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础信息公开 » 工作报告 » 财政报告
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0-2045962 信息分类: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11-03-11 07:45:21
文  号: 是否有效:
名  称: 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2011年2月23日在六盘水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六盘水市财政局局长 罗资湘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报告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1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和各项财税改革措施,按照“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的总体要求,积极组织收入,有序安排支出,圆满完成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般预算收支情况: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93,083万元,为预算的114.32%,较上年增加(以下简称增加)121,845万元,较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32.82%。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54,079万元,增加80,969万元,增长29.65%;非税收入139,004万元,增加40,876万元,增长41.66%。一般预算支出1,111,159万元,增加289,659万元,增长35.26%。
  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一般预算收入493,083万元,加上级财政追加专款及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补助605,518万元,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收入13,639万元,上年结余23,627万元,收入合计1,135,867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111,159万元,上解支出13,485万元,支出总计1,124,806万元。收支相抵,结余11,061万元。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市本级预算:一般预算收入94,00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51,754万元;基金收入12,604万元,基金支出13,717万元。
  一般预算收支情况:一般预算收入118,772万元,为预算的126.35%,较上年增加33,366万元,增长39.07%。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86,845万元,增加30,758万元,增长54.84%;非税收入31,927万元,增加2,608万元,增长8.90%。一般预算支出197,485万元,较上年增加17,539万元,增长9.75%。
  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一般预算收入118,77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87,700万元,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收入13,639万元,下级上解收入2,534万元,上年结余4,662万元,收入总计227,307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97,485万元,上解支出2,903万元,补助下级支出26,357万元,支出总计226,745万元。收支相抵,结余562万元。
  基金预算收支情况:基金收入25,515万元,为预算的202.44%,较上年增加23,366万元,增长394.97%,主要是清缴以往年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15,647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2,765万元,上年结余1,976万元,收入总计30,256万元;基金支出24,362万元,为预算的177.6%,较上年增加13,790万元,增长230.44%,主要是按照“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的原则,增加征地和拆迁补偿相应支出等10,878万元,加补助下级支出180万元,支出总计24,542万元。收支相抵,结余5,714万元。
  (三)2010年主要工作措施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战略决策和部署,围绕全年目标任务,积极把握有利因素、挖掘增收潜力、强化税收征管,保持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统筹兼顾、压缩一般,集中财力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稳运行。
  第一、加大组织收入力度,确保收入稳定增长
  强化税源调研、分析和测算,及早制定财政收入任务目标,及时下达市人大批准的收入预算,逐月细化、分解落实到项目及征收单位;做好财、税、库衔接配合,建立预算执行分析联席调度制度,强化预算执行调度,促进财税收入均衡入库;强化部门协作配合,落实协税护税措施;认真开展税法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纳税人纳税意识;强化煤焦源头及运输环节税费征管,全市煤炭产品增值税实现306,556万元,增长44.66%;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强化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及其它收入收缴工作。在经济恢复性较快增长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税收征管措施、强化薄弱环节工作,保持了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第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要
  按照有序支出的原则,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前提下,着力整合资源、优化结构,保障 “三农”、教育、社会保障、救灾救济、医疗卫生等重点项目需要。一是加大“三农”投入力度。2010年,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160,602万元,增长1.16倍。其中:兑现退耕还林补助、农资综合直补、良种和种粮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25,713万元,补助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4,950万元,村级一事一议补助9,635万元。市本级安排农业专项资金6,230万元,主要用于商品蔬菜基地建设、马铃薯产业发展、畜牧产业扶持及农村饮水安全等。二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全市教育支出233,305万元,增长34.14%。重点用于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标准。投入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资金22,124万元;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资金1,615万元;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及技工学校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3,369万元;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资金1,527万元; 学校稳定物价临时生活补贴资金100万元。市本级安排教育专项资金5,000万元,主要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国家助学金及困难补助配套等;投入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市本级配套资金1,885万元。三是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市廉租住房支出31,913万元,沉陷区治理及棚户区改造3,858万元;投入资金30,039万元,实施20,028户农村危房改造、5,200户“美好家园”建设工程。市本级投入廉租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美好家园”建设资金共计11,592万元。四是加大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5,400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30,200万元。自然灾害生活救助5,310万元、就业补助6,298万元。安排10,966万元专项用于解决贫困农户和城市低保户民用煤补助。市本级安排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配套资金1,647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配套资金2,295万元,创业基金1,000万元。五是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全市医疗卫生支出84,910万元,增长19.32%。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26,563万元,农村医疗救助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146万元。市本级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配套资金1,647万元,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药物制度配套资金727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993万元。六是做好融资及债务管理。市本级组织融资贷款资金121,389万元,主要用于交通、教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支出;筹措资金60,228万元偿还政府性债务,维护政府信誉。
