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14349/2020-2560942 | 成文日期 | |
文号 | 发布时间 | 2011-04-12 | |
发布机构 | 文件有效性 | ||
名称 |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
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中央、省属驻市行政企事业单位:
现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安排好相关工作,努力完成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十二五”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将我市列为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等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认真抓好“十大民生工程”的实施,扎实开展“三个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以上;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8‰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围绕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贯彻落实“三个建设年”、“四个方面六项工作”重要内容,根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为抓手,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按照以项目建设带动投资增长的工作思路,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5亿元以上。一是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2011年初步确定市级重点项目149个,总投资2223.17亿元,计划年度完成投资274.9亿元。首先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今年第一批65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完善相关手续,千方百计促使六盘水双桥水库供水工程、六盘水月照机场、六盘水双元20万吨阳极碳素技改项目、六枝黑拉嘎煤矿、老鹰山煤基气化替代燃料配套新型干法水泥项目、钟山区老城片区改造、钟山区凤凰新区凤凰山片区建设、双水城区道路网络建设以及六枝、盘江、水城矿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等65个新开工项目实质性开工建设。新开工项目65个总投资791亿元,计划年度完成投资109亿元。其次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六沾铁路复线、六枝至镇宁高速公路、盘县红果循环经济煤焦化一期工程、水城河治理工程等49个续建项目建设进度,49个项目总投资743亿元,计划年度完成投资166亿元。再次要抓好年度开工建设重点预备项目。目前,全市已预备万营水库、织金经纳雍至水城铁路、盘江矿区煤焦化循环经济项目、牂牁湖老王山多梯度综合体育训练基地等年度重点项目35个,项目总投资689.3亿元。此外,准备了一批项目储备,积极推进前期工作,以满足一定时期内持续强度投资的需要。二是抓好规划这个龙头,积极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划分主体功能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等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三是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首先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谋划,围绕扩大总量谋划项目,围绕发挥比较优势谋划项目,围绕增强后劲谋划项目。充分整合资源,谋划一批带动力强,以资源深加工为重点的重大工业项目、以交通水利和城镇化建设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项目、以民生为重点的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目前,初步谋划的项目库储备项目1600个,总投资6000亿元。其次要加大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将谋划好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盘子,力争将项目做到项目建议书深度,形成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发展的项目谋划建设机制。四是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首先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更多资金支持的同时,各县(特区、区)、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财力,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的作用。其次要充分整合政府掌握的资源、资产和资金,把融资平台做实做大,增强融资平台的盈利能力、融资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政、银、企合作,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再次要继续实施BT、BOT等融资模式,进一步提高融资规模,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要积极支持和帮助我市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扩大债券融资规模。积极盘活民间资金,扩大民间投资。
第二,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确保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以上。一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发展。加大煤矿整合力度,支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力争煤炭产量达到6400万吨;加快推进盘县电厂“上大压小”改建、六枝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四格坡上风力发电站建设,加快推进盘县平关、老黑山等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老鹰山煤化工、贵州黔桂天能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煤焦化等一批焦化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快推进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确保全年水泥产量突破600万吨;加快推进水钢结构调整,确保钢材产量达到400万吨以上;保障电煤供应,确保现有发电机组正常运行,完成发电量350亿千瓦时。二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支持境内机械制造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能源、冶金、原材料和煤焦产业机械设备市场等优势,积极推动六盘水与中煤科工、中机工业、青年集团签约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引进北方重工等大型企业到我市建厂或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载货汽车、矿山成套装备和铸造加工等装备制造业,提升装备制造实力,为把六盘水打造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加快培育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和技术基础,重点在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加快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大力支持高压电子铝箔生产线、新蓝天科技公司焦炉气汽车示范站等项目建设。四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首先是抓好产业园区规划。科学准确定位,考虑产业园区规模和组合条件及功能定位,突出主体产业,并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上下配套,产业集群,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竞争力。我市初步谋划各类产业园区的格局为“2+12”,即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市级产业园区12个。重点抓好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桥新区)、红果经济开发区、董地产业园区、水月产业园区和木岗产业园区建设。其次是成立机构,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再次是制定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配套优惠政策,多渠道、全方位进行宣传推介,努力把我市重点工业园区列入省级重点工业园区规划,争取在政策上、资金上得到支持和帮助。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规划,对园区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要抓住园区项目建设这个核心,引导各类项目向相应园区聚集,并加快推进进驻园区的项目建设。切实推动已签约的矿山机械装备生产、青年重卡汽车生产、玻璃厂、煤化工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同时,围绕园区定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加快谋划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加快招商引资,尽快促使更多的产业项目进入园区建设。
