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新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健康六盘水行动推进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0-10-15 10:08 字体:[]
索引号 000014349/2020-3761045 成文日期 2020-10-15
文号 发布时间 2020-10-15
发布机构 文件有效性
名称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健康六盘水行动推进方案的通知
政策解读 文字解读:《健康六盘水行动推进方案》

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属驻市行政企事业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健康六盘水行动推进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0928

(此件公开发布)

健康六盘水行动推进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贵州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930号)精神,市人民政府决定实施健康六盘水行动,结合六盘水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行动目标

2022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聚焦健康素养提升,推进健康行动。

1.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完善健康教育体系,形成以疾控机构为主,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为辅的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市县疾控机构健康促进与教育的职能配置,形成有利于健康教育人才成长的评价、培养机制,建立并完善市、县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将健康教育、疾病控制、传染病等卫生专业人才纳入健康科普专家。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的机制,建立各类公职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开展健康促进县(市、特区、区)建设,将健康理念融入各类大型赛事活动的城市发展和文化宣传版块,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健康促进行动,传播和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到2022年和2030年,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18%30%

2.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积极预防近视、肥胖等疾病。积极开展健康学校建设。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达到100%,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深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现有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的人员和设备配备,90%以上的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建立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加强青少年视力健康及其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动态监测,及时评估学校健康促进工作效果。把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和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3.推进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推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镇、街道)、村(居)心理服务能力。完善专业心理治疗人才的成长机制,促进疾控、卫生紧急救援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配备心理治疗人才。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提升群众心理健康素质。发挥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或网络作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关注重点人群心理健康,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升到20%30%,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

(二)聚焦健康生活方式普及,推进健康行动。

4.推进全民健身行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干预和健康服务模式,提高运动伤病防治能力,发挥体育运动“治未病”作用。统筹推进“一场两馆”、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和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步道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完善。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推广普及工间操。推动市县两级体育总会全覆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继续打造“一县一特,四季四品”精品体育赛事活动,发挥赛事活动的带动促进作用,体育人口持续增长。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85%9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4%及以上和45%及以上,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力争达1.5㎡及以上和1.8㎡及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5名及以上和2.0名及以上。

5.实施合理膳食行动。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实施食品安全放心行动,开展营养和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估。将营养干预纳入健康扶贫工作内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对幼儿园、学校、养老机构、医院等集体供餐单位营养和膳食指导,鼓励有条件的集体供餐单位配备或聘请营养师。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7%5%

(三)聚焦影响健康的突出问题,推进健康行动。

6.推进控烟行动。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力度,促进个人和家庭充分了解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严重危害。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逐步把各级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禁烟。利用监督执法、宣传教育和严格执行税收政策等综合手段,提高控烟成效。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7.推进健康环境促进行动。严格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制,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把环境损害、资源消耗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加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大对全市1000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力度,确保饮用水水质达标。开展土壤状况调查,严格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环境管理,实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开展农业污染治理工作,着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推进社区健康公约和健康守则等行为规范,普及环境与健康相关防护和应对知识。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继续深化乡村环境与卫生综合治理工作,继续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道路交通伤害、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等。

8.推进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妇幼健康门诊建设。实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促进生殖健康,推进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鼓励婚前医学检查,推行全生命周期指导“一站式”服务模式。加强妇女儿童疾病诊疗中西医临床协作。实施6—36月龄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普及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与技能,降低儿童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改善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逐年下降。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5‰及以下和5‰及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8/10万及以下和12/10万及以下。

9.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倡导健康工作方式,关注煤矿、非煤矿山、冶金、化工等区域重点人群的职业健康保护工作。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联防联控机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加强职业健康监管执法队伍建设,配齐监管执法人员,加大职业卫生监督力度,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按照区域覆盖、合理配置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职业病诊断机构和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机构。建立健全用人单位职工健康管理制度,开展健康企业建设。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建立职业卫生监管信息化管理系统和职业病防治管理系统。到2022年和2030,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明显下降,并持续下降。重点行业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0%及以上和95%及以上;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0%及以上和100%

