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长者版 » 今日凉都
科学育秧“智”造丰收新图景——看六枝特区创新育秧技术促粮食丰收

从木岗镇田间地头的两段育秧智慧,到月亮河乡有机红米的无纺布育秧技术创新,再到大用镇自动化钵苗播种机的轰鸣作响,在六枝特区,一幅科技与传统交融的春耕图景渐次铺展。

“油画”般的秧田。

育秧时节,木岗镇的田野上生机盎然。在抵岗村的秧田里,村民们躬腰移苗,指尖翻飞间,嫩绿的秧苗整齐入田。

“两段育秧虽然麻烦一点,但这样种出来的秧苗要壮实些,出谷率高点,而且还节约谷种。”木岗镇抵岗村村民张应礼说。

木岗镇农户还通过品种改良,实现效益提升。今年计划种植6亩水稻的木岗镇戛陇塘村村民刘太芹选择了“又香优”和“奥富优-287”两个优质稻种进行培育,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秧苗长势喜人,青翠欲滴的幼苗整齐排列在田间,展现出勃勃生机。“这垄谷秧是今年木岗镇农业中心用来实验的,效果好的话明年继续种,另外几垄是往年种过的,收成也比较高。”刘太芹说。

无论是两段育秧还是一次性育秧,核心都是“良种+良法”,目的是实现水稻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助力农业发展,为丰收打下基础。

据木岗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黄光文介绍,木岗镇2025年计划种植水稻5200亩,水稻育秧180亩左右,主要是采取旱育稀植的方式,包括一次性旱育秧和两段育秧。

与木岗镇传统智慧育秧不同的是,月亮河乡有机红米在育秧技术上进行了创新。

在月亮河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基地,村民们正熟练地平田、铺膜、下秧盘、搭秧棚,田间一派繁忙景象。

在摆放秧盘之前,村民们会先铺放一块无纺布作为垫层,这种方法是合作社在多年的摸索中总结出的经验,可以有效提高秧盘的复用率和秧苗的质量。

“用废旧的无纺布铺一层垫层,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避免秧根透过秧盘扎到泥土里面,第二有这层垫层以后,秧根就不会穿透到泥土,秧根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毯状苗’的效果就比较好,有利于插秧的效果。”六枝特区月亮河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仕龙表示。

据了解,2013年至今,合作社每年都会试验多种育秧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技术水平。今年计划分三批次完成600亩有机红米育秧,确保秧龄与插秧时节精准匹配。

今年,机械化育秧也开始崭露头角。走进大用园区育秧基地,自动化水稻钵盘播种机正有条不紊地输送秧盘,通过机械覆盖底土、播种、表面覆土,不到十秒,便能制作好一个标准化秧盘。

“今年我们合作社采用小钵苗盘的育秧盘,比毯状育秧盘有更多优势,因为钵苗盘成蜂窝状,可以避免插秧机插秧时秧苗根部受损,缩短返青期,种子这一块相对来说比传统育秧盘要节省,一斤种子大概可以育出25盘左右。”六枝特区宝义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天宝表示。

在六枝特区农业农村局的推动下,宝义合作社与六枝特区柒霖农业有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由柒霖农业有限公司免费提供大用园区场地,合作社提供技术,共同推进集中育秧项目,今年合作社将完成1000余亩稻田的育秧任务。

机械化育秧技术的运用,能有效解决水稻生产中育秧技术缺乏、劳动力不足、成本较高等问题,有力推动水稻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机械化,对加快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及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悉,2025年全区育秧面积突破1200亩,可满足10.01万亩大田移栽需求。从木岗镇“良种+良法”的传统智慧,到月亮河乡的有机技术创新,再到大用镇的机械化育秧,六枝特区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协同+农户参与”模式,让水稻生产朝着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方向稳步迈进,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刘荣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