,打造“圆桌议事会”“议事长廊”等协商平台,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整治等难点问题,组织居民“面对面”协商。同时,建立“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机制,将56项民生实事纳入《圆桌议事会项目清单》,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设置“回音壁”公示办理进展,开展“红脸出汗”式评议。对完成好的事项贴“笑脸”,未达预期贴“哭脸”,倒逼服务提升。三年来办结“微心愿”480个,居民满意度达96%,参与率提高60%。

如今,“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已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真正实现了“邻里事邻里议,邻里忧邻里解”的和谐局面。

团结共识 守望相助暖民心

“叮咚——”清晨七点,家住在建行家属院的赵继红家准时响起敲门声。68岁的盲人老人摸索着打开房门,门外飘来带着露水的栀子花香:“赵姨,我是小姜,今天带您下楼散步啦!”

这是建设小区18栋从“陌生人楼宇”到“同心圆社区”的温情蜕变。

社区聚焦人口流动性加剧、居住方式改变、个性化增强的影响,针对邻里之间“门对门不交往、面对面不相识”的问题,社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核心作用,组织“两委”干部、“双报到”党员、楼栋居民等结成“敲门搭档”,开展“当幸福来敲门”行动,敲开邻里的门,相互认识、相互问候,营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和谐社区。

在“敲门”“拉家常”过程中,挖掘培育“好邻居单位”“好邻居商户”等86个好邻居群体,及时收集了解邻里诉求和纠纷线索,有效将110余件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辖区连续三年无非访、无命案、无新增吸毒人员。

紧盯辖区独居老人、退役军人、“三线”老人等重点管理服务群体,分类设立“幸福好邻”守望哨,每个哨点分别推选一名“好邻居”作为哨长,按照“哨长走访、社区交办、党员认领、支部跟踪”闭环模式,收集、认领、办结群众“微心愿”。

社区党支部整合辖区资源,摸排推选出136名“社区能人”,推出“幸福好邻”服务事项清单,并自主开发“幸福好邻”服务小程序,提供纾困敬老、心理咨询等各类线上线下服务事项58项,开展便民惠民服务6200余人次。

创新设立“时间储蓄站”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发动1011名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储存的志愿服务时长可换取其他服务或抵扣商家消费金额,创办“社区老年学校”,整合老年书画研究会等师资,设置陶艺、声乐、舞蹈、书画等点单式课程11个,为社区现有684位老年人提供集文娱活动、养生保健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共享阵地;开办“好好说话”“孩子爱玩手机怎么办”等主题公益讲座,动员“好邻居”老师为小区孩子集中开展作业辅导、手工制作等活动,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丰富孩子假期生活……

一项项实际的举措不仅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让社区邻里氛围和和美美。

“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将继续把群众身边小事’当成民生大事来解决,一点一滴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和满意感、安全感!”黄土坡街道建设中路社区支书、主任朱建锋真诚地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不是终点,社区坚持“文明创建为民、文明创建惠民”,在社区的功能完善和服务提升上下功夫,将文明建设与为民服务、民生改善等深度融合,用“民生答卷”兑现“幸福温度”。(徐 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