第三,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按照省“规划全覆盖”的要求,编制和实施好《六盘水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城镇体系规划,加快推进城乡规划的全覆盖。按照组团式布局、集群化发展的要求,超前布局全市城镇体系,按照产业布局及交通路线推进乡镇组团式发展。二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山、一河、一城、一园”建设;启动火车站站前广场、双水城区道路网络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乌蒙大道、凤凰大道、双龙西路、水西路连接凤凰新区高架桥、康乐北路延伸段接水钢道路等工程,启动市中心城区到“老鹰山—滥坝”、“汪家寨—大河”、“玉舍—勺米”等快速通道建设。抓好城镇公厕、停车场、休憩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加快推进平寨、红果两个县级城市发展,加强郎岱、城关等古镇保护,大力推进鸡场坪、响水、岩脚、汪家寨、大湾、发耳等重点小城镇建设,统筹抓好其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城镇建设。三是加强城镇经营和管理。探索改革影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财税、土地、行政管理、户籍管理和就业、入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制度,为推进城镇化和转移农村人口创造条件。努力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强化经营城镇理念,盘活城市资产,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城建市场化道路。四是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融合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商业、增加就业、壮大城镇经济和提升城镇辐射带动能力的载体。
第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进我市农业特色优势产品基地规模化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园区,为把六盘水建成贵州西部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西南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进一步夯实基础。促进马铃薯产业、蔬菜产业、生猪产业协同发展,力争马铃薯商品率达到45%以上;加快优质肉牛、肉羊、肉猪、肉禽基地和良种推广项目建设,实施好省、市确定的重点生态畜牧项目,实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二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稳步促进粮食播种面积增长,确保粮食增产5%以上。及时足额兑现良种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不法行为,从流通环节保护农民的生产利益。三是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完成建设通村油路170公里;新增解决1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24平方公里;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3个。加强城乡电网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村电网完全改造率达100%,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超过98%;完成国家下达的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和34个乡镇调频(应急)广播工程,大力推进乡镇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盘县数字电视双向网改造;新建通信基站228个,新增60个自然村通电话。四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污染治理,完成11个村庄整治和1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建设任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2万户。建设“美好家园”工程7000户。实施“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完成500个以上农家店、10个以上农贸市场建设。五是继续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完善扶贫方式。积极整合扶贫资源和支农资金配套投入,将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第五,继续推进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的基础条件。交通方面,加快推进水盘高速公路、六枝至镇宁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六盘水段、水城至六枝高速公路建设,力争水盘高速公路2011年年底建成通车;加快建设英武至大山、响水至瓦窑田等二级公路、六枝特区长寨至兴隆旅游公路;建设运煤公路100公里;大力推进六盘水市中心区环城高速、盘县至兴义高速公路、“毕节—纳雍—六枝—晴隆—兴义—云南河口”高速公路境内段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双水客运站、明湖客运站、德坞客运站、大丫口客运站以及9个农村客运站。加快推进六沾铁路复线、长昆快速铁路境内段建设;加快推进火车站改造和货场建设。积极争取省和铁道部的支持,把毕节—水城—兴义铁路按城际快速铁路、水城—攀枝花铁路按客货共线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毕节—水城段。建成野钟等水运码头,完善北盘江等重点流域航运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六盘水月照机场前期工作,2011年上半年实质性动工。水利方面,紧紧抓住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的机遇,着力解决我市工程性缺水问题。配合抓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力争完成白河沟水库、渔洞坝水库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旧院水库、双桥水库建设,力争卡河水库等一批中型水库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一批中型水库、小1型水库、小2型水库和小山塘的前期工作。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强防洪、抗旱减灾防灾能力建设。电网方面,全面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进一批输变电工程进度。加快数字化变电站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投运盘县110KV东湖首座数字化变电站。完成鸡场坪、发耳2个集控中心建设。
第六,大力发展服务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加快规划、发展现代物流业。结合目前发展情况和将来发展需求,对《六盘水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进行修编,依托现有及在建、拟建铁路和公路枢纽、节点,结合工农业产品集散情况,规划、启动和建设一批物资集散中心和物流园区。加快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支持六盘水物流中心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重点产地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六盘水粮油储备中心、六盘水蔬菜水产公司3000吨高温储备库和六盘水食品公司3000吨低温储备库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南方煤炭储备基地及交易中心、发耳火车站战略卸车点配套卸煤工程等物流项目。通过物流市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重点推进北盘江牂牁湖旅游区、牂牁湖老王山多梯度综合体育训练基地、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百车河生态旅游区、坡上草原风景名胜区、古银杏风景名胜区、明湖湿地公园、首钢—水钢工业旅游园区等开发。同时,大力推进以乡村旅游、农家乐为重点的城郊游发展,基本满足“六盘水人游六盘水”的需求。加强与周边主要景区的合作,联合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搞好市场推介和宣传促销。三是促进其他服务业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加快商务服务业发展,支持计算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城市化的带动作用;扶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纪人和农产品专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加快涉农服务业发展。
第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一是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在“十二五”规划的项目库1600个项目,总投资6000亿元中,筛选一批带动面广、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项目进行招商引资,将筛选出来的项目做到项目建议书深度,汇编成册,刻录成光盘,作为招商引资的工作件。二是建立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带头招商、以商招商和委托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落实和完善鼓励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调动全社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三是精心策划和组织招商引资重大活动。开展专业性、经常性的招商活动。特别要根据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招商工作,努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四是按照“有意向的项目不签约不放松,签约的项目不进资不放松,进资的项目不开工不放松,开工的项目不投产不放松”的要求,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投产率。五是优化投资软环境。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严格依法行政,营造一种“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良好环境,想方设法为投资者排忧解难。
