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长者版 » 今日凉都
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六枝特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综述

“56个民族亲一家,就像百花园里盛开的花。红红石榴结籽抱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母亲是中华!”一首《母亲是中华》,唱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浓浓的和谐氛围。这是六盘水六枝特区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像石六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县级特区。历史文化厚重,发祥于牂牁、夜郎;民族文化多彩,境内32个民族共同建设了美丽家园,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记忆。如今,行走在画廊六枝,听到的是各民族群众对党和政府给予他们支持帮助的由衷赞美,看到的是各族群众水乳交融的幸福生活,感受到的是各族群众休戚与共、团结奋进、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已融入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

“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近年来,六枝特区着力推进民族特色村寨村落、民族文化宣传普及、民族特色活动项目、民族特色旅游产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重点工作,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效显著。

六枝特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线,制定出台推进新时代六枝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幸福家园、和谐家园,压实“两个纳入”责任,有效巩固和发展了全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建好精神家园聚民心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近年来,六枝特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形成全旗上下“一盘棋”的工作局面,重实践、接地气、多样化,以“建设好精神家园聚民心”活动为抓手,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涌现出一批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和新农村建设示范亮点,有效推进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常态化。

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六枝特区着力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2021年带头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5次,全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现全覆盖。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开展培训7期616人。其中,六枝特区自行研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课程,获省委组织部评选的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入各级各单位支部理论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内容,培训各级党员、干部13万余人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活动,在全区129所小学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在34所初中全面使用《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试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读本》,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紧密融合、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在机关、社区、乡村、学校探索建立了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2021年面向社会宣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3万余人(次),省内外各市州前来学习交流24批次,得到国家民委调研检查组认可。邀请六盘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赴机关、乡村、学校宣传宣讲18次,坚持每年10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教育月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六枝特区从战国庄蹻入滇、秦开五尺道、汉唐蒙出使夜郎、明清军屯民屯商屯,后又经历了“三线建设”时期等几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生活在六枝特区的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包容融合,特别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以“三线建设”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建设中形成的“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显著优势。六枝特区大力弘扬“三线”精神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成“六枝记忆“三线”创意园”等一批共有精神家园实践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教育,全面激活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

六枝特区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围绕主线提升打造“落别布依民俗博物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红石榴”文化广场,加强社会氛围营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六枝特区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网站、进校园,利用新时代大讲堂、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等平台,宣传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00余场(次)。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乡镇4个、文明村6个,市级文明村78个,累计5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82人获得“最美劳动者”称号,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共同守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各族群众“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不断深入人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行业领域、嵌入中心工作,在“七进”基础上拓展到景区,并向家庭、岗位、商圈延伸,打造了“五聚五共”的落别民族乡、“四有四好”的郎岱镇花脚村等一批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示范品牌,共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省级示范单位23个、市级示范单位47个,一大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各族群众参与度广、满意率高、获得感强。

建好幸福家园暖民心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行走在六枝的公园、广场、街道、农村、学校等场所,随处可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

近年来,六枝特区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既“管肚子”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管脑子”凝聚人心。六枝特区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立足资源、交通、区位、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滇中经济圈等区域发展平台,用好数博会、酒博会等重大平台,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窗口和舞台。加强与东中部地区交流合作,与广东省中山市、中科大等帮扶单位的协作,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成绩斐然,东西部协作考核连续三年获评“好”等次。投资13.56亿元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区重点项目,投资8.21亿元实施产业项目322个,向上争取各级少数民族发展和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月亮河乡补雨村、梭戛民族乡高兴村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带动各族群众89474人增收致富,地区生产总值连续3年增长。

六盘水是“三变”改革发源地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六枝特区围绕建设幸福家园目标,着力打造“三变”改革升级版,使“三变”改革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腰带、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工商资本的下乡通道、乡村善治的有效激励。通过“三变”改革集聚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发展以“凉都三宝”(刺梨、茶叶、猕猴桃)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近82万亩,促进各族群众联股联业。通过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六枝特区推动各类资源活化入股、资产量化入股、资金整合入股,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山万水的产业基地、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打造农民与经营主体形成联股联利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各族群众联股联利。

“2017年以来,六枝特区有22.4641万户农户通过“三变”改革获得分红,户均1903.78元;全区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79亿元,村均积累77.59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连续2年缩小,全区各族人民共享幸福生活有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六枝特区民宗局负责人如是说。 

与此同时,六枝特区大力实施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油气网、互联网基础设施“六网会战”,加快推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厕所革命”和“三新一清洁”行动计划,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村容村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聚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落别民族乡牛角村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特色村寨,建成民族特色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2个,这些村寨成为了大山深处最靓丽的风景。截至目前,包括民族乡在内的所有乡镇全部通柏油路,30户以上自然村寨实现硬化路“组组通”、4G网络全覆盖,打造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4个,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10%,森林覆盖率达56.78%,荣获“贵州省森林城市”,各民族生产生活条件日新月异,迈向幸福新生活的支撑更为有力、更加坚实。

建好和谐家园安民心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六枝特区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多民族共居社区12个、住房3885套,搬迁安置各族群众3564户16649人,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全区实现社区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240个农家书屋、45个图书室、281个文化广场、208个健身设施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立体平台。依托少年宫、夏(冬)令营等平台,六枝特区组织各族青少年参加体验式交流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欣赏包容、相互学习帮助;支持各族群众互助共学、共同就业、联合创业,累计开展培训6.4万人次,实现就业创业38.9万人;以广东、浙江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为重点,完善流入地流出地对接机制,成立劳务协作工作站,24.58万各族群众外出就业创业,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在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中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理念。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手拉手心连心”等民族联谊系列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完善,逐步从空间嵌入拓展到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推动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六枝特区以“法治六枝”“平安六枝”建设为抓手,依托“12·4宪法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活动等载体,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律十进”活动,在“法宣在线”APP开设民族政策法规必修课,向各族群众普及民族理论、政策及法规,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六枝特区把与各族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唱成了山歌、编成了舞蹈、画成了农民画,民族地区双语“法律明白人”深入群众宣讲法律知识、解答法律咨询,受到了各族群众的普遍欢迎;把民族事务纳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完善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县乡村三级社会治理体系,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提升到98.98%和98.42%,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六枝特区建立《关于处置民族宗教因素突发事件工作预案》《民族宗教领域热点敏感问题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试行)》等相关预案,完善由统战部门牵头,民族、公安、国家安全、教育、网信等部门参与的协调处置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机制,坚持每季度开展涉民族问题矛盾纠纷风险隐患排查,完善职责分工、信息共享、定期研判、联动处置等一系列机制,坚决守住意识形态阵地,严密防范处置化解民族领域各类风险,严防“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做到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健全网络舆情管控引导机制,运用“数智”网络舆情处置协同指挥平台,加强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收集监测和分析研判,协同指挥各部门联合处置,提高对敏感舆情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现力、研判力、处置力,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全区未发生涉民族因素案(事)件,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下一步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宣传活动;继续做好少数民族发展项目,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切实维护他们合法权益。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六枝特区民宗局负责人表示。(记者 王瑞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