10.推进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和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规划建设老年病医院、康复疗养和护理院等机构,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比。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免费提供健康体检和指导服务。发挥医养结合试点带动引领作用,推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服务的融合发展。完善老年人便利服务绿色通道,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向老年人普及健康知识,关注老年心理健康,实施国家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对不同心理状况老年人进行早期预防和分层次干预等心理关怀服务。按国家和省的部署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鼓励和引导老年人参加教育促进活动。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推进健康医疗与养生、养老等服务业协同发展,推动健康服务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到2022年,65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

(四)聚焦影响健康的重大疾病,推进健康行动。

11.推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干预,加大高危人群筛查,开展应急救护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专项培训活动,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推进大型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置。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患者的规范管理。提高院前急救、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市内二甲以上综合医院建成胸痛中心,继续推进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死因监测和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到2022年和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43.1/10万及以下和216.1/10万及以下;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不低于60%85%

12.推进癌症防治行动。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提升县级二甲及以上医疗机构癌症诊疗能力。加强市县综合医院癌症相关学科建设,健全多层次的癌症防治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储备癌症防治科研人才。加快建设六盘水市肿瘤医院。积极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实施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和肺癌等癌症的定点救治。推进癌症等疑难重症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等制度衔接,缩短医疗保险报销、临床急需药物审评审批时限。按相关规定采集和报告全市肿瘤登记相关数据。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46.6%

13.推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引导重点人群早期发现疾病,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发展。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40岁及以上人群体检检测肺功能。加强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开展肺功能检查项目,提高慢阻肺的早诊早治率和规范化管理率。鼓励市内三级医院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建立并完善慢阻肺监测系统。到2022年和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9/10万及以下和8.1/10万及以下。

14.推进糖尿病防治行动。开展健康教育和指导,加强干预,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病风险。落实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规范,加强对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指导患者加强自我健康管理与血糖监测。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糖尿病药物配备制度。做好糖尿病慢性病特殊门诊补偿,按国家规定把糖尿病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70%及以上。

15.推进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各类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培训,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预防疾病。健全部门联防联控和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改革完善疾控体系和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推进六盘水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六盘水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加强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检查、检验设备配备,提升疾控实验室检测能力。创建区域疾控信息共享平台,创新疾病综合防控工作模式,全面推动疾控能力现代化建设。规范为儿童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正确引导群众接种第二类疫苗。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加强环境卫生治理,降低农村寄生虫病流行区域人群感染率。落实食盐加碘策略,维持人群碘营养适宜水平,加强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砷)中毒防控措施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强化燃煤型氟(砷)中毒、氟骨症、碘缺乏病等地方病防治措施,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到2022年和2030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分别控制在0.2%以下和0.15%以下;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分别控制在1%0.5%以下;肺结核发病率下降到55/10万以下,并呈持续下降趋势。

(五)聚焦健康服务方式改善,推进健康行动。

16.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以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为支撑,加大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应用系统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实现各类卫生健康信息系统互通互联。探索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区域发展模式。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提升便民惠民水平。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80%及以上,基层群众远程医疗就诊率分别达到20%及以上和40%及以上,“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100%

17.推进山地紧急医学救援行动。推进山地紧急医学救援指挥调度和“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公共场所智慧卫生急救站建设,普及公民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配齐市县乡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基地、站、点设施设备,探索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培养和管理使用模式。建成完备的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陆水空立体化山地紧急医学救援格局基本形成,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全面提升。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报告率、报告及时率、处置及时率均分别达到100%,并持续保持;公民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率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50%及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健康六盘水行动推进委员会(以下简称推进委员会),统筹推进健康六盘水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局,由市卫生健康局、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牵头负责具体工作。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要参照省级、市级层面的组织构架,组建本地推进委员会,研究制定具体专项行动工作措施,并组织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如期实现。

