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长者版 » 今日凉都
凉都20余名摄影师非遗采风进发耳——聚焦民族文化 留存非遗资料

早春二月,樱花烂漫。2月22日,市摄影家协会20余名摄影师深入水城区发耳镇集中开展非遗采风活动,用他们手中的影像摄录器材,聚焦民族文化资源,留存民间非遗资料。

水城区新街、发耳两乡镇的布依族风情浓厚,非遗工匠较多,近期正值春暖花开季节,为拍摄录制这两乡镇布依族同胞的非遗项目,做好民间工匠申报非遗传承人的资料收集留存,当天,市摄影家协会牵头召集两乡镇的10余名布依族民间艺人聚集发耳,并组织协会20余名摄影师开展集中采风活动,对布依族剪纸、刺绣、棕编、泥塑、捏人像、绘糖画、吹糖人、唱民歌、牵顺风耳、踏青赏花、吹竹叶等非遗项目进行影像拍摄和视频录制。

当天的采风活动,先后在发耳镇云仓村茅坪组一农家院中分别进行剪纸、刺绣、棕编、泥塑、捏人像、绘糖画、吹糖人等民间工艺展示与拍摄,在发耳镇大寨社区码口组一布依族民居院中和院前的竹林脚分别进行唱布依民歌、牵顺风耳谈恋爱等布依族风情展示与拍摄,在发耳镇发耳社区湾河组的樱花丛中和附近的路旁分别进行布依族妇女踏青赏花、吹竹叶等布依族风情展示与拍摄。

在手工艺展示与拍摄现场,身着靓丽布依族服饰的布依族男女同胞唱着悦耳动听的布依族民歌尽情展示手艺,摄影师们手持“长枪短炮”咔嚓咔嚓地进行拍摄和录制。

家住新街乡二台村店子组、现年48岁的棕编艺人何小巧,边熟练展示棕编技艺,边指导身边的女同胞们学棕编(图右一),只见她两手捏着细长的棕叶不停地翻动,一会儿功夫,一个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象形动物便编织而成。“从小见大人们用棕叶编小鸟、龙蛇、鱼虾、小猫小狗等动物,我就跟着学编。”她告诉记者,她婚嫁后十多年前就开始以棕编营生,在活动场所、景区景点编些小动物摆卖,颇受小孩喜欢,平均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现她已先后免费收徒传艺10余人,这些人学会棕编后,均以此为行业经营创收,走上致富之路。

“我来自新街乡新街村官寨组,小时候见父辈用麦芽糖混合红糖、白砂糖等搅拌均匀后,用来绘糖画给小孩们吃,就跟着学。”现年42岁的中国糖画艺人訾轩鉴说:“近年来我辗转贵阳的青岩古镇、夜郎谷、花溪公园以及凉都六盘水的一些景区景点摆摊绘十二生肖、梅花鹿、大象等形状的糖画现卖,平均月收入也在6000元以上。”

布依族妇女们的刺绣有布依族女装的披肩、衣领、腰带等,剪纸主要是剪裁衣服、围腰、帽顶的花样用以照着刺绣。“我是发耳镇大寨村岩脚组村民,从小受外婆和母亲剪纸、刺绣手艺感染,便喜欢上这门手艺。”现年53岁的布依族妇女赵欢欢透露,近年来她刺绣制作布依族服装在发耳街上开店销售,平均月收入近万元,迄今她已免费收徒20余名,这些人均已出师。

据传,顺风耳是布依族同胞最先发明的远程通话器具,相当于现在的“有线电话”。该通话器具两端各用一节同等大小的竹筒,中间连接一根长线,这根长线相当于电话线,两端的竹筒相当于话筒,对着竹筒说听,声音会顺着长线延伸到对方的耳际,故名顺风耳。因布依族大多伴水而居,为便于水域两岸的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双方隔水牵顺风耳对唱情歌、诉说情话。中间的长线上如无干扰物,远隔数公里也能清晰听到彼此的声音。

在牵顺风耳现场,身着民族服饰的布依族同胞们男女各成一组,牵着顺风耳,唱布依民歌,说布依情话,尽情吐露心中的爱情。摄影师们则不停地拍摄与录制,力图最大限度将这古朴欢快的布依风情摄入自己的镜头。(记者 翟汉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