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0-2045928 | 信息分类: |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12-02-22 14:56:00 | |
文 号: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六盘水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2012年2月12日 在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邹家进
各位代表 :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强力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和农业现代化战略,以“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等活动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开放促开发、以民生带发展,努力克服安全生产、特大旱灾及要素供给偏紧、通胀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抢抓机遇、排难而进,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13.39亿元,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6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384.69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197.1亿元,增长12.6%。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顺利完成。
(一)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面对旱灾,及时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落实惠农政策,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农业专项投入达到1.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437.6元,增长23.2%,实现大灾之年“减产不减收”。全市粮食产量56.46万吨,比上年减产15.2%;肉类总产量10.89万吨,增长0.1%;禽蛋产量0.57万吨,增长2%;水产品总产量完成1479吨,增长20.2%;蔬菜产量45.77万吨,下降9.25%;果品产量2.95万吨,增长35.9%;茶叶产量448吨,下降8.38%。
(二)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12.13亿元,增长40.3%;工业增加值完成355亿元,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74.44亿元,增长20.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原煤5619.88万吨,下降5.6%;水泥456.95万吨,增长22%;发电量361.05亿千瓦时,增长13.1%;钢材388.28万吨,增长20.8%;洗煤2803.3万吨,增长13.9%;啤酒5.1万千升,下降10.2%,焦炭425.12万吨,下降14.4%;电解铝及铝材20.35万吨,增长63.9%。累计产品产销率为95.17%。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积极建设省级工业园区2个,市级产业园区5个,县级特色产业园区5个,规划总面积28519公顷,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5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8.5%。
(三)“项目建设年”成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8.63亿元,增长66.5%,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0.07亿元,增长54%。全市列入“项目建设年”活动的149项重点项目总投资2265亿元,全年完成投资245.7亿元,占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55.8%。2011年共争取到上级资金17.8亿元。交通方面:长昆铁路境内段、六沾复线境内段进展顺利。水城至盘县高速公路鸡场坪至海铺段基本建成,六枝至镇宁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建成运煤公路93公里、通乡油路58公里、通村公路248.7公里、通村油路174.2公里。机场建设进度加快。水利方面:新开工双桥水库供水工程、白河沟水利工程、鱼洞坝水利工程、旧院水库供水工程、卡河水利工程等5座中型水库;万家口子水电站、毛家河水电站、善泥坡水电站快速推进;解决13.3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治理8座病险水库;建成烟水配套工程3.24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67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县、建设县项目全面完成。
(四)财税、金融健康运行,消费市场繁荣稳定
财政总收入完成128.46亿元,增长20.7%,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0.84亿元,增长43.7%。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46.71亿元,增长32%。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77.02亿元、贷款余额416.97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7.61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6370.89元,增长17.6%;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482.09元,增长13.3%。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5.4%。
(五)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进展
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项目控制,从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盲目增长,把好节能减排准入关。淘汰落后产能31.1万吨,涉及焦炭、造纸两个行业3家企业。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0.5%、1.5%和0.5%。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进入最后扫尾阶段,煤矿棚户区改造有序推进。完成营造林面积28.3万亩,森林抚育3.5万亩,育苗1100亩,治理石漠化78.67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24平方公里。
(六)着力推进“十大民生工程”,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2011年实施了“十大民生工程”152项,完成投资52.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05.7%。其中:减少贫困人口4977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完成51125人,帮扶农村计生户16979户,易地扶贫搬迁3000人;城镇新增就业39036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6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100所校安工程已基本完工,成高招生2400人,中职实现招生17668人、普高实现招生23760人,就业培训14965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70100人、医疗保险参保630000人、失业保险参保91000人、工伤保险参保192311人、生育保险参保91500人,关闭破产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保6810人;完成49081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开工建设14291套廉租住房、585套经济适用住房、2200套公共租赁住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完成32951户,启动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2316户,建成500户;完成11个省级及省市共建示范村村庄整治,“美好家园”竣工7134户,改造完成农家店500个,完成10个农贸市场建设;送文化下乡35场,建成农家书屋300个,建成农家数字书屋70个;新农合实际参合人数219.96万人、参合率为97.52%,市人民医院综合住院大楼、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已竣工并投入使用,40个村卫生室已建成;县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全部建成,完成98个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建设任务。
