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长者版 » 今日凉都
六盘水:铁路编织的工业之城

六盘水,这座镶嵌在乌蒙山脉腹地的璀璨明珠,它的诞生与成长,紧紧依附于一段特殊的历史——“三线”建设。如果说“三线”建设是这座城市建成的催化剂,那么铁路则是这座城市兴起的加速器,六盘水便有了“火车拉来的城市”的美称。

在日新月异的变迁中,铁路如同一条条不断延伸的生命线,见证了六盘水从过去到现在的壮丽蜕变。从最初的艰难开拓,到如今的四通八达,铁路的发展壮大不仅反映了科技进步的力量,更彰显了六盘水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高铁驶进六盘水。

贵昆铁路:铸就钢铁巨龙

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当“三线”建设的号角吹响,六盘水作为西南煤炭资源的富集地,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然而,这片土地上的宝藏亟待挖掘,而连接内外的交通命脉却几乎空白。贵昆铁路的建设,犹如一道闪电,劈开了闭塞的天堑,为六盘水的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1958年,这条横跨贵州与云南的铁路开始兴建,尽管中间经历了停工,但在1964年“三线”建设的强劲东风下,贵昆铁路全线复工,最终于1966年3月建成这条全长643公里的铁路,六盘水市境段全长137公里,有16个站。同年7月1日,水城西站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六盘水与外界的联系纽带得以牢固。

与此同时,为开发当时盘县、水城特区西部地区的煤炭资源,1966年开始修建云南沾益至盘县土城(今柏果)的盘西铁路,水城西站至大湾站的水大支线,形成贵昆铁路的第二线和支线。

贵昆铁路沿线多高山深谷,陡壁悬崖,溶洞暗河,地质结构非常复杂,施工难度非常大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先后投入4个师(一师、五师、六师、七师)参加贵昆铁路的施工,外加民工,施工高峰期,总人数达30万人。建设者们凭借钢钎、大锤、钢索、保险绳,用血汗和生命筑起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堪称奇迹的铁路。

而贵昆铁路全线最长的隧道——3968米的梅花山隧道,就是当年修建贵昆铁路的拦路虎。在梅花山隧道建设过程中,有40余名铁道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原铁道兵谢崇兴曾经回忆道:“1959年,我所在的铁道兵部队就战斗在此,一次大塌方牺牲了不少战友,每次乘车经过这里我都要站起来朝车窗外敬礼缅怀战友。”

孙延海与戴明盛,两位“三线”建设的亲历者,他们的回忆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纪录片,记录下了六盘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蜕变历程。孙延海参与修建的花苗隧道,见证了铁路建设者的艰辛与毅力;戴明盛记忆中的水城西站,从简陋的站舍到繁忙的交通枢纽,映射出六盘水铁路交通的巨大变迁。

随着铁路的贯通,六盘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数以万计的“三线”建设者,带着梦想与勇气,乘坐火车涌入这片土地,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与煤炭开采的洪流之中。贵昆铁路不仅输送了大量物资与人力,也将外界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入六盘水,推动了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贵昆铁路的通车,不仅改变了六盘水的面貌,更深刻影响产业结构。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催生了一系列上下游产业链,使六盘水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能源重镇。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六盘水正式建市,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三线一站”:构建铁路网新篇章

随着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六盘水再次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这一次,不仅仅是“三线”建设的余韵,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三线一站”建设,为六盘水打开了新的发展机遇,使其成为西南地区交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1998年,对于六盘水而言,是铁路建设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内昆铁路、水柏铁路(后更名为水红铁路)、株六复线铁路以及六盘水南编组站的建设,共同编织着六盘水乃至西南地区的铁路网络,标志着六盘水铁路交通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内昆铁路,全长872公里的铁路,跨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连接内江与昆明,是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动脉。其中北段内江至安边、南段梅花山至昆明于60年代建成。1998年6月26日,内昆铁路新建中段工程全线开工。2002年全线通车后,它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内的运输能力,还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运输能力初期为客车4对、货运1000万吨,远期则翻番至客车8对、货运1700万吨。

