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位于野玉海景区核心腹地的水城区海坪街道海坪村,依托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以文旅融合为核心的特色发展之路,绘就了乡村发展新画卷。
文旅赋能,激活乡村经济
“海坪”是彝语,意思是很大的一片开阔地。在这片开阔地上有一个彝族村寨,彝族同胞在这里生息繁衍。依托景区旅游发展,挖掘、保护、创新、继承和发扬彝族传统文化,海坪村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打造观光农业与民族文化体验区,成功申报为省级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及“康养型”村居。村内建设的“饮食文化一条街”规模涵盖餐饮、民宿、特色商品展销等业态,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同时,该村还盘活闲置房屋发展“民宿+”康养旅游,并探索林下种植、养殖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2024年,全村农业种植收入突破600万元,工矿企业带动50余人稳定就业,服务业年人均收入超2.4万元,多元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生态宜居,擦亮乡村底色
海坪村以环境整治为抓手,拆除违建、清理污水垃圾,建立“每周三大扫除”制度,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共建共治,形成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此外,针对地质灾害风险区,该村还制定防御预案并组织演练,聘用28名护林员筑牢森林防火屏障,近年来,全村未发生森林火灾事故,有效守护了绿水青山。
党建引领,筑牢治理根基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定期党课、主题党日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提升了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据统计,仅2024年,海坪村就开展志愿服务20余次,解决民生难题数十项,如为村民安装太阳能路灯、引水架管等。同时,村内还构建了“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综治体系,2024年以来化解矛盾纠纷15起,实行治安巡逻与普法宣传双管齐下,营造平安稳定的辖区环境。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成果
通过多元产业发展,借助政府与企业合作及东西部协作契机提供岗位,全村劳动力就业率达94.30%,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就业率95.00%,实现“一户一就业”,帮助438名在省外就业的脱贫户和监测户申请交通补贴21.90万元,促进村民就业增收。民生保障全面落实,低保、特困供养等政策惠及村民。通过网格化排查与精准帮扶,2024年新增监测对象均得到妥善安置。
未来,海坪村将以彝族文化传承与康养旅游融合,推动种养业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村支两委干部们纷纷表示,他们将带领全村百姓继续探索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经验,让产业更旺、生态更美、乡风更文明,走出一条具有海坪特色的共富之路。
从文化传承到产业振兴,从生态保护到民生改善,海坪村正以实干之笔,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姜 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