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0-2045966 | 信息分类: |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15-03-03 08:11:03 | |
文 号: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六盘水市2014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报告 |
(2015年2月8日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
六盘水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报告2014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4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4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主基调、实施主战略,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攻坚克难,负重拼搏,坚持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合理有序安排支出,全年财政收支运行稳定,实现了财政收入结构趋优、质量提高的良好局面,全年预算执行总体情况符合预期。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全市公共财政收入1,287,414万元,较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 4.17%,增收51,512万元。其中:税收收入890,920万元,增长30.23%,增收206,792万元;非税收入396,494万元,较上年下降(以下简称下降)28.14%,减收155,280万元,非税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0.80%,下降13.85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支出2,247,919万元,增长2.57%,增支56,262万元。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公共财政收入310,754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8.65 %,增长5.45%,增收16,056万元。其中:税收收入248,329万元,增长20.78%,增收42,729万元;非税收入62,425万元,下降29.94%,减收26,673万元。公共财政支出388,496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2.11%,下降0.47 %,减支1,847万元。
市本级收支平衡情况。公共财政收入310,754万元,上级补助240,446万元,上年结余12,009 万元,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7,584万元,下级上解收入20,178万元,收入总计590,971万元。公共财政支出388,496万元,上解上级支出9,426 万元,财政部代理发行债券还本支出7,584万元,跨年度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支出875万元,补助下级支出184,066万元,支出总计590,447万元;年终结余524万元,其中:专项结转下年支出474万元,专款结转50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77,792万元,为年初预算的48.35%,下降16.49%,减收12,830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81,598万元,为年初预算的50.35%,下降11.51%,减支10,609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21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0 %,国有资本经营支出1,21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0%。收支平衡。
二、2014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强化措施落实政策,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及民间资金,投入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市本级投入资金4,750万元,重点支持产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促进全市工业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园区经济。继续支持实施城镇化战略,推动钟山、水城、红桥三地同城融合发展;安排城镇化发展资金10,933万元,重点支持城市综合体和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按照做特做优农业、发展特色山地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市本级投入资金14,819万元,重点支持“3155工程”和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综合农业生产能力。支持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继续落实好“3个15万元”政策,拨付小微企业补助及奖励资金10,400万元,减免小微企业税收1,001万元。
(二)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破解经济发展瓶颈。投入项目前期费2,852万元,支持市中心城区配水管网改扩建工程、集中供热工程、保障房配套基础设施(供暖)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安排航班补贴1,000万元;安排道路建设资金24,483万元,支持安六城际铁路、内环快线、水西南路、机场高速等市区交通大动脉建设;支持推进一批景区景点旅游公路和重要节点公路建设;提前启动实施“十三五”规划通村油路1,734公里。安排水利建设资金51,183万元,支持“三位一体”规划骨干水源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双桥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开发利用地下机井232 口,解决26.83 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投入小康寨、小康路建设资金31,485万元,硬化87个乡镇通寨道路及人行步道961.95公里,受益群众66.9万人。
(三)全方位加大民生投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安排教育支出444,960万元,大力实施教育“五项突破工程”,继续推进“9+3”义务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全市机关单位继续压缩行政经费4,470万元,集中用于“9+3”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薄弱环节。安排创业、就业补助资金22,065万元,落实鼓励创业和增加就业有关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积极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减轻创业负担,增加创业成功率。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0,973万元,全市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提高至440元,农村低保年平均保障标准提高至2,050元。安排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98,419万元,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升至99.06%。安排住房保障支出201,468万元,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9,114套,改造农村危房20,700户,实施生态移民搬迁3,026户,城市棚户区改造9,255户。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8,455万元,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体育事业加速发展。继续落实好各项涉农补贴资金政策,发放综合直补16,125万元、种粮直补477万元,受益农户51.68万户。投入补助资金1,770万元,帮助冬春困难群众解决用煤难题。
(四)着力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安排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1,868万元,重点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重点企业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恢复治理机制,投入资金20,464万元,实施退耕还林20万亩,完成营造林45.37万亩,治理石漠化53.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55.5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5.4%。全市投入旅游管理资金2,273万元,加强旅游景区景点管理。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出台了《六盘水市严格市级预算执行管理办法》,对严肃预算编制、执行及管理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积极探索激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有效方法,着手拟定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盘活消化存量资金。积极推进财政信息公开,指导各县区及市直部门完成财政预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积极贯彻执行中央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八项规定,下发了《六盘水市市级党政机关会议费管理暂行办法》和《六盘水市市级党政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对会议费及差旅费的使用和标准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规范了会议费和差旅费等事务性支出的审核报销程序。积极开展铁路运输业、邮政业、电信业“营改增”扩围工作,继续做好资源税及“一费清”改革,扎实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加强财政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中的支撑作用。