  第三、强化财政监管,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财政监督管理机制,逐步推行财政监督管理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一是认真组织开展涉农、抗旱救灾等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检查涉农资金达103,136万元;二是拟定《关于加强市管干部因公出国(境)出访报告管理的通知》,从严安排出国(境)专项资金,严格出国(境)经费管理;三是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小金库”治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开展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全市查出有21家行政事业单位私设“小金库”36个,涉及金额1,240万元,已整改落实1,236万元;四是组织开展市本级单位非税收入征缴、专项资金管理、单位财务管理、津补贴规范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五是严格政府性投资项目评审工作。2010年共审核项目133个,评审金额105,885万元,审定金额93,313万元,核减12,571万元。
  第四、推进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农村综合等改革,努力提升管理水平。认真做好省直管县改革。2010年是我省实施财政体制“省直管县”改革的第一年。按照“三不变五到县”的总体要求,在《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建扩建项目税收实行分级管理意见》(市府发[2002]23号)的总体框架内,按照透明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思路,基本规范了市与县(区)财政收入共享机制,在改革进程中切实做到市对县的支持不变,2010年对县支持资金达63,328万元。深化非税收入改革。按照非税收入改革的有关要求,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成立专门的征收管理机构,研究制定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及征收激励机制,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信息化征收管理。全市一般预算内非税收入完成139,004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31.66%,增长41.66%。
  第五、科学编制“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
  根据市委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相关精神,按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要求,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发挥财政职能,深化财政改革、提升财政绩效,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强化财政调控能力。确保到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7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0亿元,实现“十二五”年均增长20%以上。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经受了雨雪凝冻、特大旱灾等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财政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78,917万元,是“十五”末的3.6倍,年均增长29.14%。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93,083万元,是“十五”末的3.7倍,年均增长30.09%。一般预算支出1,111,159万元,是“十五”末的4.03倍,年均增长32.12%。
  过去的五年,公共财政服务均等化取得较大进展,财政实力不断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财政改革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财政收入规模较小,人均收支水平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源结构单一,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财政支持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较弱;市本级财政统筹平衡能力弱,收支平衡难度大,市县财政体制改革有待深化;财政管理基础仍较薄弱、支出绩效和理财水平尚需提高。面对以上困难和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一)2011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编制好今年预算,做好各项财政工作,对推动全市经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编制2011年预算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切实履行财政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和保稳定的职能作用;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合理安排预算收支规模;坚持依法理财、制度管财、绩效用财,着力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严格控制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加大民生及薄弱环节投入;坚持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财政管理思路,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2011年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
  1、综合考虑2011年财政经济发展形势,安排财政总收入增长22.07%,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44%。
  2、坚持“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促发展”的支出原则,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行政成本性支出,全力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支出,集中财力支持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3、实行部门综合预算,将能够测算估计的上级转移支付纳入年初预算,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安排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综合分析财政经济发展形势,遵循积极稳妥的原则,安排2011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规模。
  全市一般预算收支安排: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98,800万元,较上年实际(下同)增长21.43%。一般预算支出安排866,714万元,较上年预算(下同)增长40.78%。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支安排: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47,450万元,增长24.15%。其中:税收收入安排 107,950,增长24.3%,非税收入安排39,500万元,增长23.72%。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95,354万元,较2010年预算增长28.73%。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支平衡预计: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47,450万元,税收返还收入45,941万元,转移支付补助11,104万元、下级上解收入2,000万元;对各县、特区、区定额补助、“以奖代补”补助等7,566万元、专项上解4,000万元,财政当年可供安排财力为194,929万元,加上年结余562万元,总财力为195,491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95,354万元,收支相抵,预算结余137万元。