(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招商引资效果明显
突出简政放权,清理审批事项,市直机关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分别减少60.7%、44.7%和5%,缩短审批和办理时限45%以上。盘县和水城县被列为2011年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市人民医院、六枝特区人民医院已制定改革方案并上报省卫生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民营医疗机构管理促进民营医院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医院发展。招商引资方面,共引进招商项目481个,引进市外到位资金237亿元,分别增长331%和276%。累计外出招商50余次400余人次,重点达成合作意向或协议79项,涉及投资金额逾2070.8亿元。
在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和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2011年我市经济社会呈现了发展提速、转型加快、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帮助和支持下,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根本任务,知难而上、排难而进、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依然较多: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不够快,纵向看,成绩显著,横向比,差距拉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贫困程度深;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交通、融资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尚未彻底打破。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性还不够。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极为关键的一年。面对全省增比进位、竞相发展的逼人形势,我们对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增强危机意识。同时,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总的来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有很多机遇:一是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力度加大,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已出台,六盘水市作为资源富集区,在区域定位、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直接受益,对我市跨越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中央企业转型发展和向西部扩张步伐加快,东部产业加快转移,为我们加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四是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仍然较大,为作为能源原材料基地的我市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五是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我市属于重点开发区域,目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一大批产业、民生项目加快实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日益强劲;六是市第六次党代会召开后,发展的目标已明确,全市上下谋发展、盼发展、促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为我市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012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抓住和充分用好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国务院出台政策措施支持贵州加快发展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三大战略”,打造现代特色都市,全面建设“五个六盘水”战略部署,把“稳中求快、做大总量、增比进位”作为发展主线,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首要抓园区、核心抓招商、突破抓转型、跨越抓项目”的工作要求,更加注重扩大投资规模、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结构、更加注重推进科技创新、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
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8%,达到750亿元,力争增长20%,达到7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0%,第二产业增长22%,第三产业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达到850亿元,力争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0%,分别达到154亿元和85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10%以上,达到6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达到19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5%,分别达到19650元和5325元;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任务。
2012年,紧紧抓住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的机遇,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大战略,全面建设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六盘水,创造一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西部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我市过去最好水平”的“六盘水速度”。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项目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完成
第一 、 责任到位保落实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要确保完成850亿元,力争突破1000亿元。按县域范围统计,850亿元任务分解为:六枝特区要完成110亿元,盘县要完成350亿元,水城县要完成185亿元,钟山区要完成205亿元;1000亿元目标分解为:六枝特区要完成150亿元,盘县要完成385亿元,水城县要完成225亿元,钟山区要完成240亿元。同时,各县区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要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0%,产业项目投资要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以上。
——新开工项目。今年实质性开工800个以上项目(总投资800亿元以上),每季度开工200个以上项目,在此基础上力争多开工一批项目。
