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节日盛装,传承民族文化。
乘车从六盘水市区出发,窗外尽是绵延山脉,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一个坐落在大山山脚的山村出现了——六枝特区关寨镇居都村。
“居都”,仡佬语为“楼善”。这个村位于关寨镇西南部,95%以上都是仡佬族,是六枝特区仡佬族主要聚集地,也是全省仡佬族文化氛围最浓、语言保存最完整的村寨。
近年来,居都村紧紧围绕仡佬族文化“氛围浓厚、民众受益”的发展目标,坚持保护和传承并重,以居都小学为主要抓手,搭建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平台,推动仡佬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依托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播种:双语教学点亮希望
7个老师,63个学生,一所以仡佬族学生为主的居都小学,成了居都村传承仡佬文化的新阵地。
“传承民族文化,就要从娃娃抓起!”今年25岁的杨金芬是土生土长的居都人,两年前,大学毕业后的她毫不犹豫地来到居都小学,成为一名双语教学老师,年轻的她说起自己对仡佬文化传承的看法,语气十分坚定。
“我是仡佬族,从小受到父辈们的影响,说的都是仡佬语,但我们小时候,仅仅只是会说,完全不了解背后的仡佬文化,关于仡佬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十分缺失的。”谈及来到居都小学从教的初衷,杨金芬坦言,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家乡的孩子们不但会说仡佬语,还要让他们深刻地认识、真正地传承仡佬文化。
然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于孩子们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学生大多不会说汉语。”杨金芬还告诉记者,一年级以前,老师只能先用仡佬语教学生说汉语,等他们有了一定的汉语能力后,才开始转为仡佬文化的教学。
从仡佬语到汉语,一字一句地耐心翻译;从语言到背后的文化,一个又一个故事的讲解……年轻的杨金芬并没有被严峻的现实所劝退,而是用自己的所能,为家乡的仡佬文化传承贡献着力量。
“现在,学校每个班不仅都开设了双语教学,还增加了‘仡佬族风俗文化’这节课程,同时还组织全校学生学习仡佬族的《吃新歌》《四季歌》等传统歌曲,并编排成舞蹈,利用课间操时间进行展示,使学生们从小对仡佬族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同时,还能激发他们对仡佬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杨金芬说,每当看到学生们自信地展示仡佬歌舞时,打从心底感到欣慰。
2012年,自居都小学被授予为仡佬汉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省级示范点以来,居都村一直以居都小学为主要抓手,在结合现代教育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让孩子们从小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的认识,真正做到了传承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加强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发芽:传统节日寄托乡愁
“吃新节,就是每年农历八月的第一个虎场天;”
“吃新,就是指吃新米,寓意着五谷丰登,象征着祥和幸福;”
“米、牛、马等都是吃新节的必备物品。”
……
在居都村办公室,居都村仡佬族“吃新节”祭祀传承人李友红,说起仡佬族的风俗节日来滔滔不绝。
从小到大,在李友红的记忆里,“吃新节”那天,都是全村最热闹的一天。
“当天凌晨,就要举行‘吃新节’活动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按照居都仡佬族的祭祀习俗,进行相关仪式,活动结束后,各个村民小组邀请亲戚朋友及游客到自己小组的祭祀场所进行交流,最后,还要进行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同庆祝这个丰收的节日。”
对于59岁的李友红而言,“吃新节”不仅仅只是仡佬族的一个节日,而是传承仡佬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属于仡佬族人们的一份乡愁。
“作为我们村里‘吃新节’祭祀传承人,我有义务,也有责任主持好每一个‘吃新节’,把自己父辈们传下来的活儿继续做下去,传授教导好我的子孙后代,坚持推动仡佬传统节日的推广与传承,弘扬好我们的优秀传统仡佬文化!”李友红说。
传承一份记忆,涵养一种情怀,弘扬一种文化。
近年来,通过居都仡佬族“吃新节”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当地仡佬族文化的知名度,促进了仡佬族同胞对仡佬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增强了仡佬族同胞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当地群众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不断进取的思想意识,同时,还为各民族同胞提供了一个交流交往的平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为关寨镇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绽放:文化之音传出山谷
2022年春节前夕,六枝特区关寨镇居都村党支部书记沙自成手里的电话响个不停,一次又一次的来电,都只为一个心愿——争取让居都村的仡佬族歌曲《姑娘出嫁》登上六枝特区春晚的舞台。
“为了让更多人听到我们仡佬族的声音,怎么也得争取一把!”沙自成在和村干部、驻村干部商量达成一致后,决定将居都村代代流传的传统仡佬族歌曲《姑娘出嫁》重新整理,推向更大的舞台,让外界的人们进一步了解居都的仡佬文化。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居都人、一名仡佬族同胞,传承发扬自己家乡的仡佬文化,一直都是埋藏在沙自成心里的愿望。也正是这份初心和特殊的情怀,让这位居都村的第一位大学生,在村里最需要的时候,毅然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居都,建设家乡。
“仡佬文化不像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有文字、图形等资料传承,仡佬文化仅靠仡佬语口口相传。”沙自成介绍道,据查找资料显示,全国50多万仡佬族人口,会说仡佬语的才7千人左右,而居都村1900多人,除了外嫁进来的人口,基本上人人都会说仡佬语,可以说是宝贵的仡佬语聚集地。
然而,因居都村地处边远地区,为了能获得经济的收入,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数都选择外出务工,村寨逐渐空洞化,仡佬语也面临着使用者“老龄化”、代际传承断层、仡佬文化日趋濒危的挑战。
如何留住山间的乡愁,传承这份无言却有声的仡佬文化?
“能干就干,让仡佬文化之音传出山谷!”沙自成一直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带领村民到广西参观学习不同地方的仡佬族文化、邀请高校文化调研小组前来考察、邀请专家为仡佬族传统歌曲谱曲制作……这些年来,沙自成一直以贵州省仡佬学会会员和六枝特区仡佬文化联络员的身份,与各界相关人士进行交流,不断向外介绍和展示居都的仡佬文化特色。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产业扶持力度,让外出务工人员积极返乡创业;通过人才交流,提高居都小学的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家长放心把孩子留在居都小学就读;建设一个居都仡佬族文化陈列室,并在居都创办仡佬语培训基地,依托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说起居都村仡佬文化的未来,沙自成满怀期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屠 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