第八,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民生。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成100所中小学校校舍安全项目、3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完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1.5万人以上,培养输送2500名技能人才。新建20所农村幼儿园,每个县城所在地启动建设1所幼儿园。启动4个县(特区、区)各3000人规模的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启动实施“解决市中心城区大班额问题行动计划”。加快六盘水师范学院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启动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六盘水电大双水新区教学大楼、行政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信息楼、2号综合楼。二是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事业。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25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7%以上。建成并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和市二医外科大楼。开工建设市妇女儿童医院、市传染病院、市精神病院、市中心血站。三是实施就业和创业工程。新增城镇就业2.8万人以上,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300人以上,帮助15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招募不低于100名高校毕业生从事支农、支医、支教、扶贫工作,吸纳2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扶持10个以上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建立1个就业见习基地。推进“省级创业型城市”的创建工作;实施“万户小老板创业工程”,增加200户以上小老板,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四是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的覆盖面,确保参保人数分别达6.6万人、63万人、9万人、19.2万人和8.7万人。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动态地实现应保尽保。扎实推进钟山区、六枝特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实现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规范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临时救助资金、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和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同比有所提高。五是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全面完成4.9万户农村危房改造,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4.3万套、公共租赁住房2200套,改造棚户区11.4万套,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启动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和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六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和凤凰山文化广场,继续办好凉都消夏文化节。完成300个农家书屋建设、2个社区文化中心和1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启动2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维修改造、3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配置、新建2个县级档案馆;建成6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七是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努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新建40个村级计生服务室。加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支持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竞技体育。加强“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加强对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终期监测评估,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不断加强人事人才工作。继续做好科技、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档案、工会、青少年、地方志等工作。
第九,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坚持抓好节能减排。分解节能减排目标、明确重点、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加强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严把能耗源头关。切实加强用能管理,着力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继续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加大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力度。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我市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这面旗帜,支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烟气脱硫资源化利用和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三是以石漠化综合治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工程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石漠化面积75平方公里以上,完成营造林面积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逐步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四是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双创双建”活动,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城镇人居环境。深入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以饮用水源地为重点,防范和解决集雨区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坚决防治水质性缺水问题;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第十,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进市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环保收费改革,合理调整城镇供水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对居民用电逐步实行阶梯电价。二是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的经济合作。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泛珠三角”、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与周边省市及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主动融入成渝、黔中、西江上游、滇中等经济区,积极构建“攀西—六盘水”经济区,不断提高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的能力。
附件: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2.农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
3.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指标
4.可再生能源利用指标
5.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6.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计划指标
7.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预测计划指标
8.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