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长者版 » 今日凉都
产业转型谱新篇

水城区猕猴桃喜获丰收(资料图片)。

获批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20年度国家考评获得“优秀”,并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农业提质增效“两园一田”建设、传统工业循环化改造绿色转型2项经验获全国通报表扬和推广,入围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示范区。正常生产煤矿“两化”改造全覆盖,新增释放煤炭优质产能超过3000万吨,首钢水钢集团连续5年盈利、2021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谋划推进七大新兴产业全链条发展,氢能产业在全省实现“四个第一”,形成省内链条最完整的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以“凉都三宝”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近400万亩,刺梨种植和加工规模全国最大,红心猕猴桃种植规模全省最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零突破。获批建设8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A级景区增加到54个、其中4A级景区13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9家,盘州市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五星级旅游饭店实现零突破。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数说变化——

新增释放煤炭优质产能超过3000万吨;

首钢水钢集团2021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

以“凉都三宝”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近400万亩;

获批建设8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A级景区增加到54个、其中4A级景区13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9家;

故事链接——

李如明:收入有保障,日子好过很!

水城区米箩镇俄戛村51岁村民李如明怎么也想不到,在土地“刨食”大半辈子的他,也能在家门口的猕猴桃产业基地当上产业工人,成为贵州润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管理人员。

在米箩镇俄戛村润永恒猕猴桃基地,成片的猕猴桃树藤蔓已结满粒粒果实,每天都有几十上百名工人给猕猴桃树施肥、施生根粉。作为二工区工区长的李如明,记工、指导工人管护作业等,同样忙得不可开交。

“现在每天准时上下班,生活有规律,收入有保障,日子好过很!”“……谈起现在的生活状况,李如明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李如明如今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当地政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2012年,水城区沿水黄路阿志河大桥,经猴场乡、蟠龙镇、阿戛镇、米箩镇、勺米镇等地,倾力打造集“生态、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百里猕猴桃产业带”,让沉睡的土地及气候等资源“活”了起来。李如明所在的米箩镇正好是猕猴桃产业带上的一大重要区域,这让大半辈子在土地“刨食”的他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以前,没有文化,也没有技术,只能靠种土地和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太艰苦。”李如明说,俄戛村未种植猕猴桃之前,家里人多地少,为了维持生计,他挖过煤、背过背篓、打过临工,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日子过得艰辛而贫困。

2013年,润永恒猕猴桃基地建成后,李如明迎来人生最大转折点。他把家里的土地全部入股基地,并在基地打零工,修枝、抹芽、授粉、锄草、施肥,每道工序,他边干边学,很快便掌握了猕猴桃管护的整套工序。靠着头脑灵活,肯学肯干的工作态度,他从临时工变成固定工、带班班长,再到如今的二工区工区长,摇身变成了产业工人。

“现在作为基地的一名管理人员,每天准时上下班,收入稳定,日子好过得很。”如今,李如明还利用上班之余发展养猪、养牛产业,每年总收入七八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如明的带动下,其三哥李如军、四哥李如举也分别当上了猕猴桃基地四工区和一工区的工区长,三兄弟均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

近年来,我市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以“凉都三宝”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近400万亩,依托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变成产业工人,走上致富路,过上新生活。记者 郭 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