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0-2045967 | 信息分类: |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16-02-26 15:17:00 | |
文 号: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六盘水市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 |
(2016年2月17日在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六盘水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16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5年以来,全市财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总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守住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实施主基调主战略,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强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的协调配合,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全市公共财政收入1,302,641万元,较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1.18%,增收15,227万元。其中:税收收入893,602万元,增长0.3%,增收2,682万元;非税收入409,039万元,增长3.16%,增收12,545万元;非税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1.4%,上升0.6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支出2,571,669万元,增长14.4%,增支323,730万元。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公共财政收入255,005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1.80%,较上年下降(以下简称下降)17.94%,减收55,749万元。其中:税收收入193,325万元,下降22.15%,减收55,004万元;非税收入61,680万元,下降1.19%,减收745万元。公共财政支出339,475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3.27%,下降12.71%,减支49,441万元。
市本级收支平衡情况。公共财政收入255,005万元,上级补助185,351万元,上年结余1,848万元,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收入263,055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1,483万元,收入总计716,742万元;公共财政支出339,475万元,上解上级支出75,479万元,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支出263,055万元,跨年度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支出120万元,补助下级支出14,205万元,支出总计692,334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24,408万元,其中:专项结转下年支出1,115万元,专款结转23,293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44,562万元,为调整预算的73.79%,下降42.72%,减收33,230万元(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27,221万元)。上级补助4,417万元,上年结余7,102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转贷收入23386万元,收入总计96,771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39,453万元,为调整预算的63.04%,下降51.65%,减支42,145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支出23,386万元,调出资金1,101万元,上解支出75万元,补助支出2,740万元,支出总计84,059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12,712万元结转2016年安排使用。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3,719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0%,国有资本经营支出3,719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0%。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49,076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36.6%;社会保险基金支出314,743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3.1%。
二、2015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发挥财政职能,放大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针对经济下行压力,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各项措施到位。一是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围绕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积极筹措财政资金,确保资金到位和项目工程顺利实施,发挥好投资拉动对我市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以“5个100工程”为总抓手,投入资金5,900万元,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及社会民生项目。二是集中力量支持支柱产业改造升级,扩大工业税收渠道。市级投入安全技改专项资金1,600万元,主要用于六盘水市“安全云”项目工程建设、煤矿防突技术推广示范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大第三产业财政投入力度。市级投入资金3,637万元用于野鸡坪、玉舍滑雪场等旅游项目建设与开发,促进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四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创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市级安排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2亿元,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城镇化步伐。
(二)服务“三农”,支持“三变”,助推脱贫攻坚。积极研究如何立足实际,为“决战三年·摆脱贫困”提供财力保障。一是稳定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继续支持实施特色产业“3155”工程、“33669”扶贫攻坚计划,兑现市级配套奖励资金6,565万元,促进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市级预算安排农业专项资金6,800万元,通过支持建立专项基金、担保公司,实施农业保险等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三农”,推进全市“三变”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坚持规划引领、产业支撑,以县为主、上下联动,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联结利益的原则,整合资金投入,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四是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小康寨行动,全市完成小康寨投资29,195万元,占投资计划的190.41%,完成小康路(村以下部分)投资19,927万元,占投资计划的140.14%,实施通寨公路及人行步道硬化1,172.8公里。
(三)民生保障扎实推进,全面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支出增长继续向重点民生、社会事业领域倾斜,真正将财政资金用在最能发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作用的地方。一是安排教育支出501,062万元。大力推进幼儿园软、硬件建设,切实改善幼儿园教学环境;支持非集中连片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和六盘水师院本科教学评估;进一步促进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确保“9+3”义务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实施;完成27所地质灾害危害学校治理项目。二是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8,323万元,继续落实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提标政策,确保自然灾害人群、孤儿、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广泛救助。其中安排创业、就业补助资金14,660万元,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落实鼓励创业和增加就业有关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三是安排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65,767万元,继续支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建设。四是安排住房保障支出283,599万元,其中建成保障性住房4,378套,改造农村危房29,000户,棚户区改造76,527套。五是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5,192万元,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体育事业加速发展。
