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准确研判把握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区域分布、结构特征,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原则,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优化调整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全市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持续注入“水动力”。
保障好群众生活用水。结合《贵州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谋划一批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农村供水提质改造工程,通过新建规模化供水工程、提升改造现有水厂、城镇供水工程向周边农村延伸、小型供水工程合并、集中供水桩管道入户等,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8%,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的比例达到53.3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服务好工业生产用水。聚焦六盘水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目标,以服务好工业生产用水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积极推动基础水利工程建设,实施一批质量高、规模大、效益优的水利项目,为全市工业用水提供水源保证。目前,全市共有水库(水电站)131座,中型水库18座,小型水库110座。2024年,累计向259家工业企业供水1.81亿m3。
发展好农业灌溉用水。紧密结合水源点分布及农业产业布局,坚持“大水保大片、小水保小片”的原则,分析研判全市未供水(供水效益差)水库及在建水库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挖掘已供水水库潜力,依托已建、在建骨干水源工程及其骨干输配水管网,谋划实施了一批灌区项目,为保障全市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水利支撑。目前,全市建成中小型灌区35个,覆盖灌溉面积39.51万亩,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农村供水规模化率和基本农田灌溉保障率进一步提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