  市本级基金收支安排: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5,695万元,上年结余5,714万元,基金收入总计21,409万元;遵循“以收定支、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结余结转”的原则,基金支出安排21,208万元,收支相抵,结余201万元。
  (四)完成2011年财政预算的工作措施
  2011年,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发展信心,把握各种有利因素,认真制定和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强化征收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努力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支预算。
  第一、继续做好组织收入、优化支出结构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建扩建项目税收实行分级管理意见》(市府发[2002]23号)要求,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市与县(区)财政收入共享机制,促进各级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继续深化非税收入改革,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加大国家财税政策研究学习力度,努力把握国家财税政策变化动向;坚持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各项财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适时掌握经济社会和财政改革发展情况,切实做好预算执行分析评价工作,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有效性。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努力弥补财政预算缺口,实现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第二、积极发挥财政服务经济发展职能
  认真履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市委的战略决策。一是贯彻落实工业强市战略,安排工业发展资金6,100万元。以我市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区试点为契机,研究制定促进工业加速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做大做强煤钢电等支柱产业;支持企业技改扩能、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二是贯彻落实城镇化带动战略,安排城镇建设资金7,000万元。发挥“凉都”城市品牌效应,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支持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发展;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城镇化建设。三是贯彻落实农业产业化提升战略,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和优势特色畜牧业发展、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利用财政政策及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及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和农村转移,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四是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安排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资金600万元。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支持旅游、物流等产业发展。
  第三、加大民生及薄弱环节投入
  坚持“服务发展、确保重点、规范管理、精简务实”的工作理念,统筹财政资金,大力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就业和创业等工程。一是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市本级安排农业专项资金7,000万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实用技术培训和实施整村推进的支持力度。二是保障重点项目及社会薄弱环节、弱势群体支出需要。安排教育专项资金5,000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827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配套资金1,808万元,农村危房改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建设资金10,500万元;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体系、抗灾救灾体系、特困群众救助体系及财政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三是支持生态环境建设。落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经费2,460万元。四是全力保障抗击低温凝冻自然灾害。预拨资金1,724万元,发放城乡困难群众生活补贴,保障城乡低保户、农村困难户春节期间基本生活和安全取暖需要。五是抢抓国家、省大力改善农田水利、生态水利环境的政策机遇,加大对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服务力度。
  第四、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支持
  安排项目前期工作经费2,000万元,努力用好用足各级各部门的各项积极因素,抢抓新一轮国家西部大开发、省工业强省和我市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区试点的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项目及资金支持;继续争取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资金,加大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认真做好金融协调服务工作,努力挖掘融资潜力,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第五、继续做好财政管理改革工作
  按照信息化促进科学化精细化的财政管理思路,建立市县(区)信息交流和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预算指标管理等信息系统融为一体的财政信息化管理大平台,逐渐建立财税库信息共享平台;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绩效评价有机结合的财政资金管理体系;逐步扩大政府预算范围,推进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继续做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改革。严格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范财务会计行为,夯实会计工作基础。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基本建设程序,严格工程预决算审核审批,加强项目监管,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程序,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第六、抓好“三个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2011年,以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为主题,加强税法宣传、公平税负,认真清理整顿税收征管秩序,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抗税行为,努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强化财政监督管理职能,加大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力提高财税干部基本工作技能、政策执行能力和财税管理水平,强化制度建设,努力做到依法办事,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推进财政管理工作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
  各位代表:2011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财税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支预算任务,迎接建党90周年,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