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础信息公开 » 工作报告 » 财政报告
六盘水市2008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09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0-2045960 信息分类: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09-03-23 15:45:00
文  号: 是否有效:
名  称: 六盘水市2008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09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2009年2月17日在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报告2008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09 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2008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努力克服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不利影响,抢抓能源原材料市场需求增长的阶段性机遇,加快结构调整,促进效益提升,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各级财税部门贯彻落实增收节支措施,加强税源监管,强化纳税评估,有力促进了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圆满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财政收支预算任务。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经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255,39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385,998万元。预算执行中,省财政追加我市专款及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等增加215,906万元(专款153,633万元),当年财政超收安排41,743万元,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变更为643,647万元。执行结果为,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7,133万元,为预算的116.34%,比上年实际(下同)增长37.52%,增收81,069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31,100万元,为变更预算(下同)的98.05%,增长45.29%,增支196,715万元 。
  全市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一般预算收入297,13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46,596万元(“增消”两税税收返还收入54,268万元,所得税返还收入6,016万元,专项补助153,633万元,转移支付等补助132,679万元),上年结余7,444万元,收入总计为651,173万元;一般预算支出631,100万元,上解支出7,526万元,年终滚存结余12,547万元(排污费、水资源费、上级专项资金等结转8,466万元),净结余4,081万元。
  全市基金收入预算7,840万元,完成12,14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等5,056万元,上年结余4,320万元,收入总计21,517万元;基金支出预算8,761万元(动用上年结余921万元),完成17,486万元。收支相抵,结余4,031万元。
  (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经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2008年市级一般预算收入68,038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11,454万元。预算执行中,省财政追加税收返还及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等增加19,041万元,一般预算收入超收7,497万元,省财政决算批复增加结余收入1,607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变更为139,599万元。执行结果,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5,535万元,为预算的111.02%,增长28.37%。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38,285万元,为变更预算的99.06%,增长27.45%。
  市级财政收支平衡情况。一般预算收入75,53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57,368万元(“增消”两税税收返还收入38,654万元,所得税返还收入1,583万元,专项转移支付等补助17,131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1,462万元,上年结余2,314万元,收入总计为146,679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38,285万元,上解支出1,465万元,补助下级支出5,615万元,年终滚存结余1,314万元(排污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等结转781万元,上级专款结转301万元),净结余232万元。
  市级基金收入预算3,400万元,完成3,75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221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476万元,上年结余914万元,收入总计9,362万元;基金支出预算3,644万元(动用上年结余244万元),完成8,432万元,年终滚存结余930万元。
  (三)2008年主要财政工作
  200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各级财税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各项战略决策和部署,抢抓发展机遇,挖掘增收潜力,强化税收征管,较好保持了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集中财力、统筹兼顾、压缩一般,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社保、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需要,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保障基础。
  1、强化税收征管,着力保持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特大雪凝灾害一度使我市电力行业、工业企业、运输行业生产经营陷入困难,财政增收基础受到巨大冲击。市委、市政府及时、果断采取强有力措施,保障电煤生产供应,维护必要的交通运输秩序,帮助企业缓解困难、组织生产、恢复经营。各级财税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支持,全力投入抗灾救灾,尽力减少灾害损失。同时,加大税源调研调度力度,认真分析灾害对企业生产经营及税收征收基础的客观影响,加强重点税源纳税评估,建立煤焦产品价格预警机制,公平企业税负,强化税收动态监管。经过努力,前三季度全市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为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赢得主动,奠定了基础。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分别增长25.91%、40.75%和49.02%,1-9月累计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25.07个百分点。三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蔓延,实体经济遭受巨大冲击,钢材、煤炭等工业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仅钢材产品增值税就减收1亿元以上。由于前三季度税收增长强劲,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保增长、促内需各项政策措施,及时足额配套各类项目资金并认真组织实施,有力促进全市经济及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确保了全年财政收入任务目标顺利实现。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614,125万元,较上年实际增长33.28%,较上年增加收入153,333万元。
  2、集中财力,保障民生及重点项目支出需要。2008年,中央加大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快项目建设,全市财政支出增长45.29%,增量达19.7亿元。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重点,着力解决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农”、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与治理、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一是确保工资性支出需要。按照国家及省相关政策规定,市财政足额安排并拨付资金1.28亿元,确保市直单位规范津补贴改革支出需要。二是加大投入力度,落实“三农”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兑现及配套安排退耕还林、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能繁母猪补贴等涉农补助26,200万元。投入5,420万元资金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筹集资金2,100余万元,大力发展蔬菜、马铃薯产业,稳定市场肉食供应。积极筹措并及时拨付救灾救济资金6,477万元,帮助灾区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恢复生产。三是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加就业再就业投入。市财政配套支出2,664万元,专项用于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城市低保补助水平。投入资金2,000万元解决农村贫困农户和城市低保户生活用煤问题。落实资金4,000万元,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绿色证书”技术培训,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及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四是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2008年,全市教育支出达13.89亿元,增长43.71%。教育支出增量主要用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学校危房改造、贫困生资助、教育贷款贴息等方面。五是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争取国债项目、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及市级配套资金2,340万元,专项投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备更新及维修维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配套投入1,274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配套投入189万元。六是稳步提高基层政权保障能力。全市投入786万元资金保障基层政权运行,足额发放村干部补助。