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0-2045947 | 信息分类: |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08-09-06 15:07:57 | |
文 号: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六盘水市2003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04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报告(节选) |
(2004年2月12日在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六盘水市财政局局长 谢朝碧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六盘水市2003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04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3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3年,在中共六盘水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各级财税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四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培植财源,大力增收节支,圆满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财政收支预算。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经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64,634万元,财政支出预算128,205万元。预算执行中,省财政追加我市专款及转移支付补助29,846万元(其中专款25,864万元),当 年 财 政超收安排 16,593 万元,支 出 预 算相应变更为 174,644万元。
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3,144万元,为 年 度 预 算 的113.17%,比上年增长26.03%,增收15,105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175,291万元, 为预算的100.37%,增长20.7%,增支30,065万元。
2003年全市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收入73,144万元,上级各项补助收入 100,762万元,上年结余7,491万元(含省批复决算增加补助 5,489 万元 ), 调入资金收入 24 万元,收 入 总计为181,421万元。地方财政支出 175,291万元,上解支出3,804万元,年终滚存结余2,323万元,净结余 1,728万元。由于省年终下达转移补助等因素,县区节余较大。
(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3年市级(含钟山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5,344万元,为预算的113.14 %,增长26.87%,增收5,367万元。市级财政支出完成56,921万元 ,为预算的100.21%,增长24.42 %,增支11,172 万元。
2003年市级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收入 25,344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4,514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356万元,上年结余1,217万元(含省批复决算增加补助 218 万元 ),收 入 总 计 为62,431万元。地方财政支出56,921万元,上解支出1,654万元,补助下级支出3,462万元,年终滚存结余394万元,净结余294万元。
从以上收支执行情况看,2003年全市财政收支运行总体良好。各级财税部门努力克服非典疫情、电力供应紧张、地方煤矿停产整顿以及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税率下调、下岗职工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和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政策性减收等影响,抢抓经济发展机遇,深挖收入增长潜力,超额完成了年度财政收入预算和市委调整的财政收入目标任务;始终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思想,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保稳定,为全市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抢抓机遇,努力增收,圆满完成全年财税收入任务
2003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钢铁、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主要工业产品生产稳定,市场看好,价格上扬,销售收入增加。各级财政坚持从源头抓起的工作方针,努力克服收入困难,全年对企业退税24,444万元,其中水钢23,765万元,尽力支持企业发展;盘南电厂和野马寨电厂建设、水钢和水城水泥厂技改等一批大项目陆续新建或续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步伐加快,拉动经济发展、促进财政增收的作用显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各级党政切实加强财税工作领导,各级财税部门大力强化收入征管,加强收入情况调度,定期分析收入形势,切实做到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促进各项收入均衡入库,全年财税收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增幅在全省一直处于前位。一季度,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了“开门红”目标;二季度首次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三季度,全市经济形势继续向好,8月份市委提出了全年财政总收入1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亿元的奋斗目标,11月份提出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9.3%的新的奋斗目标。各级党政及财税部门按照市委“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认真分解落实各项收入任务,在抓好钢材、电力、煤炭、投资、国有资产经营等主要收入的同时,深挖增收潜力,加大协调调度力度,形成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43,415万元,同比增长31.79%,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3,144万元,同比增长26.03%。
第二、加强公共财政建设,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千方百计调度资金确保工资发放和国家机关正常运转,保障了7月1日起的工资调整和10月1日起的岗位津贴调整需要;及时拨付城镇低保资金3,876万元,抚恤和救灾救济资金1,781万元,确保了“三条保障线”资金发放率达到100%;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促进强市升位。全年争取国债项目资金13,386万元,重点投入岔河垃圾填埋场、水城水泥厂技改、疾病预防控治、六纳公路建设等项目。根据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项目还贷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决议》,市级财政除年初预 算 安排 4,500万 元还本付息资金外,还从今年超收收入中安排1,244万元用于偿还债务。通过银政合作,实际到位银行贷款资金28,500万元,用于钟山大道改造、白鹤高架桥、龙井路立交桥、红威公路、职院迁建、市科技文化中心、市中心城区防洪工程等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加大专项资金支出力度,提前拨付专项资金。全市计划生育经费支出2,344万元(其中市级739万元)。财政投入“非典”防治专项经费752万元(其中市级394万元)。改善医疗条件,投入市妇幼保健院建设资金217万元,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资金60万元。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配套投入资金50万元。落实退耕还林配套资金342.5万元、交通建设配套资金250万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安排非公有制经济表彰经费538万元。投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资金364万元。同时,一般性支出增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行政管理费仅增长8.7 %。
第三、积极探索,稳步推进财政改革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