---争取上级资金。2012年全市要争取中央、省资金2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交通2.1亿元,农林水利16.94亿元,社会事业1.2124亿元(卫生5000万元,教育4360万元,计生264万元,民政1000万元,文化1500万元),煤矿棚户区改造1.6亿元,以工代赈要争取到5000万元,服务业要争取到300万元以上。努力争取省财政2012年新增3亿元连片特困地区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份额。
第二、推进项目促落实。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重点,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思路,推动一批带动力强的以能源原材料及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重大工业项目、以交通水利和城镇化建设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项目、以能源机械为重点的装备制造项目、以民生为重点的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的前期工作及建设进度。2012年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解到1400多个项目上,涉及总投资3287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816亿元。其中:产业项目441个,计划完成投资414亿元;城市建设项目264个,计划完成投资89亿元;交通项目106个,计划完成投资151亿元;农林水项目238个,计划完成投资71亿元;社会事业及其他项目437个,计划完成投资91亿元。按照“基本合法、基本合规、前置要件基本到位”的“三基本”要求,加快项目落地。
第三、多措并举抓落实。一是做好各项规划工作。重点做好能源资源富集区煤电化、煤化工、煤钢电、煤电铝及煤焦化,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水城钢厂升级改造,风电、水电开发,新能源开发利用,都匀至西昌高速公路(都匀—镇宁—六枝—六盘水—威宁—昭通—西昌),毕节至兴义高速公路(毕节—纳雍—六枝—晴隆—兴义),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的“三位一体”综合规划,“凉都六盘水”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多梯度体育训练基地,六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项目和专题的前期工作,加大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加强项目储备,为六盘水实现跨越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二是深化调度。坚持“五个一”(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的调度、提醒和问责机制,对重点项目、新开工项目、“十大工程”及“十二件民生实事”强化管理,成立相应的督查组,实行旬调度、月督查、季考评、年奖惩,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全力为项目业主做好协调服务,努力提供各项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着力破解融资难题。一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拉动作用,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加强政银企合作,依托我市与国开行签订的贷款500亿元的框架协议,深化建设项目贷款合作机制,通过细致的工作实现项目贷款的突破;二要结合城市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好土地收储、开发这篇文章,积累发展资金;三要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加快组建产业发展基金和产业并购基金。市开发投资公司申请20亿元发债工作上半年要有实质性进展。其他融资平台公司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努力融资,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四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激发我市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民间投资规模;五要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方式,全力支持境内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到我市设立投资公司,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BOT、BT等方式参与我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四是努力化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贵州发展的土地政策,打破用地瓶颈,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折抵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努力争取更多用地计划指标。同时盘活土地存量资源,尽量多利用山地、坡地,实施“工业梯田”工程。
(二)抓工业发展,着力推动提速转型
围绕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2亿元,增长26%以上的目标任务。一是做大做强传统支柱产业。煤炭行业:按照“立足煤、依托煤、超越煤、跳出煤”的发展理念,推进煤炭行业发展。加快发耳二矿、格木底矿区、玛依矿区、黑塘矿区等大中型矿区的建设进度,加快工作节奏,促使更多的地方煤矿尽快建成进入联合试运转和竣工投产,提高煤炭生产水平。完成原煤产量7150万吨、洗精煤产量2000万吨、焦炭产量600万吨。钢铁行业:围绕首钢水钢集团公司已形成的50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完善配套工程,争取线材、棒材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建设盘县首黔新工艺新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项目,力争钢铁项目开工建设。完成钢材产量500万吨。电力行业:加快盘县电厂“上大压小”项目、盘北煤矸石电厂、鳝泥坡水电站、万家口子水电站、四格风电场一、二期及其他分散式风电场等项目建设,努力推进六枝电厂、汪家寨煤矸石电厂、水城经济开发区热电联产动力车间、六枝新窑煤矸石电厂等项目开工建设。同时保障电煤供应,提高发电机组运行时间,完成发电量400亿度。建材行业:建成水城豪龙水泥厂、老鹰山煤化工水泥厂一期、水城黔峰水泥厂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形成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六矿瑞安水泥厂二期项目。完成水泥产量600万吨。二是突出抓好转型升级。严把行业准入关,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就业链长的项目。充分利用好我市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抓好煤化工(特别是煤制烯烃)和装备制造业,统筹推进煤层气、焦炉煤气综合开发利用,推进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联合。推动盘江煤制烯烃项目、黔桂煤焦油加工项目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加快盘县红果循环经济煤焦化项目、盘县天能焦化厂改扩建项目、盘县宏盛焦化厂、六枝佳顺煤焦化项目、水城世源煤焦化项目建设;统筹推进煤层气、焦炉煤气综合开发利用,开工建设盘江LNG项目。争取将我市列为国家级产业转移试点,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特色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多元化、高端化、轻型化发展。三是突出抓好开发区(园区)建设。加快将园区建成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年内要完成所有开发区(园区)规划编制并力争通过省评审,全年开发区(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0亿元以上,完成产业项目投资320亿元以上,建成标准厂房150万平方米以上。