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础信息公开 » 工作报告 » 财政报告
六盘水市2012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及2013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报告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0-2045964 信息分类: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13-02-21 09:44:34
文  号: 是否有效:
名  称: 六盘水市2012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及2013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报告

(2013年2月19日在六盘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六盘水市财政局局长 刘 睿  

 
各位代表 :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报告2012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13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2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同心协力,逆势而上,顽强拼搏,努力克服我市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跌、市场疲软、需求减少的影响,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各级财税部门推改革、促发展、稳大局,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坚持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合理有序安排支出,深化财税各项改革,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圆满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预算任务。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563,498万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1.7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34,949万元,为年初任务的121.76%,增长46.1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80,698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8.18%,增长28.19%。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16,328万元,增长18.27%,较上年增加33,418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7,283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9.74%,增长11.55%。
  收支平衡情况: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6,328万元,加上级补助122,965万元,上年结余1,723万元,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200万元,收入总计343,216万元;减公共财政支出337,283万元,上解上级支出5,052万元;年终结余881万元(结转下年支出412万元,净结余469万元)。
  (三)2012年财政主要工作
  1.强化财政职能作用,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导向功能,支持“三化”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结构性调整。市本级安排工业强市发展资金13,300万元,用于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加大先进装备投入和技术研发,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安排2,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开发区及产业园区发展;安排城镇化发展资金17,000万元,用于加强城镇规划,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安排农业现代化发展资金11,700万元,用于调整农业结构,支持农业适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安排科技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科技创新、技术研究与引进应用、“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二是引导、扶持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推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发挥财政政策作用,推动重点行业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施节能降耗改造和清洁生产。市级安排企业技术改造和安全生产技改资金3,200万元。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发展,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4,506万元,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切实落实增收节支措施
  2012年,受市场疲软、需求减少等经济环境制约,我市煤炭、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跌,减收因素明显。面对多年不遇的严峻形势,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治税,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主体税种,严格税收征管,强化税收稽查,规范税收征管秩序。强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挖掘增收潜力,做到应收尽收。一是抓好税源监控。结合宏观经济走势和重点税源及企业运行情况,做好税源调查和分析预测。二是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加强和改进纳税服务工作,强化税务稽查,维护良好的税收征管环境。三是健全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机制。进一步强化对市级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管。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政策规定,进一步强化实施各项节支措施,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3.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民生支出
  一是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2012年全市教育支出349,655万元,增长21.71%。投入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专项补助资金26,150万元;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资金2,332万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6,516万元;解决高等院校、中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生活问题、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资金2,434万元;资助14,185名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1,961万元;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投入资金11,169万元;投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项目资金8,392万元等政策支出。市级安排教育费附加专项资金6,000万元,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教学仪器设备购置、校舍维修建设、职业教育经费补助、义务教育教研培训等支出。二是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2012年,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218,862万元,增长40.52%,支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落实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投入财政资金3,353万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投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1,773万元。三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医疗卫生支出123,052万元,增长16.11%。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制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管理办法。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持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的医保问题。投入资金16,433万元,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基本药物制度。四是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管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成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纳入工伤保险工作。全市投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资金58,697万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17,468万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受灾困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等民政救助资金83,406万元。投入资金7,840万元,大力扶持小微型企业,拉动社会就业。五是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市住房保障性支出139,481万元,完成10,062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和33,09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启动实施150万平方米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通过积极争取,被国家列为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城市。六是积极落实计划生育工作专项资金。全市共投入计划生育经费15,100万元,重点推进建立以人口为基数和事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计划生育投入保障机制。七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安排第九届凉都消夏文化节资金1,000万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广播电视联网覆盖项目资金1,000万元。
  4.深化财税改革,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一是做好资源税改革各项准备工作。财税部门积极开展大量调研分析和评估工作,为资源税改革顺利平稳推开作好准备。二是推进“金财工程”大平台建设工作,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实施市直单位预算资金网上支付工作,加快公务卡“扩面”改革,完善公务卡结算方式。三是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管理体系。推进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探索资产管理、绩效管理与部门预算编制的有机结合。四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做好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土地和车辆产权变动登记,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实现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五是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工作,着力推进政府采购规范化、精细化、电子化、标准化、科学化、专业化。将政府采购纳入公共资源交易范畴,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采购工作。六是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整合各类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规范完善专项资金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七是启动实施乡镇财政标准化建设。2012年启动26个乡镇财政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八是继续强化财政投资项目评审。2012年共审核市级财政投资项目60个,评审金额11.17亿元,审定金额9.84亿元,审减金额1.33亿元,审减率11.9%。
  5.强化财政监督,规范财经秩序
  紧紧围绕财政管理和改革,认真履行财政监督职能,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提升财政监督工作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12年,着重加强对中央保增长、扩内需项目资金进行跟踪检查,加大对救灾救济、农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项目等方面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会计监督检查、企业财务检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和集团帮扶民生资金检查,进一步规范会计秩序,切实履行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督职责。