(四)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积极推进政府性债务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进一步强化借、用、管、还一体化措施,努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一是按照政府债务限额管理要求,严格管理省下达我市政府债务限额5,336,196万元。二是积极争取省政府置换债券转贷资金置换存量债务。全市争取省政府置换债券转贷资金162.03亿元,其中市本级28.64亿元,极大缓解了到期政府债务还款压力。三是进一步清理甄别2014年政府债务,建立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机制,细化偿还政府性债务的具体实施方案,防范债务风险。四是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扩宽融资渠道,扩大筹资规模。与深圳金砖基金公司、浦发银行共同设立六盘水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财政支持基金,首期6亿元已到位。与贵阳银行合作设立六盘水贵银城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航空产业服务基金、债务平滑基金等三支基金,到位资金3.4亿元。五是以推广运用PPP模式为突破口,化解政府存量债务风险。优选适合市场化运作的PPP项目进行改造,切实化解和减轻政府债务压力。推进人民广场及钟山大道部分地下空间人防工程、凉都人民医院、地下综合管廊、西客车站项目等PPP项目实施。
(五)多措并举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切实提高财政资金效益。为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开展财政存量资金清理检查、特设专户资金清理专项工作,市本级分别收回存量资金13,158万元、可调整使用特设专户资金10,830万元,全部统筹用于民生项目支出。在检查清理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六盘水市市级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暂行)》,进一步规范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六)全面贯彻《预算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进一步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推进预算管理公开透明化。2015年,市本级在“中国凉都·六盘水”政府网站上公开123个行政事业单位2015年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119个行政事业单位2014年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决算信息。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从2015年起,将地方教育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等11项基金由政府性基金预算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建立健全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在原有“三本”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上,编制201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确保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进一步加大“四本”预算之间的统筹力度。
(七)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资金监管,牢固依法理财意识。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财政工作。一是政府收支一律纳入预算管理并公开,一律接受审计监督,实现财政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牢牢守住资金安全“底线”和防腐败“红线”。二是开展民生资金、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救灾资金、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城镇农村低保资金、优抚资金、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的检查力度,确保资金安全使用。三是严格按照财政有序支出原则,“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确保中央、省要求配套的民生性项目资金及时足额配套、按规定程序拨付到位。四是开展向社会购买服务参与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严肃财经纪律监督检查,合力推进财政“大监督机制”。
2015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潜在增长率下降;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的趋势没有改观,财政收支矛盾呈加剧之势,平衡收支压力较大;还本付息持续面临高峰期,财政还贷压力加大;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任务艰巨。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断,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推动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三、“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回顾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回顾过去的五年,各级财政部门按照打造“发展型、民生型、绩效型”财政的要求,大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得到较好发挥,财政改革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一)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2010-201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9.29亿元增加到130.26亿元,年均增长21.45%;税收收入从35.41亿元增加到89.36亿元,年均增长20.3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11.12亿元增加到257.17亿元,年均增长18.27%。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726.9元增加到4,519.6元,年均增长21.22%。“十二五”时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年累计556.4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6倍;税收收入5年累计345.8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07倍;年均税收占比为61.63%,比“十一五”时期低11.29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年累计1035.3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09倍。
(二)财税改革深入推进。一是市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平稳运行。2013年全省进行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市相应健全市对钟山区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市与钟山区9个主体税种税收分享体制。二是规范预算管理。出台实施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市级财政资金审批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市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进一步规范年度中预算调整报批程序。三是税制改革有序推进。平稳推进营改增、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等结构性减税改革。
(三)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围绕支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持续保障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5个100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扶贫开发等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推广PPP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累计安排项目前期费2.98亿元,推动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下达市级基本建设项目投资12.16亿元,重点用于中央投资项目及民生建设项目;投入城建专项资金1.3亿元,发展山地特色示范小城镇,推动城乡一体化;安排环境保护治理专项资金0.9亿元,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四)财政保障民生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节能环保、农林水、住房保障等九项民生类重点支出 5年累计193.41亿元,年均增长19.84%,是“十一五”时期的2.47倍。农业投入稳步增长。大力实施教育“五项突破工程”、“9+3”义务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落实就业再就业有关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覆盖面,大力支持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动文化惠民工程等。
