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0-2045965 | 信息分类: |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14-03-05 07:44:09 | |
文 号: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六盘水市2013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及2014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
(2014年2月18日在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刘 睿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报告2013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14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3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主基调、实施主战略,积极应对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克难奋进,负重拼搏,坚持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合理有序安排支出,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稳中向好的局面,基本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预算任务。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初任务为1,905,080万元,完成1,783,093万元,为任务的93.6%,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9.8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初任务为1,241,970万元,完成1,235,902万元,为任务的99.51%,增长19.02%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191,657万元,增长16.53%。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94,698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0.14%,增长4.64%,较上年增加13,069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90,343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6.20%,增长15.68%。
收支平衡情况: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4,698万元,加上级补助175,492万元,上年结余1,943万元,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4,839万元,下级上解收入3,231万元,收入总计490,203万元;减公共财政支出390,343万元,上解上级支出83,714万元,补助下级支出15,541万元;年终结余605万元(结转下年支出188万元,净结余417万元)。
二、2013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全力以赴狠抓增收节支,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税收政策变化,积极制定应对措施。强化协调合作,加强对税收进度的跟踪检查,在抓好重点税源、主体税种征管的同时,加强对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的征管和汇算清缴,抓好契税及耕地占用税清缴工作,促进小税种发挥大作用。节支方面,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八项规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禁超标准购置公务用车,严禁豪华装修办公室,严格控制会议费、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行政性支出。2013年,全市机关单位压缩行政经费5%,共计4,501万元,集中用于“9+3”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
(二)强化措施落实积极政策,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及民间资金,投入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落实促进工业强市的各项财政政策措施,市本级投入资金11,437万元,重点支持产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改革改制,促进全市工业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园区经济;继续支持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城镇化战略发展资金18,600万元,重点支持城市综合体和特色小城镇等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按照做特做优农业、发展特色山地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市本级投入资金14,900万元,重点支持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综合农业生产能力。落实措施扶持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管理支出14,485万元,全面支持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三)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管理。安排社会发展资金10,400万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快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问题,深入推进“五城联创”和“平安六盘水”创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筹融资支持水盘高速、六镇高速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杭瑞高速境内段、机场高速、六六高速、市中心城区内环快线建设,开工建设盘兴高速,全面启动和加快市中心城区集中供暖工程、城市立交、水城河综合治理、给排水、城市景观等市政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中小型水库等水利设施建设。
(四)支持三农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295,623万元,增长74.03%,全力保障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统筹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启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完成14.1万户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继续落实好各项涉农补贴资金政策,发放种粮直补472.25万元,综合直补16,124.69万元;投入村级公益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9,750万元。
(五)多措并举加大民生投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一是投入资金343,660万元,大力实施教育“五项突破工程”。启动实施“9+3”义务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二是全市投入就业补助资金13,452万元,落实就业再就业有关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安排资金15,000万元,继续落实“3个15万元”政策,完成扶持微型企业3,000户。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以上。三是投入资金21,567万元,继续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覆盖面。安排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77,518万元,确保标准提高10%以上的政策需要。分别投入补助资金47,357万元、22,101万元,用于加快实施3.57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2.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四是大力支持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0,46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74%。五是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投入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0,305万元,推动行业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安排资金24,976万元,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增加20万套广播电视“户户通”、825个行政村有线广播电视联网延伸覆盖。
(六)加强旅游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着力推进生态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我市旅游事业的支持,成功举办第八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打造大批重点旅游景区,我市旅游面貌焕然一新,旅游品味大幅提升。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恢复治理机制,投入资金14,138万元,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作,大力实施53.5平方公里石漠化综合治理。
(七)务实创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科学精细管理。一是在省完善省以下财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制定市与钟山区新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规范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调动加快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二是开展大量调研分析、评估工作,做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各项准备工作。三是顺利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专业化分工。四是着力推动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切实解决项目过多、保障不均的问题,有效提高预算管理公开、公平和公正。进一步探索研究加强地方预算执行管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有效方法,切实消化和压缩结余结转资金规模。五是进一步扩大集中支付资金范围,规范财政统发工资工作,将市直单位财政统发工资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管理,实现了工资统发由实拨方式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转变。六是加强财政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更好地发挥了财政信息化在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中的支撑作用。
(八)依法依规加强财政监管,提升预算管理绩效。一是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建立健全覆盖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二是组织对粮食及农资综合直补、民生项目、财政扶贫等专项资金重点检查;对全市27家单位开展会计检查;清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吃空饷”问题;进一步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成果。三是加大对非税收入的清理力度,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执行国家、省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四是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继续完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管理。五是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建设,出台《六盘水市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快动态监控体系建设。六是进一步加大公务卡制度改革力度,2013年市本级共发公务卡7,992张,报账5,121笔,报账金额7,370万元。七是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取得新进展,2013年共审核市级财政投资项目80个,评审金额96,153万元,审定金额89,001万元,审减金额7,152万元,审减率7%。同时,对2011年至2012年项目前期费使用进行绩效评价,收回滞留资金1,240.74万元。
