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胜幸福的一家。
在彝族文化源远流长的盘州市淤泥乡,柳胜和袁春莲这对志同道合的恩爱夫妻,深爱彝族传统文化,他俩指尖作笔,纸线为画,用巧手将彝族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用智慧和勇气携手开启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丈夫柳胜有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市级工艺大师”“凉都能人”等许多荣誉。小时候,柳胜的外公就是当地有名的剪花能手,被十里八乡的人们誉为有名的“剪花匠”。后来,柳胜的母亲又将剪花技艺推广发扬,开了家庭式的作坊。受母亲和外公的影响,柳胜从小就对剪纸、绣花兴趣浓厚,由于耳濡目染,9岁时他就能剪出精美的剪花成品。
同样,妻子袁春莲也自幼酷爱彝族传统挑花技艺,8岁起她就师从当地有名的挑花能手——获誉“挑花匠”的外婆,刻苦钻研挑花技艺,到9岁时就能挑出精美的挑花作品。袁春莲15岁时开始辅导家乡的彝族姐妹们挑花技艺,至今已累计培养了1000余名挑花人才。
2006年,柳胜从东北师范学院毕业后,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向往大城市里的生活,去了广州闯荡。然而广州炎热的天气令他难以适应,外出一年后他又选择回乡,继承家里的刺绣店,致力于发扬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其民族服装和剪纸、刺绣等作品继承了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
随着刺绣店生意越来越好,柳胜的手艺也不断提升。2008年,他到淤泥乡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中心和淤泥民族中学担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课程教学任务。此期间,他还承担起挖掘整理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
2012年,柳胜夫妇拓展“家庭作坊”规模,成立盘县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随着盘州市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展,加之柳胜夫妻携手同心,诚信经营,他家公司加工的民族服装和旅游产品很快打开销路,走出大山,销到北京、上海等地,甚至远销海外,一年下来家庭收入翻倍增长,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同时,为了解决加工民族服装和旅游产品的原材料,柳胜夫妇俩的公司还流转土地80亩种植麻类作物,带动当地62名农村妇女就业,助力180余户农户增收,其中当年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增收达1万余元。柳胜夫妇积极创业发展,在大力传承和弘扬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成了盘州市的致富带头人之一,为当年决战决胜家乡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家庭是船,事业是帆,帆推动船行,船扬起风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是柳胜放开手脚干事创业的坚强后盾。随着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柳胜生产民族服装和旅游产品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妻子袁春莲担心丈夫一个人太累,也坚持要求去厂里帮忙。日常生活中,夫妻俩遇事互相商量,遇到困难沟通解决,互相理解尊重、互相关心支持,共同照顾双方老人,从未因生活琐事争吵过。
现在,尽管柳胜夫妻俩的家庭经济较为宽裕,可他俩仍坚持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并时常教导子女:“虽然现在我们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柳胜家里每样能修复利用的家电物品,他们从不轻易丢弃,尽量修旧利用。同时,生活中注意节约每度电、每吨水等,节俭意识深入家庭成员,勤俭节约成为全家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牵手相伴十余载,柳胜夫妇相濡以沫、风雨同舟,携手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他们坚定、热忱、勇敢,以指尖技艺绘就了成功事业,开启了幸福生活。 (钟 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