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长者版 » 今日凉都
一位农学博士的“两化”“三变”——返乡青年李世瑶带领村民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


李世瑶在伺弄草莓。

一个好不容易通过勤耕苦读走出大山的农家娃,结果又出人意料地放弃高校稳定工作而返回大山深处。这个自称“农家娃”的人,名叫李世瑶,家住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学校留他任教,一些公司和单位邀他搞科研,但他一心想着自己的家乡,想要通过自己的所学改变家乡传统落后的农业种植模式。如今,借助新国发2号文件的东风,李世瑶正带领乡亲们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

因地制宜融入“两化”,让科技为传统农业赋能

这个季节,恰逢草莓采摘的最佳时节,红的、黄的、白的,锥形、圆形、异形,各种各样的草莓匍匐在墨绿的茎叶下争奇斗艳。正在大棚里指导游客采摘草莓的农学博士李世瑶说:“别看白的个小、品相一般,它可是咱们贵州遍地野生的土泡儿啊,被日本专家选育后,我们又把它引回来。现在这个,已经是第三代扩繁了。大家尝尝,是不是有儿时的味道?”

发展这片草莓园,李世瑶看中的是天生湖的旅游资源。这个天然湖泊,湖面恒定,不因季节交替而增减,湖水澄澈,不因天气变化而浊清,因而成了周边游客的打卡点。但游客除了玩玩山水、吃吃烧烤,几乎就没别的选择。李世瑶想,为游客增加一些场景体验岂不更好?于是,他决定融入地方政府主导的旅游产业化之中——在天生湖附近流转了30亩山地,并通过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与村民一同打造优质草莓及西瓜种植基地。抚弄着基地里令人垂涎的草莓,李世瑶自信满满地说:“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产出的草莓和西瓜口感和品质特别好,颇受游客青睐。这样,既为合作社的村民带来了较好收益,也为推动地方旅游产业化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李世瑶的初衷并不是种植果蔬,而是主攻粮食作物。

平均海拔1600米以上的中箐村,历来以种植玉米为主。每年10月,玉米收获后,土地就一直闲置到第二年开春,不仅玉米产量低,土地利用率也低。为了改变家乡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李世瑶决定从良种良法着手,这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7年,他引进冬小麦良种“西农979”,种植在自家的一亩试验地里。第二年5月,这一亩地收获了300多公斤小麦,比传统品种、传统耕作方式增产100多公斤。随后再种植夏玉米,由于耕作方式进一步改良,轮作的玉米也获得了丰收,和传统种植模式相比,相当于“额外”收获了一季小麦。吃着这些小麦做成的面条,乡亲们都对李世瑶刮目相看。

李世瑶认为,现代农业不仅要解决产量,还要解决品质,否则就难以走向市场。2020年秋季,他偶然发现一株不一样的玉米,秆茎略高,颗粒饱满,口感比本地品种更糯一些。他判断这是自然杂交形成的品种,便特意留下种子扩繁。第二年,试种的几百株玉米要比别的玉米成熟得早,而且口感好,得到市场认可。今年,李世瑶从贵州省农推总站引进18个糯玉米新品种和13个籽粒玉米新品种和当地的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准备筛选出更加适宜当地气候、更有市场潜力的品种,帮助乡亲们扩大种植规模。

如今,在六盘水的这个小山村,科技为传统农业赋能正变成一场生动实践。经李世瑶研究推广,“夏玉米+冬小麦”的轮作模式已被村民广泛接受,并推广到周边安顺市的普定县;“糯玉米+秋洋芋”的种植模式,也在中箐及附近村广泛推广开来。李世瑶说,他最欣慰的就是新的种植模式被村民接受,以及选育的新品种为乡亲们带来更高收益。让百姓藏粮于地,一季变两季;让村民藏粮于技,向良种良法要效益。

大胆创新践行“三变”,与村民构建更紧密联结

李世瑶的创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推广良种良法的改革也有较大阻力。当他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一年后、回到中箐村时,第一个强烈反对的便是父亲。父亲不希望他回来,认为他“没出息”,花了那么多钱,读了那么多年,这书“白读了”。但李世瑶不这么认为,他不止一次地开导父亲,自己在外工作,只能解决一个人就业,回到家乡创业,可以带动一群人就业,可以改变一代人的观念。

然而,改变村民的传统种植观念非常困难。2021年,种植西瓜时,李世瑶告诉村民一根藤上就留一个瓜,其他的都摘掉,村民不理解,觉得留得越多,长出来的瓜越多,就可以卖更多的钱。结果因为结得太多,造成营养分散,品质、价值大打折扣。还有草莓的疏花疏果时节,村民舍不得疏掉,都留着,结果品质、口感、商品性都受到影响。

刚开始的时候,李世瑶很着急,后来转念一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带着大家干,就要做给大家看。通过一次又一次亲身示范,让乡亲们看到发展现代农业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逐渐转变了观念。就连曾经强烈反对自己回来的父亲也欣然转变立场,将家里的10亩地全交给李世瑶打理。

传统种植观念和习惯改变之后,如何才能进一步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李世瑶想到了发端于六盘水市并连续多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但他发现,简单地让农民当“甩手股东”不行,必须让股东参与到生产环节。

2018年8月,李世瑶在中箐村成立了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任理事长。同期,合作社以每年500元/亩的价格,流转了村里9户人家的20多亩土地,既让流转农户当股东,又要他们当工人,创新性地将利益联结机制作了调整,弱化资源股本和资金股本的分红比例,强化股东劳动的分红比例。“也就是说,在基地务工的股东,不仅每天可以拿到80元工资,每年还可以参与销售收入25%的分红。去年那一季草莓,每个工分红116元,比务工费还多36元,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至于股本收益,则用于扩大再生产。”李世瑶认为,只有把合作社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紧紧联结在一起,才能走得长远。

李世瑶说,改革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重构生产关系,优化要素配置,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通过改革,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东们的积极性大增,现在流转户已增至16家,流转面积增至40亩,种植大棚增至51个。2021年该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22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李世瑶本人获得了“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如今,李世瑶已经不满足于中箐村的一亩三分地,他在对未来的发展做规划:“我们现在正在探索‘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将良种选择、种植技术、产业管理等经验打包成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提供给有意愿发展现代农业的集体组织,为他们提供全方位支持。中箐村将成为集示范种植、科研、销售、旅游、育苗于一体的孵化基地。”

这就是李世瑶,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青年才俊,未来可期。 (乌蒙新报记者 刘云冰 罗振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