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六盘水市统计局
(2003年2月10日)
2002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克服经济建设中的困难,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就。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01.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O%。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5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全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但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工业企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偏低,增收困难;促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二、农业
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等目标,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加强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为21.38亿元。
由于退耕还林和自然灾害,全市粮食产量略有下降。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一)
指标 |
2002年 |
比上年增长(%) |
粮食总产量 |
68.81万吨 |
-5.18 |
其中:稻谷 |
9.41万吨 |
-26.37 |
小麦 |
6.01万吨 |
8.09 |
玉米 |
40.27万吨 |
-1.32 |
油料 |
7308吨 |
3.84 |
烤烟 |
9304吨 |
13.41 |
茶叶 |
303吨 |
14.34 |
水果 |
12067吨 |
7.70 |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127公顷,育苗206公顷,幼林抚育15663公顷。完成封山育林6655公顷,退耕还林还草3846公顷。
主要林产品产量(表二)
指标 |
2002年 |
比上年增长(%) |
生漆 |
95吨 |
23.38 |
油桐 |
163吨 |
18.98 |
核桃 |
1093吨 |
13.15 |
板栗 |
298吨 |
23.14 |
畜牧业持续稳步发展,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头数(表三)
指标 |
2002年 |
比上年增长(%) |
年末存栏数 |
||
大牲畜 |
44.21万头 |
-0.3 |
其中:牛 |
36.00万头 |
-0.3 |
马 |
7.56万匹 |
-1.2 |
猪 |
97.64万头 |
5.2 |
羊 |
20.64万只 |
-3.1 |
家禽 |
303.4万只 |
8.7 |
当年出栏数 |
||
大牲畜 |
5.68万头 |
25.3 |
其中:牛 |
4.92万头 |
31.0 |
马 |
0.65万匹 |
22.6 |
猪 |
59.16万头 |
10.3 |
羊 |
7.26万只 |
3.5 |
家禽 |
186.15万只 |
10.1 |
肉类总产量 |
6.48万吨 |
9.5 |
其中:猪肉 |
5.64万吨 |
7.7 |
牛肉 |
0.38万吨 |
31.0 |
羊肉 |
1130吨 |
6.2 |
禽蛋产量 |
2985吨 |
1.5 |
渔业发展平稳。全年水产品产量为465吨,比上年减少3.3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11万吨,比上年增长6.02%;农用薄膜使用量为732吨,比上年增长18.45%;全年农机总动力为78.6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4%;机耕面积8129公顷,比上年增长11.9%;机械化提灌面积为7360.3公顷,比上年增长12.1%:培训农机人员10801人次,比上年增长11.7%。
三、工业和建筑业
由于部分重点企业技改工程相继投产,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有较大增长,效益逐步提高。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49.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2%。
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表四)
指标 |
2002年 |
比上年增长(%) |
原煤 |
2078.07万吨 |
35.5 |
发电量 |
85.31亿千瓦时 |
69.4 |
饮料酒 |
3.89万吨 |
-0.8 |
焦炭 |
301.56万吨 |
20.5 |
砖 |
4.81亿块 |
7.6 |
水泥 |
143.38万吨 |
5.5 |
钢 |
175.21万吨 |
37.8 |
钢材 |
170.37万吨 |
37.2 |
生铁 |
159.64万吨 |
23.3 |
企业整体效益显著改善,国有企业改革有待深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203.6万元,比上年增长31.7%,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835.3万元,集体企业实现利润-291.3万元,股份企业实现利润12463.3万元,外商和港澳台商企业实现利润-18.1万元,其他经济型企业实现利润-115万元;在总计中,国有控股企业利润11113.2万元。
建筑业由于受投资下滑影响,发展速度减缓、全市建筑业增加值为6.63亿元,比上年减少25.7%、全市施工单位工程个数达445个。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工程竣工率为25.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铁路“三线一站”建设基本完成后,我市固定资产投资2002年大幅下滑。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27.7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8%。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铁路“三线一站”全面建成投入营运;水黄高等级公路完成总工程量的85%,到2002年底共完成投资12亿元;公路改造,市中心区防洪工程,排污工程,玉舍供水工程,城市道路等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十件实事”基本完成。盘南电厂征地拆迁工作提前完成并己进场施工,野马寨电厂,发耳电厂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1.86亿元,比上年增长9.7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12.59亿元,增长8.65%;县消费品零售额为5.1亿元,增长15.41%;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为4.17亿元,增长6.78%。分行业看,餐业1.36亿元,比上年增长l2.4%;批发零售贸易业12.76亿元,增长l0.7%;其它行业7.74亿元,增长7.8%。
物价稳中略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l%。
各类消费品价格指数(表五)