市级部门预算覆盖面由2002年的9%扩大到62%,编制工作进一步改进和规范。钟山区和盘县已选择部分单位进行试点;积极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已制定实施《六盘水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六盘水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办法》、《六盘水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银行支付清算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办法措施。市级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工作于9月1日正式启动,试点5个部门8个单位;制定《六盘水市实施乡镇财务零户统管暂行办法》,大力推进乡镇“零户统管”改革,已在全市四个县、特区、区的24个乡镇启动;加大专项资金管理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实施《关于加强财政性资金管理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见》和《六盘水市市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建设项目贷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专款专用,有效防止挤占挪用行为。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拓宽采购范围,规范采购行为。全年市级共进行政府采购36次,采 购 金 额 5,047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0.12 %。
第四、加大财政监管力度,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加强调研,增强财政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切实提高财政宏观调控水平;加强财税与其他经济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抓经济、促增收的合力;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日常监控机制,推进财政预算的均衡执行及财政信息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和管理办法、措施,加大对农业、科技、计划生育、项目前期工作、以工代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规范了资金使用程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开展“收支两条线”、预算外资金、单位财务收支、乡镇“零户统管”、银行账户管理等方面的督促检查,进一步加大了财政监管力度。
第五、推进和深化全市农村税费改革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及全国、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稳负担,防反弹,保运转”为目标,认真开展“回头看”工作,对基础工作不扎实、不规范,“三个百分之百”不到位的乡(镇)进行了督促整改。按照省制定的15个配套文件,大力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制定了相关配套办法,切实把农民减负、确保乡镇机构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结合起来,在改革工作深入推进的同时,保持了农村社会稳定。2003年,全市共征收农业税及附加3,230万元,兑现落实农业税及附加减免740万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贫困人口农业税及附加减免459万元。
2003年全市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各项财政改革稳步推进,财政管理逐步完善和规范,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全年财政预算任务。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支柱产业相对集中,财源结构仍较单一;县财力薄弱,收支矛盾突出等。这些问题,有待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结构性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加快公共财政建设等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4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
2004年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继续抢抓国家积极财政政策、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坚持财政工作从源头抓起,大力培育财源,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和收支平衡原则,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管职能。
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4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安排82,680万元,较上年实际(下同)增长13.04%。增加9,536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预算安排149,383万元(不含中央、省专款),较上年预算(下同)增长16.52 %,增加21,178万元。2004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安排28,800万元(含钟山经济开发区3,280 万元),增长13.64 %,增加3,456万元。市级地方财政支出预算安排52,554 万元,增长18.67 %,增加8,268万元。
(一)市级地方财政收入项目安排情况
工商税收22,220万元(含开发区2,164万元),较2003年实际完成数(下同)增长17.47 %。
农业四税698万元(含开发区191万元),持平。
企业所得税700万元(含开发区33万元),增长5.74%。
行政性收费收入1,499万元(含开发区800万元),增长2.6 %。
罚没收入1,080万元, 下降6.25 %。
专项收入2,293万元(含开发区83万元),增长12.96 %。主要是排污费增收。
其他收入310万元(含开发区9万元),下降34.74 %。主要是一次性收入减少。
(二)市级地方财政支出项目安排情况
基本建设支出1,000万元(其中开发区1,000万元),比2003年预算数(下同)下降44.44 %。主要是开发区调整900万元到“其他支出”科目用于还本付息。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400万元,增长16.67 %。
科技三项费用330万元,增长17.86 %。
农业支出3,353万元,增长37.76 %。主要是增加安排专项扶贫资金。
林业支出274万元,增长6.2 %。
水利和气象支出641万元,增长57.49 %。主要是增加安排专项配套资金和农村小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工业交通等部门事业费221万元,增长3.27 %。
文体广播事业费1,908万元,增长11.58 %。
教育支出4,620万元,增长10 %。
科学支出195万元,增长16.77 %。
医疗卫生支出2,289万元,增长11.17 %。
其他部门事业费 640万元(其中开发区200万元),增长28.26 % 。主要是开发区安排增长。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1,473万元,增长9.44 %。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668万元,增长67.84 %。主要是增加“金保”工程、就业补助、城镇特困群众生活补助等经费。
行政管理费8,807万元(其中开发区150 万元),增长16.62 %。
公检法司支出5,353万元(其中开发区200万元),增长27.45 %。主要是企业公安下划增加工资支出。
城市维护费3,345万元(其中开发区500万元),增长20.19 % 。主要是增加城管保洁设备经费。
政策性补贴支出348万元,增长40.32 %。主要是增加退耕还林粮食调运费。
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1,250 万元,与上年持平。
债务利息支出3,000 万元(其中开发区500万元),增长20 %。
专项支出2,293万元 ,增长(其中开发区83万元)38.97 %。主要是排污费支出增加。
其他支出7,846万元(其中开发区972万元),增长27.95 %。主要是开发区增加。
总预备费 1,300 万元,占当年可供安排财力的2.47%。
2004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28,800万元,预计税收返还收入23,912万元,转移支付补助3,844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200万元;对各县、特区、区定额补助、“以奖代补”补助等3,489万元、专项上解1,940万元,市级财政当年可供安排财力为52,327万元,加上上年结余394万元,总财力为52,721万元。当年财政支出预算安排52,554万元,收支相抵,预算结余167万元。
2004年全市和市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是在去年高幅增长的基础上安排的。由于去年的增收因素中含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等非经常性收入4,196万元,加上农业税税率下调、取消除烤烟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征收等政策性因素,今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安排较上年增长13%以上,既考虑到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中财政收入目标,又考虑到了今后的持续发展需要,力求积极稳妥。财政支出预算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想,保工资、保重点、保必需,增加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社会公共设施和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完成2004年财政预算任务
