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新闻发布会 » 发布词
在全市生态修复赋能 守护生态绿都新闻发布会上的通报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市林业局副局长 门 中

(8月14日)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与大家相聚在此。首先,我谨代表六盘水市林业局,对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六盘水林业生态建设事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生态绿都”是六盘水最宝贵的城市名片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守护好这份绿色财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我们以“生态修复赋能 守护生态绿都”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旨在向大家全面介绍我市在科学推进生态修复、系统强化资源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方面的主要举措和显著成效。

一、科学实施生态修复,持续扩增绿色版图

我们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施策,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不断提升国土绿化质效,夯实“绿都”生态本底。

国土绿化攻坚成效显著。2024年,我们高标准完成营造林11.21万亩,100%完成省级任务。2025年上半年,我们抢抓冬春造林黄金期,已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营造林任务22.59万亩(含退化林修复8.6万亩、封山育林13.99万亩),为乌蒙山东部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主体工程。“绿美六盘水”建设深入人心,2024年组织54.23万人次参与义务植树,新植各类树木404万株,持续扮靓城镇、乡村、交通、河湖、校园等空间。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稳步推进。制定实施《六盘水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2024年完成森林质量提升18.18万亩。2025年,积极争取并获批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3个(抚育2.48万亩)、灌改乔项目1个(1000亩),总投资1808万元,目前项目正按计划施工。

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我市部分区域石漠化问题,我们成功争取并大力实施“贵州省六盘水市乌蒙山东部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获批中央预算内投资6987万元。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24.6平方公里(退化林修复4.6929万亩、封山育林13.9982万亩),任务完成率达82.73%。项目区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加速。

二、系统强化资源保护,全力巩固绿色根基

我们始终将资源保护作为生态建设的生命线,多措并举,严守底线,确保绿色成果“守得住、管得好”。

森林草原防火防线稳固筑牢。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进入防火期前及时发布禁火令。2025年排查整改森林草原火灾隐患595条,排查输配电线路210公里,清理林区输配电线路286条,整治18个林区加油站、23个炸药库、3个液化气站,清理隐患林木231万余株。新建森林防火应急道路68.35公里、森林消防水池80个、视频监控前端40套、卡点190套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采购无人机、森林消防水泵等一批防火物资。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2025年防火工作成效显著,仅发生3起火情(卫星热点),省级通报火情起数同比2024年减少39起,下降92.9%,实现火灾火情“双下降”,守住了不发生重特大火灾和人员伤亡的底线。

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健全《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打击整治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开展“清风行动”。2024年查办野生动植物行政案件19起,出具涉案物种鉴定意见45份;2025年上半年查办刑事案件10余起、行政案件12起。建成并投用水城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推进老厂监测站建设。创新设立24小时野生动物救护热线(工作人员手机与单位座机绑定并报备110),全年及时救护野生动物102只。在六枝特区试点开展覆盖所有护林员和基层干部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大培训,效果显著,即将全市推广;古树名木大树保护方面,完成全市古树名木大树资源普查,登记建档2023株,实现100%挂牌保护。落实“一树一策”管护责任,开展古树复壮修复。深入挖掘古树文化价值,编制《古树大树名木图册》,开展“寻找凉都最美古树”活动,录制专题节目12期,盘州古榕树布依文化、红军槐红色文化等得到有效传播。

林草资源监管持续从严。森林资源保护方面,2024年完成三期869个森林草原督查图斑核实,核实率、入库率均达100%;2023年森林督查案件查处整改率按时达100%。2024年查处整改破坏森林资源案件26起,完成5起生态损害赔偿,收缴赔偿金110余万元。2025年334个省级下发疑似图斑正在核查。常态化开展风电光伏、砂石矿山等重点领域违规侵占林草资源排查整治,完成6起转办线索调查,自查启动5起案件,预计年底前完成7起赔偿案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管护。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做好松材线虫病监测普查,2024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0.281万亩,较2023年持续下降,防治面积8.461万亩,成灾率为0,成功保持全市松材线虫病“零疫区”成果。

三、聚力打造生态绿都,推动绿色价值转化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林业产业稳步发展。发展林下经济方面,2025年上半年全市发展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123.21万亩,实现林下经济产值26.79亿元,已完成山桐子基地建设1.77万亩、刺梨提质增效0.86万亩、油茶改培0.2万亩、核桃改培0.5万亩;完成油茶、核桃改培落实图斑;林业经济产值方面,2025年上半年全市林业经济产值11.98亿元,同比增速15.69%,可比价增速12.20%,可比价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实现二季度林业经济持续向好,稳居高位的目标;林业项目建设方面,召开林业局长座谈会,部署林业产业、项目、招商工作,构建项目梯次推进格局。目前已谋划储备林业领域“三张清单”项目72个,计划投资47.21亿元,其中2025年在建及拟建16个,投资2.63亿元;2026年拟建16个,投资1.35亿元;“十五五”规划推进40个,投资43.23亿元。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方式,谋划包装优质项目,已储备六枝锅厂森林康养基地等3个重点招商项目,计划投资1.75亿元。