水柏铁路,全长119公里,连接六盘水与柏果,不仅是贵州省第一条合资建设的铁路,更是一条扶贫线,沿途经过多个乡镇,设有11个车站。设计运输能力近期为661万吨,远期为779万吨。这条铁路的建成,极大增强了西南路网的灵活性。

株六复线,全长1140.68公里,贯穿湖南株洲与贵州六盘水,是对既有湘黔、贵昆线的扩容升级。面对不断增长的物资交流和旅客流量,这条铁路的建成,使得株六铁路升级为国家I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规划运输能力达到了客车30对、货运5000万吨以上,极大缓解了西南与华东、华中地区的运输压力。

六盘水南编组站,位于内昆、水柏铁路与株六复线铁路的交汇点,是六盘水铁路枢纽的核心。规划近期货物总运量为5162万吨,远期达6727万吨。这个编组站的建设,不仅显著提升了六盘水的货物处理能力,还加强了六盘水在区域物流体系中的地位。

“三线一站”的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西南地区的铁路运输网络,也为六盘水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六盘水境内铁路营运里程从302公里增至564公里,运输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5倍,达到8900万吨,极大地增强了六盘水的北上南下、西出东进的能力,使其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高铁启航:六盘水驶入高速发展新纪元

踏入新世纪,全国各地的交通基建如火如荼,展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标志性的一幕出现在2016年,随着沪昆高铁西段的正式运营,六盘水市下辖的盘州市率先步入了高铁时代,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12年初,国发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提高区域间快速通达能力,统筹规划以贵阳为中心,连接重要节点城市的快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研究贵阳——安顺——六盘水等城际轨道项目。

六盘水牢牢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力推进安六高铁建设。自2015年12月开工建设以来,建设工人斗雨雪、战酷暑,日日夜夜奋战在工地,克服了沿线溶洞复杂、暗河汹涌、断层带多等建设难题,运用了国内领先技术及工艺,建设桥梁81座、隧道62座,确保了安六铁路的建设进程。

2020年7月8日,安六高铁通车运营,六盘水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正式迈入了高铁时代,标志着城市交通网络的又一次飞跃。

安六高铁,这条全长118.5公里的高速铁路,东起沪昆铁路客运专线的安顺西站,向西穿越安顺开发区、普定、六枝、水城和钟山五个县区,最终在六盘水站与既有沪昆铁路相接。设计时速250公里。安六高铁的通车,宣告六盘水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

安六高铁的开通,对六盘水乃至整个黔中经济圈的意义重大。它不仅加强了贵阳、安顺、六盘水三城之间的联系,打造了“一小时经济圈”,还促进了毕水兴经济带与黔中经济区的深度融合,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高铁的开通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从六盘水到贵阳的时间从3.5小时缩短至1小时,形成了旅客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集聚,这对六盘水旅游业、招商引资以及“土特产”(如猕猴桃、刺梨、春茶等),借助高铁通道更易抵达市场,更能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增强了“中国凉都”“南国冰雪城”和“黔货出山”的品牌效应,尤其是加强了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的联系,加速了六盘水融入北部湾经济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的步伐。

随着高铁的带动和一系列文旅活动的举办,六盘水的旅游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期。大量游客的涌入将促进餐饮、购物、娱乐、住宿等配套服务的完善,推动牂牁江、龙溪温泉、玉舍滑雪场、梅花山、乌蒙大草原等景点的串联发展,实现全域旅游的愿景。

高铁的开通还带动了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如正在建设的安六铁路六盘水站站前广场,总投资26.96亿元,总用地面积19.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21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站前广场、站房、商业综合体及附属设施等。安六铁路六盘水站站前广场建设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推动城市交通与外部交通网络衔接,加强和完善区域范围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能够改善城市人居生活环境,成为新的城市地标。

此前,作为安六铁路六盘水站站前广场建设项目道路管网基础配套工程的水西桥、麒麟桥已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了市中心城区路网结构,提升了交通运行效率,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也为市民进出高铁站及站前广场提供了必要、便利的交通条件。

安六高铁的开通,不仅重塑了六盘水的交通版图,更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纪元。在高铁的飞驰中,六盘水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四方宾客。(陈纪元 王 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