(五)财政“大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不断调整优化财政监督职责,切实严肃财经纪律。一是提高内部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以预算管理为龙头,着力构建覆盖全部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和大数据集中管理基础平台,通过软件系统对各关键业务流程进行“固化”,让各项财政业务按规范的功能权限、数据权限、审批权限进行,让工作运行处处留痕,形成了从预算编审、调整到执行的全过程实时、完整的闭环数据回路。二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开展中央公共投资扩大内需资金检查、“小金库”专项治理检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非税收入质量检查、民生项目资金检查等专项检查。保障重大财税政策落实、推进源头治腐、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回顾“十二五”,这五年,是六盘水财政机遇与挑战、艰辛与奋斗并存的五年。五年来财政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坚强领导、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各位代表和委员监督指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以及全市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收支矛盾呈现加剧之势,债务还本付息、在建项目后续融资等压力较大,有的改革举措落实不够,财政收入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等。对此,我们已在着手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同时将通过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来加以解决。
四、“十三五”时期财政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按照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要求,认准三大战略行动、三件大事、四条新路的总路径。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丰富完善“发展型、民生型、绩效型”财政内涵,保持财政经济平稳运行,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一)助推“三变”改革,全力支持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落实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坚持推进“三变”,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三变”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促进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完善“财政资金变股金”规范操作程序,既保证资金安全,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助富农民的最大效益。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合理安排财政资金,整合各类财政资源,保障“三农”及扶贫资金配套。进一步整合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资金,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积极推进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相衔接。继续落实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积极吸引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促进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既解决扶贫后顾之忧,又赋予脱贫求变、求富新动力。
(二)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是加强财源建设。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产业循环、城乡循环、社会循环,全力支持构建以“四个一体化”为核心的循环型工业产业链。二是集中有限财力办大事。集中资源和力量支持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大健康战略行动,加大产业、生态、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重点领域投入,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三是完善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进一步整合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专项资金,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信息和绿色科技等循环服务业。走出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发展新路,守住发展、生态底线。四是积极争取中央、省支持。对准国家、省工作重点和政策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取中央、省“十三五”时期给予我市更大力度的支持。
(三)围绕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完善民生保障机制。按可持续、保基本原则安排好民生支出,推动完善相关领域的支出政策,增强民生保障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全面推进教育发展。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实现教育基本均衡。大力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创业服务平台。推进健康凉都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县乡医院标准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大文化体育发展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建设,完善医疗救助保障体系。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围绕财政体制改革,提升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一是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市场化运营各类投资引导基金,加大PPP规范推广和项目落地力度,牵引带动社会投资。加大统筹财政资金和盘活存量资金力度,把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同预算编制有机结合机制。三是以改革提高财政效能。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发展动力顺利转换。
(五)进一步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确保财政经济稳定运行。注意量力而行和可持续性,严格控制提标增幅,压减或取消部分不合理的支出或由于政策环境发生变化的支出,增强民生保障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建立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加快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五、2016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
(一)2016年预算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增收节支,优化结构,提高绩效,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压缩其他支出,着力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促开放,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好服务。
(二)一般公共预算预期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预期情况。2016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期增长5%,预期目标为1,367,800万元。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预期情况。2016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期增长5%,预期目标为267,700万元。
市本级预算平衡预期情况。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7,700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68,444万元、下级上解收入3,000万元、政府性基金转入公共财政收入11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847万元,市本级收入总计340,101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9,629万元,补助下级财政支出74,060万元,上解上级支出16,412万元,支出总计340,101万元;收支平衡。
(三)政府性基金预算预期情况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04,230万元(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预期为85,842万元),上年结余12,712万元,上级补助2,681万元,收入总计119,623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00,689万元,上解支出1,628万元,调出资金4,594万元,支出总计106,911万元,收支相抵,预计结余12,712万元。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期情况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7,558万元(其中:利润收入 35万元,股利、股息收入2,161万元,产权转让收入5,362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7,558万元;收支平衡。
(五)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84,041万元,比上年增长0.96%。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316,557万元,比上年增长3.67%。
六、2016年财政工作措施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深刻理解和把握好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发展形势的分析研判。围绕完成全年预算,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收入征管,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未来一年,预计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支出刚性增长矛盾仍将十分突出,全市财税部门要用改革的思维和改革的方法,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效举措,力争财政收入增长。一是重抓征管措施落实。财税部门及各经济主管部门要协调配合,强化重点税源的监管和征管。加强部门联动,协调解决征收矛盾和问题,努力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二是进一步加强财税库银协调配合,按照“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要求,积极组织收入,强化收入征管,挖掘增收潜力。三是重抓财政收入质量。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抓好重点税源跟踪研判。努力在促进财政收入总量增长中不断提高收入质量。
