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型”村居的打造让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聚焦“12345+N”,“产业”型村居推进现代化农业提质增效;聚焦“清拆改建”,“工矿”型村居助力脱贫人口就业增收;聚焦“农文旅一体化”,“文旅”型村居赋能乡村旅游蒸蒸日上;聚焦“四化举措”,“生态”型村居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及开发;聚焦“凉都主场”,“康养”型村居巩固“康养水城”品牌建设……站在新起点、新征程上,水城区创新提出“五型”村居概念,探索出一条符合水城实际、具有水城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助推乡村振兴“开新局”。
夯实产业基础 推进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
聚焦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及食用菌、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水城区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近年来,水城区“产业型”村居累计建成猕猴桃“吨产园”2.1万亩、刺梨“千斤园”5.5万亩、茶叶“万元田”0.8万亩,建成智慧农业猕猴桃园6700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打造了“水城春”富硒茶、“弥你红”猕猴桃、“初好”刺梨汁等省内外知名农产品品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000余人,80%以上的农户在产业中受益和参与分红,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00元。
水城区花戛乡磋播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将食用菌大棚基地提供给合作社运营管理,合作社以“返租倒包”形式将389个食用菌大棚划片承包给农户,通过“返租倒包”模式,减少了管理成本,增加了产业产量,收益显著增加。目前,村集体经济已积累70万余元,参与“返租倒包”的农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依托资源优势 助力脱贫人口就业增收
依托现有工业优势,水城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现有企业技术提升改造,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工矿企业;挖掘“三线”文化,把老旧建筑打造成创意小店、农村电商、复古百货店、照相馆、电影院等矿区经营活动场所,建设宜业宜居的“工矿”型村居,优先解决脱贫人口和边缘户就业。
水城区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以实现农旅、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目标,融入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北盘江峡谷生态旅游带、玉马线休闲度假带、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米箩现代农业旅游区、百车河温泉康养度假区、白族茶海养心养生区、水城农民画创意体验区的“一心两带五区”旅游线路,发展避暑滑雪、民族文化、采摘园、农家乐、乡村民宿等旅游业态,打造民族文化,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通过构建“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强化土地、房屋、劳动力等资产资源的整合与分配,以村集体闲置民房为主体,打造民宿和农家乐,同时将农户分散的土地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引导农户种植各类经济作物,通过游客游玩采摘、集中销售分红等方式提高农户收入。
注重品牌打造 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及开发
在“五型”村居的建设过程中,水城区深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采取发展绿色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产业化、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的“四化举措”,以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为目标,强化村居植树造林及森林管护。
地处珠江上游北盘江畔的营盘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发动村民种植经果林等举措,在陡峭的喀斯特山地种出了一座座“绿色银行”。目前,辖区内的珙桐、麻栎、海南五针松等珍稀植物多达17种,各类植物长势良好。
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和培育市场主体,水城区还积极开发温泉、森林浴、度假别墅、药膳、茶道、中医理疗、冥想、瑜伽、禅修、武术等康养项目,充分挖掘当地药材、时令蔬菜、精品水果、野生蔬菜等食物品种所具有的养生功效,积极发展特色餐饮,围绕“凉都三宝”、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推出“水城春”“红心猕猴桃”“水城羊汤锅”“茨冲鸡火锅”“水城羊肉粉”等绿色康养产品120余个。(隋 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