2013年,各项财税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非税收入占比过高;各项政策性和民生事业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收入增长放缓,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还本付息高峰期到来,财政面临巨大还款压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任务十分艰巨等问题的存在。对于上述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三、2014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
(一)2014年预算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党抓发展、全民奔小康”的思路,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坚持“稳中求进、提速转型、又好又快”的总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战略,强化财政改革顶层设计。着力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优化收入结构,降低非税收入占比。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推进预算公开制度改革,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坚持积极稳妥、统筹兼顾原则,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2014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安排
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情况:201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安排2,083,128万元,增长16.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1,433,719万元,增长16.01%;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642,100万元(不含中央、省专款),较2013年预算增长14.82%;考虑2014年中央、省专款600,000万元规模,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2,242,100万元。鉴于年度内中央、省非固定专项补助下达等因素,实际支出数还将增大。力争本年支出增长18%。
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情况:2014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341,850万元,较上年完成数增长16%。
2014年市本级预算平衡预计: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1,850万元,加税收返还等上级补助收入60,469万元、下级上解收入3,000万元、上年结余605万元,市本级收入总计405,924万元。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97,066万元,补助下级财政支出82,715万元,上解省财政支出25,763万元,市本级支出总计405,544万元。收支相抵,预计结余380万元。
四、2014年财政工作措施
围绕市委确定的全年工作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关注重点财源变化趋势,妥善处理结构性减税对财政增收的影响,加强分析和预测工作,切实增强组织财政收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全面开展财税系统“四找”活动,找到与全省其他市州,乃至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找出自身财税收入增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我市经济发展提速转型的目标;找好确保全市财政平稳运行的路径。提高综合税收管理体系运行效率,加强协税护税和信息共享,坚持依法治税,确保应收尽收。坚持优化收入结构,培育税源,努力提升财政收入质量,切实把非税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降至40%以下,并力争在2—3年内将非税收入占比降至25%以下。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2014年将继续压缩机关单位行政经费5%,集中用于我市“9+3”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薄弱环节建设。
(二)着力打造发展财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把稳定经济增长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立足提质增效,采取有效措施,围绕“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目标,推动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一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3155工程”。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实施。坚持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产业规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充分发挥支农资金的最大效益。二是支持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就地转化率。坚定不移的支持产业园区建设,摒弃结构单一、发展粗放、利用率低的发展模式,大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支持加大产业研发力度,推动高端人才集聚,促进人才和产业良性互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招商引资、企业“走出去”战略。三是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三产优化。重点支持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发展,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依存互动,促进第二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抢抓“营改增”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引导服务业加快成长。
(三)着力打造绩效财政,提升财政运行效益。逐步建立科学的预算项目库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加快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跟踪、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推动财政资金统筹整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集中财力办大事。
(四)着力打造民生财政,支持公共事业发展。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健全学前教育经费报账机制,支持优质幼儿园建设,稳步提高学前教育办学质量;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标准化建设,切实解决中小学大班额的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推进教育“9+3”计划实施。二是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平台;积极落实、完善小微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安置公益性岗位6,5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000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以上。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基本养老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均月增4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均年增177.5元。四是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统筹推进医疗卫生综合改革,加快形成以公立医院为主导,以社会办医为支撑的多元办医格局;支持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促进更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支持卫生重点项目建设。五是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统筹推进城镇保障房、扶贫生态移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促进“三房”融合,改造农村危房1.2万户,建成廉租住房1324套,开工建设公租房5,00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1,180户。六是支持发展科技文化体育事业。继续实施国家“863”计划和“686”科技创新工程,提高科技贡献率和转化率;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支持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和提升重大赛事组织举办能力。
(五)着力深化财政改革,创新财政体制机制。一是以《中共六盘水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加强预算刚性约束。逐步完善部门预算公开工作。二是在2013年省推行的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范市以下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结合市情,积极研究制定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各县(特区、区)、钟山经济开发区的支持力度,调动其加快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在规范市、县财政收入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划清市、县两级支出责任,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三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的各项税制改革方向,积极做好做足调研分析和评估准备工作。我市是国务院确定的资源成长型城市,煤炭产量居全省之首,2014年煤炭行业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对我市的影响尤为突出,在做好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将积极向省反映我们的利益诉求,力争改革对我市煤炭行业发展形成更有效的推动,并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六)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增强财政抗风险能力。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财力可能、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之间的关系,既要创新融资方式,充分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银行资金,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要建立完善“借、管、用、还”的良性机制,进一步推进政府性债务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努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将债务规模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
(七)着力强化财政监管,坚决守住财经纪律底线。加强财经纪律监督检查,对财政性资金运行实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各项财政政策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多层次合作监督模式,合力推进“大监督机制”,提高各方面执行财经纪律的自觉性。
各位代表,2014年财政收支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的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着力打造发展财政、民生财政、绩效财政,不断开创财政事业新局面,为促进六盘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