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记者从2024年六盘水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中谋划推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全市中医医疗机构158家,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服务中心)92家,均设置中医馆,基本建成以市、县中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中医科为骨干,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此外,2023年,中医医疗机构开放床位数2872张,其中,公立中医医院1109张;中医药从业人员2680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359人,中药师221人,其他中医药从业人员1100人。
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大力推动三级中医医院创建,2023年10月盘州市中医医院通过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结束了我市长期无三级龙头中医医院的历史,实现了中医三级医院零的突破。积极推进中医重点学科及优势专科建设,累计建成省级重点专科5个、中医优势专科2个,在建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2个、中医特色科室2个。同时,建立首个国医大师工作站——何成瑶国医大师工作站,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师级”的专家服务。
在增强中医药人才支撑方面,建立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贵州省民族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共4个;获批中医名医传承人22人,引进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8人,并依托项目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育,组织2人参加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2人参加“黔医人才计划”广东班,通过“西学中”培训学员46人、“贵州省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79人,为推进六盘水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深化中医药交流合作方面,通过东西部协作,与中山市中医院建立了帮扶关系,并邀请贵州中医药大学及第二附属医院来我市开展帮扶调研,达成在中药材产业、民族医药研究、重点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合作。目前,中山市中医院刘氏毫火针疗法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在六盘水市中医医院建立并挂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选派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到市中医医院挂职副院长。
在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方面,建成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个,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7个,在建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3个。同时,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家团队携手六盘水本地中医优质资源,在人民广场开展大型义诊活动,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等“六进”活动,普及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营造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良好文化氛围。
在推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出台《六盘水市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坚持按照企业带动、文旅带动、市场带动,强化政策保障的方式,围绕六盘水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一批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进一步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和质量提升。依托六枝特区民族医药研究所和中医医疗机构,整理民族医药医理、药理和临床诊疗技术,促进全市民族医药传承保护、理论探索、临床研究,并且烧伤液、活络膏、脑梗溶栓合剂等9个民间药方还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透骨香活络搽剂、首乌头皮湿疹洗剂获得省级院内制剂批文,已于去年底正式生产使用。同时,积极推动“中医药+旅游”融合创新,建成森林康养(试点)基地6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个、项目2个;中医药康养旅游精品线路1条;建成苗医苗药文化产业园1个。(记者 韩 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