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1-430669 | 信息分类: |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21-02-10 09:26:12 | |
文 号: | 六盘水党发〔2021〕2号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中共六盘水市委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
各市(特区、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市有关单位:
现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六盘水市委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2021年2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意见》精神,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推进六盘水市区域协调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快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
(一)全力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开放合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重点,着力打造中国凉都品牌,积极参与内陆投资贸易便利化试验区、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内陆开放式扶贫试验区建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数字经济实现六个重大突破,加快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扶贫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用好境外重点展会平台,动员企业参加“一带一路”国家知名度高、专业性强的展会,加强六盘水市产业及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推动企业沿着“一带一路”方向“走出去”行动计划,加快建立完善参与“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库、重点企业库、重要产品库,积极融入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分工体系。(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三)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施长江经济带“三水共治”,按照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要求,协同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开展境内长江水系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部署,筑牢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落实长江上游地区省际会商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参与长江上游四省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市场一体化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落实推进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涉及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按照省统一安排部署,深入实施“双十工程”,集中解决一批生态环保领域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河(湖)长制和全面推进林长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护修复。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合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四)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建立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常态化对接机制,支持发展大数据、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旅游、金融等产业。组织企业按照《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申报指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加工企业申报指南》,申报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农业生产基地备案、注册培训,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持续实施“西电东送”战略,重点推进盘江新光燃煤发电项目、盘南低热值煤电厂等一批重点电力项目,稳定“黔电送粤”规模,落实跨省跨区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立足特色旅游资源,利用安六城际铁路及贵广高铁通道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避暑旅游目的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能源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五)积极对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化合作,扩大交流互访,逐步健全六盘水市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在产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合作机制,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推动共建产业合作园区。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及贵州省经贸交流会平台,加强与长江三角洲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商务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六)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与京津冀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和协同应用,合作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在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和关键领域联合攻关。建立旅游合作机制,协作开拓康养旅游市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二、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
(一)完善扶贫协作机制。完善与大连市扶贫协作机制,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共建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到六盘水市投资兴业。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提高劳务组织化水平,加大“点对点”对接力度,促进贫困劳动力跨省稳定就业。完善、推广六盘水市与大连市现有合作模式,加强双方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培训,协调大连市加大对六盘水市教科文卫等领域人才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投资促进局、市教育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二)深入推进产业合作帮扶。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动辽宁、大连等东部企业帮扶协作,支持猕猴桃、刺梨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在大连市建设农特产品展销中心、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强与优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研发,攻克玄武岩纤维产业资源本地化的难题,开展玄武岩纤维在风力发电、海洋海事、军工、汽车轻量化等方面的应用研发,实现研发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与大连玄武岩纤维“逆向飞地经济”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三)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健全对口帮扶劳务供需对接机制,完善劳务就业岗位数据库,加快建设劳务就业扶贫大数据平台。支持各地劳务公司与对口帮扶城市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共享。(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扶贫办、市投资促进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三、落实毗邻区域省际间合作机制