  2012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总体良好,各项财税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财政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收入来源过度依赖资源的格局仍未有效改善,财政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弱;财政在建设与发展方面的保障能力仍然较弱;非税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过高,收入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各项财政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财政职能作用仍需进一步增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任务仍十分艰巨。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3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四化”同步建设。坚持科学聚财思想,促进收入结构优化。坚持依法理财、民主理财,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厉行节约方针,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坚持积极稳妥、统筹兼顾原则,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上述工作要求,结合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划:201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安排1,905,080万元,比上年增长21.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1,241,97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全市公共预算支出1,430,200万元(不含中央、省专款),较2012年预算增长28.04%;考虑中央、省专款维持2012年500,000万元规模,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930,200万元。
  2013年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安排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8,780万元,较上年完成数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77,043万元,较上年预算增长7.03%。
  2013年市本级预算平衡预计: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8,780万元,加税收返还等上级补助收入57,922万元、下级上解收 3,000万元、上年结余881万元,市本级收入总计为310,583万元。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合计277,043万元,补助下级财政支出12,735万元,上解省财政支出20,445万元,市本级总支出310,223万元。收支相抵,预计结余360万元。
  三、2013年财政工作措施
  按照2013年财政工作指导思想及各项预算任务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增收与节支并重,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制度,创新税收征管手段,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坚持把组织收入作为各项财税工作重点抓好抓实,通过促进财政增收,切实增强政府保障能力。采取措施,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有效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强化预算约束,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把握经济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增长与财政增收良性循环。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禁超标准购置公务用车,严禁豪华装修办公室,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会议费、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行政性开支。2013年起,市级机关单位行政经费压缩5%,集中用于我市“9+3”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薄弱环节建设。
  (二)优化支出结构,全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效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对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充分用好用足国家金融政策,做大做强地方投融资平台,支持和鼓励国有及民营企业多渠道融资。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及民间资金,投入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落实促进工业强市的各项财政政策措施,重点支持10个产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改革改制,促进全市工业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园区经济;继续支持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10个城市综合体和10个特色小城镇等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按照做特做优农业、发展特色山地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重点支持打造10个现代化高效示范园,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综合农业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财政职能作用,积极筹融资加快推进杭瑞高速境内段、机场高速、六六高速等交通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和加快市中心城区集中供暖工程、内环快线、有轨交通、城市立交、水城河综合治理、给排水、城市景观等市政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中小型水库等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 三 ) 保障民生投入 ,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围绕2013年“十大工程”和“二十件民生实事”,强化财政公共服务职能,稳步提高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支出从管理为主向管理和服务并重转变,逐步形成分配公平、保障有力、职能健全、运行高效的公共财政体系。一是进一步支持三农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力保障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强化农村非农技术培训,逐步提高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大力推进农村产权改革、土地流转改革、金融改革,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统筹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确保全面完成12万户“四在农家”建设任务。继续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资金发放工作。二是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着力优化教育投入布局,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五项突破工程“,巩固免费义务教育成果,启动实施“9+3”义务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三是进一步增加对就业再就业投入。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有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继续落实“3个15万元”政策,完成扶持微型企业3,000户,全面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四是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继续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足额安排财政配套资金,确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0%以上的政策需要。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试点工作。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管,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进一步支持医疗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六是进一步增加科技、文化建设投入。大力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建立规范、稳定、长效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运用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推动行业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动市级“七馆四中心”、县区“四馆两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七是加大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我市旅游事业的支持,围绕承办第八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打造10个重点旅游景区。八是着力推进生态建设。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恢复治理机制,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作,大力实施17.6平方公里以上石漠化综合治理。九是加大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投入,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加快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问题,深入推进“五城联创”和“平安六盘水”创建。支持技侦重点项目、政法基层基础建设,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完善,创造更加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十是做好小康社会建设财政保障工作。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度工作目标,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及时足额落实各项民生配套资金,全力争取中央和省加大对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扶持力度。
  (四)推进国库收付制度改革,完善国库运行机制
  一是着力完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体系。加大市级国库集中支付力度,重点推进县乡两级改革,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及有条件的乡级预算单位,提高科学理财水平。二是加大公务卡制度改革力度。在全市各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结算目录制度,加强对公务卡的财政监控,进一步改善公务卡受理环境。三是严格控制专户设置,强化专户资金管理。推进专户清理整顿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进一步精简压缩专户数量,专项支出切实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四是稳步实施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积极探索国库现金管理模式,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相结合的原则,稳步有序推进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建立。五是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建设。为切实解决资金监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构筑制度上的监管“防火墙”,进一步加快动态监控体系建设,做到资金到哪个环节,监控就到哪个环节,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及时排查、及时解决。
  (五)继续加强财政监督,逐步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升预算管理绩效。着力推动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切实解决项目过多、保障不均的问题,有效提高预算管理公开、公平和公正。逐步建立项目库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树立“分配与管理并重、投入与绩效并重”理念,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取得新进展。二是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继续加大对非税收入的清理力度,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严格执行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控制非税收入规模,坚决防止“以费代税”违规现象,加强非税收入执行分析,建立非税收入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切实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三是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继续完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管理。四是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加强财政业务、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更好地发挥财政信息化在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中的支撑作用。五是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严格刚性预算。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杜绝预算管理随意性,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大力推动预算执行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六是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财力可能、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借、用、还”的良性机制,进一步推进政府性债务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努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七是强化财政监督。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建立健全覆盖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各位代表,2013年财政收支各项工作任务艰巨,保民生、促发展责任重大,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关心和支持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将财政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