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市水务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有效防治生产建设活动引发的水土流失,积极部署,从多方面发力,全力推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工作取得实效。
完善制度,构建监管长效机制。为确保监管工作有章可循,市水务局积极向上沟通,对现有水土保持监管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细则,明确了项目建设各阶段的水土保持要求以及法律法规依据、执行标准、违法惩处等信息,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部门责任清单,进一步强化生产建设项目立项审批、行业监管和执法监管的联动机制,形成了监管合力,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精准宣传,提升企业责任意识。为提高生产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责任意识,市水务局通过监督检查现场宣讲、发放宣传册等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宣传活动。一方面,通过市水务局“科长讲业务”加强局机关领导干部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政策要求进行培训,强化干部职工对水土保持的认识。另一方面,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如微信公众号、宣传海报等,广泛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氛围。
科技赋能,增强监管精准度。在监管工作中,依托水利部、省水利厅开展的“天地一体化”水土保持监管系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能。引入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动态监测。通过卫星遥感可以及时发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土地扰动、植被破坏等情况,无人机对重点区域进行高精度的实地勘察,获取详细的影像资料。同时,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管信息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为监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了监管工作的精准化、智能化。
严格监督,确保责任落实到位。领导干部亲自带队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定期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巡查和督查。对于未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未按照方案落实防治措施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肃查处。今年以来,共开展监督检查6次,验收核查1个,下达整改通知书3份,审批水土保持方案4个,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550余万元,有效遏制了生产建设活动中的水土流失现象。同时,建立了检查台账和监管档案,将企业的水土保持违法信息纳入信用体系,对违法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
下一步,市水务局将继续巩固现有工作成果,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持续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监管力度,为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