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014349/2020-2045944 | 信息分类: |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2008-09-06 15:07:57 | |
文 号: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六盘水市2006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节选) |
(2007年2月7日在六盘水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谢朝碧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6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2006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公共财政为目标,以推进财税改革为动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支出规模逐步壮大,有力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经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56,00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40,867万元。执行结果为,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8,533万元,为预算的108.03%,比上年实际(下同)增长27.35%,增收36,193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49,018万元,为变更预算的99.34% ,增长26.46% 。
全市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一般预算收入168,53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及上年结余187,490万元,收入总计为356,023万元;一般预算支出349,018万元,上解支出4,700万元,年终滚存结余2,305万元。
全市基金收入完成7,29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及上年结余3,282万元,收入总计10,573万元;基金支出完成6,677万元。收支相抵,结余3,896万元。
(二)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经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2006年市级一般预算收入40,10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70,247万元。执行结果,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6,437万元,为预算的115.8%,增长32.24%。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8,656万元,为变更预算的99.05%,增长30.05%。
市级财政收支平衡情况。一般预算收入46,43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及上年结余等49,764万元,收入总计为96,201万元;一般预算支出88,656万元,上解支出2,210万元,补助下级支出4,481万元,年终滚存结余854万元(排污费、水资源费等结转457万元),净结余397万元。
市级基金收入完成2,58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及上年结余1,878万元,收入总计4,459万元;基金支出完成3,302万元,年终滚存结余1,157万元。
2006年,由于建材、钢材市场波动较大,加上煤矿资源整合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压力较大。各级财税部门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挖掘增收潜力、强化税收征管,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同时,按照统筹兼顾、压缩一般、确保重点的原则,着力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资金确保工资性支出及重点项目支出需要。
第一、加大组织收入力度,确保收入稳定增长。强化税源调研、分析和测算,及早制定财政收入任务目标,及时下达省安排的收入任务和市人大批准的收入预算,逐月细化、分解落实到项目及征收单位。做好财、税、库衔接配合,加强预算执行调度,促进财税收入均衡入库。加强与国土资源、房管及金融机构协作配合,落实协税护税措施,完善契税直征工作。积极开展税法宣传和发票有奖活动,进一步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强化煤焦源头及运输环节税费征管,对一般纳税人实行直接征收管理,取消委托代征。全市原煤增值税在产量比上年增长22.5%的基础上实现68,663万元,增长36.86%。强化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税中税费征管。针对民政福利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及建筑安装、装饰装潢、交通运输、服务行业中存在的一些征收管理不规范、执行政策不到位等情况,着力研究、完善和改进征收办法,堵塞税收漏洞。严格 “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及其它收入收缴工作,应收尽收、足额入库。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税收征管措施、强化薄弱环节,财政收入在连续几年高幅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71,682万元,增长35.68%。
第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要。财政支出在保工资及机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着力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确保基础设施及其他重点建设需要。保障 “三农”、教育、科技、社会保障、救灾救济、医疗卫生等公共或准公共项目需要。市级财政安排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扶贫专项资金6,050万元。兑现种粮农户直接补贴资金373万元、“两杂”良种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补助资金10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40万元。安排1,8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贫困农户和城市低保户燃煤问题。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802万元。安排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860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10万元,再就业资金100万元。安排资金1,974万元,实施6,000户茅草屋改造、10个农村敬老院建设和250名村级卫生员、250名畜牧兽医员培训。利用银政合作和国债项目资金38,579万元,主要用于职业技术学院一期工程、中心城区供水、排污管网配套工程、明湖路改造、红威公路、凉都大道等建设。筹措资金31,752万元偿还政府性债务,维护政府信誉。
第三、强化财政监管,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完善各项措施,强化财政监管。拟定《六盘水市市级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强化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它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开展对明湖路改造等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及退耕还林粮食资金、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企业技改资金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确保专款专用。组织开展行政、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及乡镇财政干部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财政及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严把会计人员“准入关”。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严格政府投资评审工作,全年评审政府性投资预决算项目55个,评审金额92,971万元,核减金额13,419万元,核减率14.43%。加强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检查及固定资产、银行账户清理整顿工作,共查出违纪资金2,148万元,其中应上交财政1,158万元,已交1,043万元。对市级132个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债权合计13,915万元,债务合计18,165万元,23个单位存在呆坏帐,金额588万元。
第四、深化财政改革,着力提高财政理财能力。在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乡镇零户统管、非税收入管理的基础上,按照财政部、省财政厅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积极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结合改革要求及市级财力,制定市级部门预算定员定额暂行标准,在2007年市级部门预算编制中实施。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将部分资金核算量小、会计基础较为薄弱的单位纳入主管部门统一核算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同时将差额补助、定额补助及自收自支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进行管理。加强政府采购工作,制定《六盘水市市级政府采购委托代理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市级政府采购委托代理,强化代理机构管理。在全面推行乡镇“零户统管”的同时,积极开展“乡财县管乡用”和“村账托管”试点工作,各县、特区、区均分别进行了改革试点。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支农惠农政策,在钟山区沙坝场村、大坝村和盘县城关镇试行“一卡通”支付改革。开展2004年至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和清理核实乡村债务检查工作,对减免农业税后农业乡镇收入困难等问题展开调研分析。