七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年安排还本付息资金3.77亿元。争取中央扩内需项目投资2.78亿元,市级财政安排基本建设投资1.61亿元,融资贷款0.97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3、强化财政监管,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强化专项资金管理,组织开展对市直部门及县、特区、区2006年、2007年度马铃薯产业化建设、“阳光工程”技术培训、计划生育、煤炭价格调节基金、排污费、民族经费、中央政法专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低保、技改、抗灾救灾等资金的专项检查,涉及专项资金10亿元,共查出沉淀未使用的专项资金近2亿元,违规违纪资金286万元,按有关政策规定收缴财政66万元。对钟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就其基础工作薄弱、实际参合率低、账务不健全、核算不规范等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规范管理。对2006、2007年市直离休干部在私立医院就医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医疗服务不规范、超标准收费、监管不力等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开展土地收支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精神,对土地收支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清缴土地招、拍、挂价款收入14,045万元。严格政府性投资项目评审,共评审政府性投资项目54个,评审金额36,007万元,审减金额4,973万元,审减率13.81%。拟定《六盘水市市级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六盘水市市属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强化非税收入及国有资产收益监管。为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夯实会计管理基础,组织培训会计人员2,000余人次。同时按照《六盘水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试点方案》,对10个行政事业单位2007年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试点情况进行考核检查。
  4、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推进预算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深入推进各项基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按照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要求,规范预算编制,严格“两上两下”编制程序,推进预算编制公开、透明。结合发展要求,修订和完善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定额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定额标准,提高保障能力。依托信息网络平台,完善并简化财政资金直接支付方式,扩大市级网上国库集中支付试点。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拟定《六盘水市节能产品采购暂行办法》、《六盘水市市级政府采购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办法》、《六盘水市政府采购招标代理机构操作规定》等制度或措施,将采购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畴,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并强化监督管理。全市共组织政府采购23,063万元,较采购预算减少2,189万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开展“普九”债务清理化解,核实锁定债务余额,全年“普九”化债9,020万元。规范和完善“乡财县管乡用”、“村账乡代管村用”改革,依托乡镇财务“零户统管”,实现预算共编、账户统设、收支统管、采购统办、票据统管,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加快“金财工程”建设,启动“乡财县管乡用”信息化建设,为全面、及时、准确、完整反映乡镇财政收支运行情况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努力夯实基层财政财务信息化管理基础。
  2008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任务圆满完成,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反映。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蔓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加大;随着改革的深入,“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配套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增大了各级政府和财政压力;财力增长滞后。增值税、所得税两大共享税种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高达67.52%,财力增长明显滞后财政收入增长;我市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度较高,一段时期内仍需保持较高的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投入水平。对此,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性调整,着力培植新兴财源,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9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推进财政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依法理财、制度管财、绩效用财,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要求,强化预算管理,严格预算约束。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需要,做到收支平衡。继续深化和完善财政改革,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
  按照上述工作要求,结合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安排350,688万元,较上年实际(下同)增长18.02%;支出预算安排500,973万元(不含中央、省专款),较上年预算(下同)增长29.74%。
  2009年市级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安排86,382万元,增长14.36%。支出预算安排136,743万元(不含中央、省专款),增长22.69%。
  2009年市级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安排86,382万元,预计税收返还收入40,283万元(“增消”两税税收返还收入38,700万元,所得税返还收入1,583万元),转移支付补助10,506万元,下级上解收入9,000万元;对各县、特区、区定额补助、“以奖代补”补助等5,477万元、专项上解5,000万元(增加定额决算、地税征收经费等上解支出3,000万元),财政当年可供安排财力为135,694万元,上年结余1,314万元,总财力为137,008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36,743万元,收支相抵,预算结余265万元。
  2009年市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3,185万元,上年结余930万元,基金收入总计4,115万元;基金支出预算安排4,115万元,收支相抵,持平安排。
  2009年财政收入预算安排,综合考虑了近几年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及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世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等因素,力求积极稳妥。在财政支出预算安排中,以推进公共财政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坚持统筹兼顾,强化预算约束,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领域及民生方面投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2009年,全市经济及财政工作将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但希望多于困难、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增加项目投资、扩大内需等刺激经济增长措施,宏观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深刻分析现阶段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后,对促进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进行了战略决策和部署,制定了促内需、保增长的各项具体措施,确保200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的预期目标,对我市资源型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二是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将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提高对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促进公共服务领域建设。三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将进一步加快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农村居民的补助性收入,有利于缓解我市较为突出的二元结构矛盾。四是经过多年的较快发展,我市结构调整逐步深入,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和财政持续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五是六盘水月照机场、水盘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将对经济和财政发展提供必要保障。六是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逐步形成和发展,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财政增收的后续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未见底,未来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减税让利、增值税转型等改革措施,将给全市财政带来较大的减收影响;刺激内需、增加补助、提高保障标准等多项政策措施,将带来一定的财政支出压力。我们将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抢抓机遇,努力克服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进一步强化增收节支各项措施,努力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支预算任务。