(一)深化与重庆合作。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落实渝黔省市合作框架协议。建立电力等重大能源合作事宜沟通协调机制。支持重庆煤炭行业科技企业参与六盘水市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推动“黔煤入渝”。加强页岩气勘探、开采、利用等领域合作,积极推进黔渝页岩气智能化开发基地落户六盘水市。推动六盘水至重庆往返动车组增加车次。强化“大数据+智能制造”产业合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能源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二)深化与四川合作。落实川黔两省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农业、制造业、大数据、旅游业等产业协同合作。推进六盘水市与自贡、德阳装备制造业合作平台等项目建设。加强黔川精品生态旅游项目合作,融入成渝贵环线高铁旅游带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三)深化与湖南合作。落实湘黔两省高铁经济带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形成以高铁为引领的综合交通网,优化高铁沿线产业布局,跨区域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拓展六盘水市煤炭、电力在湘市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能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四)深化与广西合作。加强脱贫攻坚、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合作,加快黔桂石漠化地区产业扶贫、黔桂西江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化等项目建设。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加强与广西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珠江——西江流域生态保护。(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能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扶贫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五)深化与云南合作。积极配合打造川滇黔物流大通道。积极谋划滇黔南亚、东南亚投资合作开发一体化项目。积极参与川滇黔十四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用好中国——南亚博览会暨中国昆明进出口交易会平台,加强与云南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深入推进六盘水市与云南省电力行业及高耗能产业合作,打造形成电力行业“水火共济”大格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四、落实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联动机制
(一)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推动六盘水——威宁——昭通、六盘水——毕节、六盘水——宣威等铁路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推进新时代高速公路建设五年决战,加快赫章至六盘水、纳雍至晴隆、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G60沪昆高速安顺至盘州(滇黔界)段扩容工程、水城(玉舍)至盘州(普田)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盘州官山机场、六盘水月照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优化航班航线,提升运输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二)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配合推进重大通道、重大物流设施和重大发展平台建设,主动参与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深度融入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借助中欧班列运营机遇,引导企业用好国际陆海多式联运通道,助力六盘水市特色农产品出口欧洲市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三)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互联网+”行动,推进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迭代。加快5G建设发展和应用,2021年,力争累计建设5G基站3000个以上,实现市中心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和规模商用,重要交通干线与交通枢纽场所、重点产业园区、4A以上旅游景区、大型企业集团等重点区域的5G网络深度覆盖。打造区域性、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首钢水钢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补短板。在全市开展“县城智慧化改造”专项行动,打造盘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工程,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交通、智慧社区等,打造智慧城市示范。(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科技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五、健全开放发展平台和市场体系
(一)构建多层次对外开放平台。办好六盘水工业产品产销对接会、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妥乐论坛、农民丰收节等重大活动。依托六盘水月照机场,引进培育壮大航空物流等特色产业,打造区域性航空港和川滇黔桂客货中转基地,积极开展多式联运试点。积极推动在六盘水设立航空口岸,申报建设六盘水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海关特殊监管平台。加强与东部沿海港口特别是深圳、珠海、湛江、北海等口岸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推动山地特色农产品等出口直放。依托口岸平台,规划建设中转仓、保税仓、航空物流分拨中心,完善仓储、物流配送、海关监管等综合配套功能,打造集综合加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行业为一体的口岸经济增长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六盘水海关、市邮政管理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二)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探索建立市场一体化发展新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鼓励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市(特区、区)探索开展“标准地”出让。加强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完善“红黑名单”互认机制,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六、优化区域合作机制
(一)推动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立足“四省立交桥”区位优势,与周边区域城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推进与贵阳、安顺、毕节、黔西南、曲靖、昭通等周边地区以及成渝、滇中、北部湾区域在能源、交通、商贸、物流、旅游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加大上下游产业引进力度,推动补链强链延链,全方位拓展发展新空间。强化与贵阳合作,努力推进贵阳——六盘水通关一体化试点工作。推进毕水兴经济带协同发展,打造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千亿级新型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携手建设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能源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六盘水海关,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建立健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类考核制度。探索产业园区跨县域共建、公共服务体系跨县域联建、跨区域联动执法等机制和模式。坚持“四个不摘”,继续支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扶贫办,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三)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加大对六盘水市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市级统筹,加快完善公共教育体系,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快建立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跨城乡跨区域流转衔接制度,强化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合作。切实落实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各项政策。(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七、完善工作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和加强党对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领导,依托六盘水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市发展改革委要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积极对接国家部委、省直部门,加强对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二)强化规划管理。注重规划前期研究,重视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及后评估,形成科学合理、管理严格、指导有力的区域规划和评价体系。
(三)强化工作调度。各责任单位、各市(特区、区)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要积极对接、主动作为抓好贯彻落实,明确分管领导及联络员,每季度将贯彻落实情况报送市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科(联系电话:823151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