2006年,全市财政收支状况总体良好,但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电力、土地、资金、运输等生产要素制约仍较突出;部分煤电项目建设阶段性投资进入尾声,新的建设项目及新增生产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或启动,一定程度影响投资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国家禁止财政担保的项目打捆贷款,公益项目融资困难;由于国家和省安排的建设项目需地方配套资金,理顺公务员分配制度改革增资,还本付息等增支因素,给市级财政收支平衡带来很大压力。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结构性调整,加快公共财政建设,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7年全市和市级财政预算草案
2007年全市财政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着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进财政改革,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公共和谐财政;坚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收支平衡原则,着力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坚持依法治税,着力提高组织收入保障能力;坚持财政预算执行、监督并重,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工作要求及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安排440,860万元,较上年实际增长18.6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95,340万元,较上年实际(下同)增长15.91%;支出预算安排321,142万元(不含中央、省专款),较上年预算(下同)增长33.33%。
2007年市级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安排53,350万元,增长14.89%,支出预算安排91,805万元(不含中央、省专款),增长30.69%。基金收入预算安排2,981万元,增长15.5%,基金支出预算安排3,443万元,增长22.79%。
2007年财政收入预算综合考虑了近几年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政收入持续高位运行及政策调整、资源整合等因素,力求积极稳妥。支出方面,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原则,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前提下,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投入,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三、2007年财政工作重点及措施
2007年全市财政经济工作将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遏制部分行业过热现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市场对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的需求量预计将不会出现大的波动,钢材、煤焦等产品市场保持稳定;二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力度不减,扶贫开发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促进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盘南电厂二期、双牌铝业加工项目等重点建设工程陆续完工并投入运营,将有力拉动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五是我市将加快交通运输、物流、金融、信息及其他服务行业发展,消费需求的提高将逐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六是我市“十五”时期奠定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新的经济增量将逐步显现。我们必须把握机遇不放松、自加压力不懈怠,认真制定和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完成今年的财政预算任务。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及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构建“和谐贵州”的若干意见》及我市“十一五”规划要求,大力支持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增值,推进煤炭产业整体升级。发挥财政政策和职能作用,加大对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技改扩能及改革、改制工作的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四轮驱动”的城市发展战略,精心打造“凉都”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利用“凉都”品牌效应,着力培植、发展和壮大以会展、休闲、旅游、餐饮娱乐服务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拉动社会消费需求。
第二、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财政收入计划做到早安排、早分解、早落实,争取工作主动性。进一步密切部门间协调配合,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征管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重点企业、征管难度大的房地产、高收入者、酒吧、夜总会等行业或群体税收征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新修订出台的车船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规定,强化税收征管。加强税收稽查,以查促管,防止税收流失。强化税法宣传,营造和维护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继续开展发票有奖活动,不断完善发票有奖办法,增强社会纳税意识,改善税收征管秩序。严格执行《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建扩建项目税收实行分级管理的意见》,充分调动各级加快经济发展、促进财政增收的积极性。
第三、坚持预算约束,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强化预算控制,严格预算约束。预算经人大批准后,无重大特殊事项一律不予追加。预算安排首先保证工资和运转类支出需要,有序安排其他预算项目支出。坚持勤俭节约,合理安排部门预算,保障基本公用开支,着力降低不必要的行政成本,控制会议费、招待费、维修费、油电水费、出国(境)经费及其他一切可从简的经费开支。集中财力保障重点项目需要。一是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市级安排农业及扶贫专项资金5,000万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实用技术培训和实施整村推进的支持力度,增强农业发展能力;二是保障重点项目及社会薄弱环节、弱势群体支出需要。安排教育费附加支出3,000万元,计划生育专项经费61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配套资金867万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860万元,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110万元,地质灾害建房补助资金200万元。新增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体系、抗灾救灾体系和特困群众救助体系。逐步建立财政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三是支持经济发展。安排技改资金1,400万元,项目前期工作经费1,000万元,城建专项资金1,000万元,科技资金440万元;四是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市级财政安排还本付息资金22,000万元;五是支持生态环境建设。落实环境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经费2,805万元。
第四、坚持财经纪律,强化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严禁单位坐收坐支。规范基本建设程序,严格工程预决算审核审批,加强项目监管,强化预算约束。推进项目库建设,逐步施行项目滚动预算管理。按照捆绑用、定向投、追踪补、严监管、重效益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专项资金管理。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理顺和规范部门财务管理。加强对部门或单位领导会计知识的宣传、学习,强化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教育培训。严格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范财务会计行为,夯实会计工作基础。按照财政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认真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贯彻执行会计法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组织开展国有企业财务人员新的会计准则学习培训,逐步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为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管理奠定真实、合法、有效的会计信息基础。会同项目主管单位做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程序,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第五、坚持财政改革,推进公共财政建设。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逐步完善市级公用经费定员定额标准,规范部门预算编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和措施,逐步推行环保型办公用品政府采购办法,促进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化。加快“金财工程”建设,规范和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系统和国库集中支付运行系统操作规程。强化部门预算执行,探索部门预算绩效考核办法,促进预算资金分配公正、公平、透明。以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抓好“乡财县管乡用”、“村帐托管”及清理乡村债务工作,规范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积极参与和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提高国有资本运营质量。加快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各位代表,2007年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协作、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加快富民强市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