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财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财政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推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抢抓国家保增长、促内需政策措施机遇,筹集项目前期工作经费3,000万元,积极争取中央扩内需项目投资支持,推进以交通、水利、电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支持企业技改扩能及改革、改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发挥财政政策及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及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争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充实税源基础。利用财政政策效应,支持和服务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优势产业扩能改造,发挥传统产业支撑作用。安排还本付息资金3.25亿元,积极筹融资,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通讯、金融、餐饮娱乐、旅游及其他消费性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逐步提高三产贡献率,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二)强化税收征管,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2009年是国家税制改革力度较大的一年,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等改革措施将陆续出台实施。各级财税部门将加大学习贯彻力度,切实做好改革实施准备工作,增强对收入形势的预判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正确处理组织收入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基础工作,及时、客观反映经济及财税运行情况,查找问题、分析症结、提出建议,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密切部门间协作配合,完善协税护税措施,营造良好的税收征管环境。认真做好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职能移交工作,确保契税、耕地占用税及时足额征收。坚持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强化税源监管及纳税评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煤炭价格预警机制。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强化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税收征管,努力提高税收收入质量。加强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推进政府部门规范执法。坚持加强税收征管与依法落实优惠政策并举,优化企业发展软环境。
  (三)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项目支出需要
  进一步加强刚性预算管理,统筹资金、优化结构,着力保障“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及其他重点项目支出需要。一是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及时兑现各项涉农补贴或补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今年市级增加安排1,1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安排5,000万元交通建设资本金,融资投入重载运煤公路建设,安排2,000万元配套资金用于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重点支持解决“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和困难家庭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以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着力缓解外出返乡务工人员的就业压力。严格社保基金专款专用,切实做好征缴管理工作,确保资金按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配套资金1,326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配套724万元。配套投入2,915万元,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安排廉租住房保障资金1,000万元,推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三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安排教育专项资金14,821万元,重点是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及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资助和特殊教育补助,落实普通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励志奖学金。积极筹融资,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支持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工作及建设。四是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安排资金5,452万元,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培训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条件。五是大力支持文体计生事业发展。积极争取并筹集资金,推进凉都体育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六是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投入力度。安排环境保护、地质灾害治理资金4,200万元。
  (四)严肃财经纪律,促进依法理财
  按照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建设,强化财政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贵州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条例》,进一步强化预算刚性,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基础信息和基本数据系统,夯实各项基础管理,强化财政资金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管理,努力促进财政资源配置合理、有效。贯彻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加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逐步开展项目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重点放在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农”、科技、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领域,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开展对中央预算安排扩大内需的项目投资资金检查。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并严格工程项目预算制度,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监管。加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和继续教育,引导企业强化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会工作水平。认真执行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强化非税收入管理。
  (五)狠抓增收节支,强化预算约束
  强化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管理,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牢记“两个务必”,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事、厉行节约,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增强预算刚性,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禁高标准配置公务用车,从严控制公务车维修维护、会议、公务接待、出国(境)考察、无实质内容的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等一般性支出。严肃财经纪律,严禁各种形式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其它铺张浪费行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面积、超标准建设和装修。积极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机关。认真执行人大批准的财政收支预算,预算执行中,无重大特殊事项,一律不予追加经费支出。
  (六)深入推进财政改革,促进财政科学发展
  逐步推进和完善市以下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稳步提高市县乡村各级政权机构行政经费保障水平,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促进辖区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民减负增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预算管理机制,严格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约束。全面推行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编制科学、执行严格、监督有力、绩效考评各环节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机制。逐步扩大政府预算范围,推进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财政预算体系。继续扩大市级网上国库集中支付试点,逐步提高财政管理工作效率。逐步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试点改革,将公务支出纳入财政动态监控,切实加强单位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六盘水市节能产品采购暂行办法》,鼓励并支持节能产品推广使用。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编制、“乡财县管乡用”等管理系统,搭建市县乡财政内部信息网络交流平台,全面推行预算执行信息系统和专项指标管理系统,逐步实现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管等信息化管理。督促指导县、特区、区制定和完善乡镇分类定额管理办法,激励乡镇理财积极性,夯实基层财政财务管理基础。继续做好“普九”债务化解工作,确保全面完成2009年“普九”化债任务。
  各位代表!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及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各项决议,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正确处理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锐意创新、扎实工作,努力保持财政收支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圆满完成全年财政收支预算任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