2004年是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重要一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全年的各项工作目标。当前,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必将进一步推进全市小康建设和强市富民进程;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投资需求继续保持,消费预期持续看好;随着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和电力体制等改革进一步深化,煤电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大煤电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经济活力将逐步激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水钢技改、盘南电厂、响水煤矿、发耳电厂、发耳煤矿、镇胜高速公路等投资力度加大,镇水公路开通、水城水泥厂技改年内投产、野马寨电厂部分建成投产,投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认真按照中央提出的“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求真务实,恪尽职守,努力完成全年财政工作任务。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夯实税源基础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统筹”要求,合理运用财政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落实好、利用好国家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市经济协调稳定发展,逐步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一是继续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性机遇,全力支持煤电、建材、冶金等龙头行业发展和全市大项目建设;二是继续保持适度的基本建设投资力度,扩大投资需求,有效拉动消费需求,切实改善我市的投资环境和消费环境,巩固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根据确定的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地方基础设施 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今年安排还本付息资金5,000万元,比上年增加500万元;三是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及资金倾斜,支持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增加企业技改投入,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四是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确保农业投入稳步增长,确保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及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支持畜牧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市级农业支出安排3,300万元,较上年增长48.65%,增加1,080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000万元。认真贯彻《中共六盘水市委关于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落实6个省级一类贫困乡和年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贫困农户的农业税及附加减免政策;五是利用财政调节手段,扶持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发展。做好县乡财源建设工作,抓好第二轮建强县及全市13个建强乡镇的建强工作,发挥以强促弱、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二)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抓住发展这一根本,树立信心、锐意进取,狠抓落实。一是坚持依法治税,把组织收入作为财税工作的中心,认真落实“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工作方针,依法应收尽收;二是加强调研,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动态,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做好相关分析和测算,将财政税收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要按照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工作要求,做好预算执行情况的日常监控和调度工作,保持财税收入均衡入库;三是继续抓好税收专项整治工作,规范税收征管秩序。加强财政、国税、地税及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大力做好税法宣传,规范纳税人纳税行为,促进依法治税。2004年,税收专项整治工作的重点是严厉打击制售假发票和利用假发票违法犯罪,继续加强对煤焦流通环节、商品批发市场、加油站、餐饮、娱乐及其他服务行业等的专项检查;五是加强发票管理,“以票管税”,有效堵塞税收流失。重点是开展好发票有奖活动和加强运输业发票管理;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财政政策,做好增值税向消费型转型、出口退税、所得税分享等改革措施的过渡和衔接工作。
(三)坚持有序支出原则,确保重点支出需要
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牢固树立“勤俭节约办实事”的理财思想,本着“调整结构、确保重点、压缩一般、加强管理”的原则,合理安排各项支出。首先,确保国家标准工资发放和国家机构正常运转;其次,保改革发展需要,重点是保障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卫生、扶贫等方面改革和发展的支出需要;第三,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支出和上级专款的配套支出需要。2004年,市级安排行政村干部补助236万元、卫生专项经费180万元。技改资金1,400万元。项目前期费1,600万元。计划生育专项经费603万元。教育费附加支出1,800万元。救灾救济专项资金552万元,社会保障资金877万元,其中城市低保资金547万元;第四,严格预算约束,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一般性会议、出国考察和各种无实际效果的招商、论坛、研讨等活动,坚决制止各类脱离实际、不讲实效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各种浪费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严格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管职能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批监督暂行办法》和《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监督。严格执行有关财政性资金、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办法、规定和措施,重点加强对社会保障、救灾救济、农业、扶贫、国债项目、政府债务性项目等专项资金的监管,规范资金使用,防止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或损失浪费。继续全面推行罚缴分离、票款分离管理办法,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财政内部监督,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和廉洁自律能力。按照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着力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财政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
(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推进财政改革
一是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基础上,细化预算编制,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今年市直实施部门64个,实施面85 %。严格预算约束,加强审计监督。预算一经下达,除特殊事项外,一律不再追加经费支出。各县、特区、区要加快部门预算试点工作,今年实施面要达到50%;二是认真贯彻执行《政府采购法》,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县级暂无条件施行的,纳入市级政府采购范围;三是稳步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基础上,稳步推开试点范围,逐步建立起运作规范的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推进乡镇“零户统管”改革,在去年的基础上,试点范围扩大到49个,有条件的县(区)可全面推行;四是继续推行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切实做到“三个确保”,巩固税改成果;五是按照全省“五统一”要求,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促进财政工作向电子政务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各位代表,2004年是我市加快发展,实施强市升位的重要一年,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对于促进全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执行本次大会作出的各项决议,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全面完成2004年财政收支预算任务,为全市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