四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全面落实国家、省在金融、财税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融资、土地、环保、水电等方面给予方便和倾斜,加大对中小企业开拓市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三)抓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建设“五个六盘水”的目标,一是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按照打造“生态环保之城、宜居宜业之城、宜游宜购之城”的要求,突出区域分工和定位,开展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形成多极化、组团式、网络型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加快推进市中心城区、各县城所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灯光、水系、交通、绿化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成30个乡镇505个村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逐步推进全市乡镇和行政村村庄整治规划实现全覆盖。二是稳步推进城市扩容。加快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推进乌蒙大道、以朵大道、康乐北路延伸段、汪水路及水西北路改造工程等城市道路建设,以路开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开工建设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一批五星级宾馆;开工建设德坞少数民族图腾广场、凤凰文化广场、杨柳夜郎文化广场、双水和谐广场、三线建设纪念广场、红桥时代广场等6个城市广场,做大城市体量,提升城市品位。统筹推进“城中村”、旧城改造和水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150万平方米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0062套;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0642套。各县、特区、区要分别新增2平方公里以上的建城区域,并统筹抓好水、电、气、通信、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建设。把“老鹰山—董地”、“双嘎—汪家寨—大河”组团的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红果按大城市、平寨按中等城市建设标准,加快新的干道、通道建设。三是加强城市管理。启动城市清洁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建筑美化工程、畅通工程、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等五项“城市管理工程”,逐步改变市中心城区“脏、乱、差”现象。
(四)抓农业农村工作,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围绕农业增加值增长10%的目标,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工程为载体,以良种为龙头,加大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实施省级粮食增产工程项目,抓好省部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省部级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省部级油菜高产创建项目,确保粮食生产增长15%。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加快种草养畜和草畜配套步伐,完成人工种植牧草6万亩,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三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计划新增核桃种植面积17.5万亩,新增茶叶种植面积12.5万亩,新增油茶种植面积10万亩,新增商品蔬菜种植面积5.8万亩,新增猕猴桃种植面积7.32万亩,新增烤烟种植面积2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亩。四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监管和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积极引进省内外龙头企业,参与全市特色优势产业的开发。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新增2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个以上市级龙头企业。五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沼气工程,抓好“五改”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沼气池建设步伐。实施土地出让金建设基本农田项目2000亩。六是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县、乡两级的11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水城县蟠龙乡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为基点,加大工作力度,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国道、省道、县道沿线为主,实施农村“四在农家”工程6万户。
(五)抓服务业发展,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不断拓展服务业服务领域,优化服务业服务结构。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鼓励各类投资者在我市新建国家AAA级以上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酒店,支持新办与“凉都”文化相关的各类旅游企业。申办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切实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旅游发展大会主会场及配套景区景点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设施水平,提高旅游目的地的便捷性。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全年要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以上,实现综合收入50亿元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与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鼓励在市规划的重点物流发展规划区内投资新办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尽快开工建设六盘水南方煤炭储备交易中心、水钢货运站圣庄国际物流产业园区、红桥物流园区、六盘水市食品公司3000吨低温储备库、六盘水市蔬菜水产公司3000吨高温储备库等一批物流、市场流通项目。三是大力发展金融业。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实施差别化的优惠金融政策,最大限度支持金融机构信贷增长,争取更多信贷规模。关注、分析存贷款相关指标。四是促进其他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与消夏、休闲、度假、会展、亚高原体育运动等相关的服务业。积极发展和改造提升房地产、保险、邮政通信、交通运输、中介服务、商贸会展、餐饮娱乐、公用事业等产业。大力开拓消费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六)抓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的基础条件