商品类别 |
以上年同期价格为100 |
居民消费价格 |
100.1 |
1、食品 |
100.3 |
粮食 |
97.5 |
肉食及用品 |
104.5 |
菜类 |
95.3 |
2、烟酒及用品 |
99.8 |
3、衣着 |
98.2 |
4、家庭设备用品维修服务 |
97.9 |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
99.6 |
6、交通和通讯 |
107.5 |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99.1 |
8、居住 |
101.0 |
9、服务项目价格 |
102.5 |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随着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市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县乡公路新(改)建等项目的在建和竣工,提高了公路运输能力。
公路运输完成情况(表六)
指标 |
2002年 |
比上年增长(%) |
货物周转量(万吨公里) |
178903 |
17.2 |
货运量(万吨) |
3743 |
16.9 |
旅客周转量(万人公里) |
180287 |
11.7 |
客运量(万人) |
10577 |
11.9 |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5.98万户,比上年增加3.42万户,其中,城市电话装机达11.14万户,比上年增加2.07万户。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52亿元,增长20.57%。地方财政支出14.52亿元,比去年增长20.35%。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重点支出需要基本得到保证,保证了工资发放,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税收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地方财政收入中,国税部门完成0.88亿元,增长23.53%;地税部门完成4.15亿元,增长 17.31%。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99.3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0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5.6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6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76.5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9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为42.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87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保险部门保费收入为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3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为0.65亿元,寿险保费收入0.9亿元。保险赔付金额为4258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为3385万元,寿险赔付金额为873万元。
八、科学、教育、文化、卫生
年末从事科技活动的机构数33个,其中:非民营机构9个,科技活动人员179人,研究与发展人员61人,全年经费支出350.4万元。
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取得积极进展,“两基”工作顺利推进,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年末全市有:小学1063所,在校学生39.73万人,教职工13365人,其中专任教师12506人;普通中学192所,在校学生17.33万人,教职工8575人,其中专任教师7187人;职业中学10所,在校学生2726人,教职工373人,其中专任教师272人;幼儿园67所,在园幼儿41476人,教职工801人,其中专任教师465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756人,教职工68人,;中专任教师49人。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文化事业机构17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人,文化馆5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3个。有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7.43%;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3.38%。有线电视用户10.46万户。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42个,实有床位5213张,卫生技术人员5486人,其他技术人员204人,管理人员493人,工勤人员515人。
体育设施不断扩大,群众体育蓬勃开展,体育事业成绩显著。
九、城市建设,环境卫生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2%,工业废气处理率为92.3%,固体废料综合利用率为3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利用资金67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27%。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加强。生活用水人口25万人,比上年增8万人。拥有公共绿地面积36公顷,绿地覆盖面积245公顷,城市道路面积104万平方米。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13万吨。
十、人口,劳动就业与人民生活
据统计,2002年全市年末总人口为294.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8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12元,比上年增长9.06%;农民人均纯收入1426元,比上年增长4.9%。居民消费结构继续改善。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成效。年末实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90人,86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居民登记失业人数为10744人。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25286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78002人;领取社会统筹养老金人数为7011人,领取社会统筹养老金金额3325万元。
注:(1)各项数据系年报完成之前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系部门提供。
(2)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