(二)强化财政综合扶贫投入体系,全力脱贫攻坚。财政支农投入新增部分重点用于扶贫开发,涉及民生的专项资金,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积极吸引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参与,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深入推进财政扶贫机制创新,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通过支持易地安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就业能力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等,支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切实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监管,增强资金使用透明度。
(三)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统筹力度,2016年,增加5项政府性基金预算转列一般公共预算。探索建立三年滚动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继续积极盘活存量资金,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创新公共服务方式,积极推广PPP模式,能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不再直接承办,能够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拉动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助推社会资本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四)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全力推进金融创新服务。牢固树立“抓金融,促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组合拳”的协同作用,积极探索推行财政与金融捆绑组合、杠杆放大效应,以金融创新发展助推我市经济建设,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有效整合财政专项资金,通过与银行合作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广泛与银行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金的撬动作用,提升金融服务工业企业等实体经济的能力。
(五)加强政府债务管控,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继续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将政府存量债务还本付息纳入年初预算。在省核定我市政府债务限额内,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切实履行政府债务偿债责任,严格将置换债券资金用于偿还符合条件的政府债务。积极管控增量债务,督促各地通过盘活存量、优化支出结构、压缩相关经费、处置政府资产等方式积极偿还债务。强化风险预警,制订中长期债务风险化解规划,加大对县区风险化解的监管和指导力度。
(六)严肃财经纪律,建立健全覆盖全过程的财政运行监督机制。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监管,组织开展资金安全检查,排查风险点,堵塞管理漏洞,有效防范各类业务风险。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保持严肃财经纪律的高压态势,严防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推进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财政资金拨付使用流程图,运用财政数据应用支撑平台,对财政资金运行等财政主要业务进行动态精准监控,将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贯穿到财政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各位代表,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预算至关重要。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财政事业新局面,为六盘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努力!
名 词 解 释
积极财政政策:即理论上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指财政通过减少税费或增加支出,扩张总需求,避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实施的一种财政政策。
公共财政收入:指政府为履行职能,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收取的纳入预算内管理的各项税收及非税收入总和。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三部分。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习惯上称地方财政收入)由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地方分成部分组成,具体又可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类。
非税收入: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或者国有资产、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取得的除税收以外的财政资金。
公共财政支出:指地方政府为履行职能需要,通过预算内资金安排的用于维持政权运转及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支出。
一般性转移支付:指上级政府对有财力缺口的地方政府,按照规范的办法给予的资金补助。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等。地方政府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使用。
专项转移支付:指下级政府因承担上级政府委托事务或政府间共同事务等,享受的上级政府补助资金,又称有条件补助或专项拨款,是为了实现上级的特定政策目标,必须专款专用。
部门预算:公共财政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指各部门根据其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内容全面、完整,项目确定、明细,定额科学、公平,程序规范、透明的原则要求,统一编制反映本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综合预算,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指对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进行财政奖补的制度试点。奖补范围主要包括目前支农资金没有覆盖的村内水渠(灌溉区支渠以下的斗渠、毛渠)、堰塘、桥涵、机电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设施,村内道路(行政村到自然村或居民点)和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国库集中支付: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将财政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
政府采购:指各级国家机关和实行预算管理的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将过去由财政部门供给经费,再由各个单位分散购买,转变为在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下,按照法定的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购买所需货物、工程和服务。
营改增: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指按照中央统一部署,2013年8月1日起在全省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和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鉴证咨询及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播映等)开展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工作。分别在2014年1月1日和6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邮政业和电信业纳入“营改增”。
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指按照中央的安排部署,为进一步完善税制,理顺资源产品税费关系,引导煤炭资源节约开采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在清理规范煤炭收费基础上,对煤炭资源税由从量定额计征改为从价定率计征的改革工作。
保障性安居工程:指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和改造,以实际成本价向城镇住房困难户提供具有社会保障性质住房的建设工程。是政府旨在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提高城乡居民居住水平,逐步实现“住有所居”的一项民生工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政府性基金: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是政府非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性基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附件:1、财政预算草案报告附表
2、六盘水市市本级2015年“三公”经费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情况说明
4、说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