(六)依法加强财政监管,改进财政管理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对粮食及农资综合直补、农村营养改善计划等民生性项目及专项资金的重点检查;对全市26家单位开展会计检查;开展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吃空饷”清理;进一步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成果。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继续完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管理。增设了政府性债务融资管理机构,完成全市政府性债务清理甄别上报工作。建立了政府债务偿还风险准备金制度,研究出台了债务管理办法、投融资公司财务监督管理办法等,积极推进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2014年,全市各项财税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支出刚性增长矛盾突出;县区部分涉农及民生项目建设资金存在到位不及时现象;随着还本付息高峰期到来,财政还贷压力加大;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任务艰巨等。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三、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财政收支管理将逐步向收入预期化、支出刚性化、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新常态转变。综合考虑2015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预期情况,结合全面推进“营改增”、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十一项政府性基金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等因素,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和积极稳妥的原则编制。
(一)一般公共预算预期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预期情况。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期增长6%,预期目标为1,364,600万元。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预期情况。2015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期增长5.77%,预期目标为328,700万元。
市本级预算平衡预期情况。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8,700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67,672万元、政府性基金转入公共财政收入806万元、上年结余收入524万元,市本级收入总计397,702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5,463万元,补助下级财政支出70,027万元,上解上级支出22,212万元,支出总计397,702万元;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预期情况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预期情况。汇总代编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57,193万元,下降55.85%,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少449,728万元,十一项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减少17,057万元;支出预算安排357,193万元。收支平衡。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预期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10,560万元,增长52.97%(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加34,637万元),加上年结余6,771万元,收入合计117,331万元;基金支出预算安排109,751万元,加政府性基金上解支出1,315万元,调出资金806万元,支出总计111,872万元,收支相抵,预计结余5,459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预期情况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9,566万元(其中:利润收入145万元,股利、股息收入2,655万元,产权转让收入6766万元);支出预算安排9,566万元;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情况。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455,628万元(其中:保险费收入202,727万元,财政补贴收入118,006万元),加上年结余收入326,910万元,收入合计782,538万元;支出预算安排455,949万元;收支相抵,预计结余326,589万元。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情况。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357,619万元(其中:保险费收入186,805万元,财政补贴收入36,122万元),加上年结余300,032万元,收入合计657,651万元。支出预算安排362,417万元,收支相抵,预计结余295,234万元。
四、2015年财政工作措施
2015年,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省和市委决策部署,牢牢守住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按照正本清源、实事求是,负重前行、迎难而上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发展、保改革、保稳定的原则安排预算,切实发挥财政在改革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
(一)大力推进依法理财。贯彻实施新预算法各项规定,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强化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降低非税收入占比,切实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加强预算审核,避免无预算支出和超预算支出,进一步强化支出预算约束力。全面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一律停止执行。积极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过程的财政运行监督机制。严肃财经纪律,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积极配合强化审计监督,严格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坚决纠正和查处财经违法违纪行为,将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贯穿到财政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切实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大力支持重点项目落地和建设,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各项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积极支持培养发展新兴产业,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高效率产业流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大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探索新的举债融资模式,研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为全市发展解决资金问题。严控新增债务,对政府性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合理划分债务类型,强化政府性债务偿还责任,分门别类逐步化解存量债务。加快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政府性债务分析和预警,努力将债务规模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健全和完善债务管理制度,加强政府性债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四)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建立将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应统筹使用的资金列入一般公共预算机制,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力度。探索建立三年滚动预算平衡机制,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试行和推广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工作。探索建立完善“一费清”收费制度,进一步梳理符合改革条件的收费项目,尝试将其他并联审批事项纳入“一费清”收费改革。配合做好“营改增”和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工作。
(五)提高财政管理绩效。积极推动财政资金统筹整合,用好财政增量资金,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加快资金支出进度,处理好财政支出及时性和均衡性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对市级预算部门财政管理绩效考核,扩大评价范围、细化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方案,注重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对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扶贫开发等,探索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切实提高财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各位代表,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预算至关重要。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财政事业新局面,为六盘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努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