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钟山区保华镇海螺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探索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形成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营造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文明氛围,构建共治、共享、共商、共建的乡村治理体系。
巧打“党建”牌,引领“振兴路”
海螺村通过“四级组织联抓”提升组织力 、“干部队伍联建”提升战斗力、“理论学习联享”提升凝聚力,村党支部积极开展主题党日、党课开讲活动等,党员干部走村串户开展党的政策宣讲,扩大党组织影响力。同时,该村还开展“人才、项目双摸排”活动,深入摸排全村优秀人才,建立完善农村干部人才备案管理档案和优秀项目备案管理档案,为村级干部人才储存后备力量。
村组织委员刘加敏说:“我们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巧打‘党建’牌,由党委指导,支部协助,党小组抓落实,党员示范带动,形成‘党委+支部+党小组+党员’工作格局。同时,干部队伍联建提升战斗力,开展‘人才、项目双摸排’活动,利用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宣讲政策,推动党的政策持续走深走实。”
巧打“治理”牌,旧貌换新颜
海螺村坚持规划在前,制定全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一图一表一说明”,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破解污水治理难题,打造美丽庭院示范户,形成示范引领作用。推出“积分超市兑换”,健全完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抓住积分兑换礼品这个关键,党员示范带动村民参与,提高周边村民主动提高垃圾分类意识,杜绝乱丢乱扔的现象。
该村大坡八组村民杨兴高说:“自从我们这里搞积分兑换,老百姓拿纸壳、塑料瓶等来兑换小商品,现百姓不乱丢乱扔了,卫生整洁干净了。”
巧打“产业牌”,念活“发展经”
海螺村以引进公司、依托单位帮扶、发展实体产业等形式共同发力,充分发挥本村土地资源可使用面积广、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等优势,实施“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通过为公司提供协调土地流转服务,村集体经济获得30.57万元服务性收益,农户每年获得52.9万元土地流转费,帮助310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务工就业,每年务工收入达360来万元。
海螺村红玫瑰采摘园种植户田茂昌说:“我在海螺村种法国红玫瑰李子已十年,每年我帮助这里的农户嫁接,一年不低于十亩,现政府在补助我,我也在带动农户,每年都嫁接上千棵。”
为帮助海螺村发展产业,驻村第一书记张家相来到海螺村后,积极向“娘家”争取资金、政策、项目等帮扶,助力海螺村走上“产、供、销”一体化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张家相说:“海螺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展产业是关键,结合区位、气候优势,因势利导,沿着下扒瓦旅游公路发展精品水果采摘,吸引近郊旅游。现已初步形成一年四季可供游客采摘的精品水果线路,冬季有草莓,春季有樱桃,夏季有桃子、杏子。”
打好“文化”牌,为乡村“铸魂”
海螺村把文化建设融入各项工作中,大力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在海螺村,时不时看见磨坊、石碾、耕犁等原始农耕工具,为海螺村留住乡愁。海螺村不断完善示范点志愿服务保障体系,而且还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到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培养乡村志愿服务新时尚。
“我是做文化手工的,我从外乡嫁过来,村里发现我有这个特长,就扶持我创办了这个手工坊,做毛线钩织玩偶。”该村大坡八组村民、私丽手工坊负责人周私丽说:“村里在扶持的同时,还时常关心产品销售情况,我们现是在网上售卖,销售不错。”
海螺村通过巧打“四张牌”,引领乡风文明,如今该村村民生活方式文明,人居环境靓丽,社会风气好,处处洋溢着“美丽乡村”的文明新风。(晋金 尹秋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