交通方面。建成六沾铁路复线,完成六盘水火车站站房改造和发嘎坡货场建设,配合做好长昆高速铁路六盘水境内段建设,加快推进六盘水—安顺城际铁路、毕节—水城—兴义铁路前期工作。建成六盘水至盘县高速公路,完成六枝至镇宁高速公路主体工程,加快杭瑞高速公路六盘水境内段、六盘水至六枝高速公路建设进度,争取盘县至兴义高速公路开工,同时抓紧推进市中心城区西环高速公路、六盘水至威宁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建成通村油路600公里,新增80个建制村通油路,实现40%建制村通油路。开工建设机场快线。进一步加快运煤公路、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建成长寨至兴隆旅游公路,建成英武至羊场、响水至瓦窑田等二级公路,开工郎岱至毛口旅游公路。大力推进六盘水月照机场建设进度,完成投资6亿元,确保2013年建成通航。开工建设野钟新发旅游码头和毛口旅游码头。水利方面。继续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放在首位,加快一批“三位一体”规划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配合抓好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白河沟、双桥、鱼洞坝、旧院、卡河5座中型水库建设,力争开工出水洞、朱昌河、懒龙河、观音岩4座中型水库;完成烟水配套工程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68平方公里,新增、改善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治理病险水库5座;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度,新增解决14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扎实抓好中央财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工程县建设。电网方面,推进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完成投资15亿元,开工建设一批输变电工程,实现农村电网改造全覆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7亿元。新增80个自然村通电话、80个自然村通宽带,新增14个行政村有线广播电视联网延伸覆盖。
(七)抓社会事业推进,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把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落到实处,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在规划、用地、投入、师资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力推进“4+2”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六枝特区一中、盘县华夏中学“申示”工作通过省级评估。继续实施好缓解市中心城区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解决大班额问题。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统筹抓好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启动双水“职教城”建设前期工作。完善六盘水师院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六盘水师院二期工程及六盘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四个县(区、特区)各建成城区中学一所、小学一所,钟山区再开工建设城区中学1所,小学2所。全市建成21所乡镇幼儿园。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3万平方米,教师周转宿舍12.58万平方米。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人人吃午餐”。
切实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切实抓好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骨干医院建设,启动市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市精神病医院、市中心血站、市安康医院和盘县安宁医院,加快推进市妇女儿童医院、盘县人民医院、水城县人民医院、钟山区人民医院建设,完成5个中心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
加快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凉都大剧院、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档案馆、市民中心、会展中心、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博物馆和三线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等基层文体基础建设。继续举办消夏文化节活动,提升城市影响力。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做好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推动具有示范性带动效应的文化产业发展。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力争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排在全省末位,必须下大力气、下真功夫,扎实工作,切实扭转落后被动局面。同时,要做好科技、体育、妇女儿童、宗教等方面工作。
( 八 ) 抓生态文明建设 ,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强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加强生态修复。大力实施以石漠化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和以林业、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力争完成营造林任务25万亩以上,治理石漠化面积68平方公里以上。二是继续搞好节能减排。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监管,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鼓励新上先进生产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三是加强环境治理。加强对县城以上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污染防治,加大对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和完善县(乡)级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填埋设施建设,启动3万人以上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 九 ) 抓改革开放 , 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开展好“改革开放年”活动,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一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做好我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水城县作为全省10个试点县之一,要先行一步,力争实现率先突破。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深化矿产资源配置改革,提高土地、水、电、油、燃气等资源转化利用水平。二是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的经济合作。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泛珠三角”、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与周边省市及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努力提高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的能力。三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和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基础性、公用型等行业。
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总结过去招商引资成功的经验,要有让利招商的胆识,确保2012年完成1600亿元的招商引资任务,实际到位资金达到600亿元,增长110%。继续开展“三个建设年”等活动,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精心策划和组织招商引资重大活动,重点跟踪项目落地。同时,加强与国家各部、办、委及省各厅局的沟通汇报力度,调动各种有利资源,努力争取国家、省更多项目和资金的支持。
做好今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各项方针政策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扬奉献、付出的精神,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