林业碳汇工作实现突破。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申报林业碳票,发挥好林地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扩大林业碳票在生态损害赔偿场景中的应用,目前已获批省级林业碳票2张,其中首批省级林业碳票实现交易154万余元,第二批省级林业碳票预计可产生收益200万余元。

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以林长制为总抓手,发布市级总林长令,更新名录,压实责任。2025年上半年,四级林长巡林超9000次,解决涉林问题60余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创新。协同自然资源部门推进4万亩林耕空间置换,完成“基本林地”和“耕地后备资源”初步划定。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挑战,如部分领域林地保护压力较大、历史遗留问题整改需加快、涉林资金兑现难度大、林业产业发展动能待增强、古树及动物园管护水平需提升等。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聚焦“生态修复赋能守护生态绿都”。一是持续深化生态修复。高质量完成六盘水市东部乌蒙山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十四五”收官工作,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经营项目,巩固国土绿化成果。二是全面强化资源保护。发挥林长制核心作用,压实各级责任。保持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控高压态势。深化“清风行动”,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和古树名木精细化管护。三是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多措并举加快拖欠涉林资金兑现,保障生态护林员待遇和项目顺利实施。四是加速生态价值转化。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力促重点招商项目落地。深化林业碳票开发交易。挖掘弘扬古树名木生态文化价值。五是提升治理能力水平。强化基层管护队伍培训,深化部门协作联动,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能。

各位媒体朋友!守护好六盘水的绿水青山,是我们对历史和未来的庄严承诺。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全面强化资源保护,让“生态绿都”的名片更加璀璨夺目,为全市人民和子孙后代守护好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通报完毕。谢谢大家!

市自然资源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龙启江

(8月14日)

各位新闻界的记者们、朋友们:

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向一直以来关心、理解和支持自然资源工作的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下面由我就六盘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展及成效作具体介绍:

深入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近年来,六盘水市自然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推进我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了三个方面积极成效。

(一)规划引领,构建“一山、两江、多单元”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2023年,我市组织编制并印发了《六盘水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规划与全省生态安全格局、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有效衔接。以乌蒙山为重要屏障,乌江、南北盘江流域为重要生态功能带,以生态保护红线为重点,构建我市“一山、两江、多单元”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为我市科学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各项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依据。截至目前,已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面积431.76公顷,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03.15平方千米、自然保护地面积10.59万公顷,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率达96%。

(二)修复生态“伤疤”,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显成效。六盘水市矿产资源富集,是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矿产资源长期大规模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砂石矿产资源开采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尤为突出。为有效解决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问题,2021年以来,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先后争取到六枝特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3个省级项目、钟山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乌江流域三岔河上游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2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项目,争取资金共计2818.83万元,实施完成71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31.16公顷。2024年,六盘水市联合黔西南州、安顺市谋划申报了长江重点生态区(南北盘江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该项目被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纳入2024年全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示范工程项目,六盘水市争取到中央资金2.01亿元,省级资金4649.93万元,实施691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期限2024年至2026年,目前已完成222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治理,涉及面积300.6公顷,预计到2025年底可完成剩下469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治理。

(三)严格在建、生产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全过程监管,巩固“生态绿都”。一是科学划定禁采区、限采区。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饮用水源保护区条例》《公益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科学划定禁止开采区。“十四五”期间,全市市级出让10宗矿业权均充分征求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意见,合理避开禁采区、限采区,科学合理确定矿区范围,将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土地综合利用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有机统一。二是严格压实矿山生态修复主体责任。市自然资源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生态修复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切实加强对有责任主体矿山履行生态保护修复义务监管,规范矿山生态修复基金的建立、计提、使用,建立了六盘水市矿山生态修复基金台账,全市351个有效矿权,共计提基金10.78亿元。按照“边开采、边治理”原则,督促采矿权人科学编制矿山生态修复年度治理方案,细化修复计划、修复工程及资金投入等,确保矿山生态修复与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同步开展。三是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十四五”以来,我市严格按照国家、省对绿色矿山建设的有关要求,督促新建、改扩建矿山严格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截至目前,我市有84家矿山纳入绿色矿山名录,占全市矿山数量的23.93%。四是严格现场核查,对违法、违规矿山零容忍。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生态修复义务情况开展随机抽查,对矿山企业生态修复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的及时进行政策宣传,对修复治理不到位的及时给予指导纠正。2024年以来,市、县两级自然资源部门到矿山企业现场督导410余次,共下达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通知书350余份,对69家逾期未履行基金计提的矿山企业进行查处,对拒不履行义务的矿山企业暂停办理采矿权变更、延续等手续。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将不断提高,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