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炎夏酷热褪去,2023年六盘水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精彩落幕。
这个夏天,凉都又一次敞开热情的怀抱,欢迎远道而来的八方宾朋。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不仅度过了酣畅的清凉一夏,还深深感受到了凉都六盘水厚重的文化底蕴。
除了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六盘水丰富多彩的“三线”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等,同样令大家惊叹不已。
“辛勤耕耘二十载,从‘1’到‘20’、由‘节’到‘季’,不仅仅是数字的顺延、名称的变化,更是活动品牌的沉淀、城市名片的打造。”正如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巍所说,一直以来,六盘水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突出群众、市场、多元等导向,各类活动精彩纷呈、好戏连台,让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从“政府组织、群众看戏”变成了“开放的平台、百姓的舞台”,从“一个节日”变成了“一夏狂欢”。
一座城市因为有了文化,才有灵魂,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一座城市因为有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才会有蓬勃发展的底气和定力,民众才会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让世界了解凉都、让凉都走向世界”的脚步一刻没有停止,六盘水在文旅融合上的创新探索也始终都在前行。
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六盘水实践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每一座城市,都有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每一座城市,都有城市的精神追求与价值体现。
今年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期间,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成了众多外地游客的打卡地之一。来自北京、重庆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从陈列的珍贵文物、照片和视频中了解、品味六盘水那段因“三线”建设而兴起的历史,感悟那段“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及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六盘水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的独特魅力。
湖南游客蒋和平说:“我觉得三线建设博物馆很有教育意义,把那个年代的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反映出来了,同时也让我对贵州六盘水整个的‘三线’建设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了解。”
六盘水作为“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大军,曾经在这里挥洒汗水、战天斗地,造就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近年来,六盘水依托特有的“三线”文化,不断丰富旅游文化相融合的业态,打造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671三线文化园、六枝地宗矿、三线记忆小镇等旅游景区景点,形成独特的旅游优势产品,开展研学旅游和红色旅游等多种文化体验游。
无论“三线”文化还是多民族文化,都是六盘水优秀文化传承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六盘水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现有彝、苗、布依等49个少数民族,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着“火把节”、苗族“跳花节”、布依族“六月六”等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
7月23日是布依族传统节日“六月六”,六枝特区月亮河乡陇脚布依古寨的龙山环抱之中,一场传承了六百余年的大型神鼓祭祀活动在铜鼓广场隆重举行,来自全省各地布依同胞参加盛典。
8月10日,2023海坪彝族火把节正式点火,数万名彝家儿女身着节日盛装,用“迎宾仪式”“彝族歌舞大型文艺汇演”“篝火狂欢”等形式,与八方宾客共同庆祝一年一度的彝族传统佳节。好客的彝族同胞身着盛装,分别站在火把广场“银门”“金门”“铜门”三道迎宾通道两侧,唱起欢快的彝家敬酒歌,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
“这里气候舒适,民族风情浓郁,彝族同胞热情好客,火把节系列活动丰富多彩,看点十足,让我大开眼界。”来自昆明的游客邓先利开心地说。
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涵养了境内浓厚的少数民族人文气息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聚焦文化市场需求,依托民族特色资源,深挖民间艺术经济价值,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六盘水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艰苦奋斗,抛头颅、洒热血,孕育了厚重的红色文化,为六盘水留下了红二、红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钟山区仙水坡烈士陵园、红九军团北盘江渡口陈列馆等76处革命遗址遗迹。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山高谷深的地理、“三线”建设时期从四面八方会聚六盘水的十万建设大军,让六盘水人形成了区别于贵州其他地区的饮食习惯,传承发展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水城羊肉粉、水城烙锅、盘县荷叶糯米鸡等数不胜数的特色美食,让外地游客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在时间的长河中,20年只是短短的一瞬。凉都六盘水的20年,却以节会赛事为载体,兼顾了文化的传统性与创新性,让夜郎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在“消夏文化”这个大舞台上兼容并蓄、交相辉映、绽放光彩,打造了熠熠生辉的“中国凉都”文化旅游品牌。(记者 陈 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