(二)强化体系支撑。根据健康六盘水行动工作重点任务安排,各牵头单位负责制定17项专项行动的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负责分解任务、组织实施和监测。从相关领域遴选专家,成立市级健康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实施健康六盘水行动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指导。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提高疾病防治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财政支持,强化资金统筹,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等项目资金使用监管,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信息共享,推动部门和区域间共享健康相关信息。

(三)建立考核机制。针对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推进委员会每年开展一次专项督导,对约束性指标每年开展一次调度或考核,结果作为对各县(市、特区、区)、六盘水高新区和市相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参考。探索建立第三方考核评价机制,合理科学运用考核结果。

(四)加强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强化舆论宣传,增强社会普遍认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倡导卫生健康相关行业学会、协会和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指导、组织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工作。

附件:1.健康六盘水行动推进委员会及工作职责

     2.健康六盘水行动推进方案重点任务部门责任分工明细表

附件1

健康六盘水行动推进委员会及工作职责

为加强健康六盘水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健康六盘水行动,市政府决定成立健康六盘水行动推进委员会,并明确其工作职责。

一、组成人员

主任:何枢(市政府副市长)

副主任:韦晋军(市政府办公室副县长级干部)

石灿敏(市卫生健康局局长)

黄初俊(市教育局局长)

谌曦(市体育局局长)

李维毅(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委员:居应兰(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郑国伦(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

邓杨(市发展改革委副县长级干部)

王战(市教育局副县长级干部)

阳艳(市科技局副县长级干部)

郭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

叶圣(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局长)

梁洪波(市民政局副局长)

王厚红(市级国库支付中心主任)

杨晓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沈明(市自然资源局副县长级干部)

李桂军(市生态环境局副县长级干部)

王正海(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吴文峰(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李星(市水务局三级调研员)

王恩彦(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

谢锡骞(市商务局副局长)

周兰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县长级干部)

赵仁怀(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卢 锋(市体育局副局长)

凌弘(市医保局副局长)

樊相君(市扶贫办督查专员)

吴开燕(市林业局副局长)

贺家飞(市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王娴(团市委副书记)

何隽荭(市妇儿工委办专职副主任)

吕选俊(市科协副主席)

黄淞(市残联副理事长)

蒋承成(市计划生育协会秘书长)

汤康(市烟草专卖局副局长)

薛云(市互联网舆情研究中心主任)

宋建英(六盘水日报社综合部副主任)

曹建学(六盘水车务段副段长)

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代表若干名(具体人员由推进委员会按程序确定)。

推进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卫生健康局,承担推进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做好与爱国卫生有关工作的衔接。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由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郑国伦兼任,办公室成员由推进委员会成员单位有关部门科室负责人、专家代表等担任。推进委员会成员因工作情况需要增加或调整的,由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提出,按程序报推进委员会主任批准。

二、主要职责

负责《健康六盘水行动推进方案》组织实施、监测和考核等相关工作。研究部署行动推进的重点任务,并协调推动各县(市、特区、区)、六盘水高新区,以及其他市有关部门落实工作。根据疾病谱变化及医学进步等情况,研究对健康教育和重大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并适时调整指标、行动内容。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附件2

健康六盘水行动推进方案重点任务部门

责任分工明细表

序号

主要任务

职责分工

1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医保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科协、市政府新闻办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2

中小学健康

促进行动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卫生健康局、市体育局、团市委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3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医保局、市残联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4

全民健身行动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局、市总工会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5

合理膳食行动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扶贫办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6

控烟行动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烟草专卖局、六盘水车务段等。

7

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六盘水车务段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8

妇幼健康促进行动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残联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9

职业健康保护行动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市总工会、市妇联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10

老年健康促进行动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医保局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11

心脑血管疾病

防治行动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医保局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12

癌症防治行动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扶贫办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13

慢性呼吸系统

疾病防治行动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14

糖尿病防治行动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市医保局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15

传染病及地方病

防控行动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互联网舆情研究中心、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医保局、市扶贫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16

互联网+医疗

健康”行动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17

山地紧急医学

救援行动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各县(市、特区、区)人民政府,六盘水高新区管委会。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0月14日印发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