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走进钟山产业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宽阔整洁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满载货物的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
谁能想到,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曾经是一片荒山野岭。短短8年,钟山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跃成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成为六盘水市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破茧:从荒山到国家级绿色园区
在贵州新源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中控大厅,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揭开园区的绿色密码——2024年焚烧生活垃圾35.6万吨,发电1.44亿度。
“我们将收集来的生活垃圾倒入巨大的垃圾池中,经过发酵、焚烧等工序后,这些垃圾将转化为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该项目不仅有效解决了园区生活垃圾处理难题,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该公司负责人刘实说。
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只是钟山产业园区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17年成立以来,园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于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先后引进冶炼废渣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进项目,构建“煤—焦化—钢—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
“七年前这里还堆满采矿废渣,现在连焚烧厂的烟囱都成了白鹭落脚点。”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彭栩指着窗外说。
透过玻璃,可见载满冶炼废渣的传送带正将“工业边角料”送入粉碎机,这些曾被视为废物的废渣,如今84.1%被转化为新型建材。今年1月,园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目前,园区内2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企业获评为省级绿色工厂。
焕新:车间里的科技魔法
在六盘水爱而泰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破碎机“咀嚼”塑料瓶的声响,与全自动化传送机的嗡鸣交织成独特旋律。“每个瓶子都在经历‘第二人生’。”该公司销售副总程凇托起一片片雪白的PET瓶片说,废旧塑料瓶被制成再生PET瓶片、再生PET粒子、再生纤维、再生塑料包装等新产品,运往下游深加工厂,实现华丽变身,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去年,这条“变形”生产线创造出8000万元产值。
这样的“魔法”在园区处处可见:焦化厂的余热温暖着食品企业蒸煮车间,钢厂的炉渣变身保温涂料。正如园区宣传栏上的标语:“没有真正的废物,只有错位的资源。”
深夜11点,六盘水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实验室仍灯火通明。厂长卢明强盯着温控仪,记录着生物饲料的最新数据。这种执着,折射出园区企业的共同追求——墙上的奖牌揭示着成果:6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园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传统产业和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实现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彭栩说。
在钟山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引力:服务筑就发展沃土
“从建厂到投产,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比预期快了不少,这离不开园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厂长卢明强仍记得,建设初期,园区项目专班带着各部门负责人一一上门服务,周末仍加班帮企业解决难题。
如今,他的办公桌上放着最新政策汇编——100余项惠企措施中,10余条用黄笔特别标注,都是管委会针对企业个性化需求制定的。
项目服务专班、“一对一”全程代办服务……钟山产业园区始终坚持“项目为王、服务为本”的理念,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全力打造投资洼地。“我们还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同时,完善园区配套设施,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彭栩说。
行走在生活配套区,人才公寓飘来阵阵椒香,篮球场传来声声欢呼,这些细节默默注解着“产城融合”的深意。
春潮涌动,万象更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钟山产业园区将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打造创新创业高地;深化改革开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奋力谱写钟山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钟山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