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依族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布依族八音坐唱曲目、唱词和语言都体现了布依族的文化特色。演出的时候按照生、旦、净、丑的戏曲角色来分角演出,演唱时,男艺人多采用高八度,女子则在原调上进行演唱,可单独演奏,也可边奏边唱。   

  • 布依族“六月六”

      月亮河“六月六”布依文化风情节开幕。陈栋梁 摄   “六月六”又叫“小年”,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是布依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农耕稻作活动中形成、以祭祀、歌舞为载体、集宗教、生产、文娱于一体、承载布依族文化的民族传统节日,蕴含着布依族丰富的稻耕、祭祀、礼俗、婚姻、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在这一天布依族百姓会穿上华丽绚烂的布依族传统服饰,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六月六”是六枝特区月亮河沿岸布依族...

  • 水城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南开苗族彝族乡的三口塘处,苗族中小花苗支系的跳花节,如期举行。   “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始于何时已无从知晓,据当地年事已高的苗族寨老回忆,大约在清朝光绪年间,该跳花节已初具规模。   “水城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有着特殊的历史纪念意义。传说农历二月十五日是苗家南迁过程中突破敌军重重包围的日子,为了纪念迁徙路程中取得的胜利,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这一天,我市境内的苗族同胞都自发地举行节庆集会,以示纪念。   “水城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为我市境内各...

  • 彝族恳合呗(铃铛舞)

      新华村彝族铃铛舞,彝语称“恳合呗”,是该民族为告别和悼念死者而跳的一种祭祀舞蹈。流传在民间的《恳合呗》一般为四人所跳,四个勇士,各站一方,把关四个方向,预防外敌入侵,维护中央政权,保护自己的民族和家园,跳舞之前要选“恳合”(即唱)悼念歌,按先歌后舞、先主后客、先大后小的秩序,不零不乱、井井有条。舞者左手拿彩带,右手拿铃铛(喻意为武器),腰部系一红底白边分叉式围腰,彝语称“亩仔撒喉”(意为骑马而站时所用的盔甲),无任何伴奏,全凭舞者之间相互的默契感,以手中的铃声作为节奏,歌毕即舞。该舞动作...

  • 梭戛生态博物馆:生态村落 民俗诗歌

    刚刚过去的暑期,各大知名博物馆人潮涌动。同时,一些小众博物馆也迎来客流,这些小博物馆馆藏不多,名气不大,但却有独具特色的展品,这些展品和展品背后的故事也让小众博物馆颇有看头,成为游客了解当地历史、民俗、民族文化的另一个窗口。   乌蒙山腹地,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以北,是海拔1700米的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今年是47岁的罗刚来到这里的第10个年头。   自1997年参加工作,罗刚便与文博事业结缘。2013年来到梭戛,他的任务便是管理守护一座博物馆。   这是一座怎样的博物馆呢?它没有围墙,也没有砌筑的花样展厅,它由12...

  • 仡佬族吃新节

    “吃新节”是仡佬族人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品尝劳动成果的重大节日。人们去田间地头采摘谷穗、瓜果、蔬菜等,并宰杀禽畜,焚香燃烛、恭请祖先,祈盼年年好运、年年五谷丰登。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此外,节日期间还将举办祭祀、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 马坝苗族(歪梳苗支系)蜡画、彩蜡画

      马坝苗族蜡染工艺传承久远,其特点以弧线花纹为主,精细缜密,明快流畅,是黔西北苗族蜡染中的佼佼者。马坝苗族蜡画系其传统蜡染中衍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色民间绘画形式。蜕变于蜡染中的“画蜡”工艺。改革开放后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倡导与扶持下得以发展壮大。   马坝蜡画全面继承了当地苗族传统蜡染中的“画蜡”工艺技法。原材料仍袭用传统的白色布料,以及质呈半透明状的黄蜂蜡和白石蜡等;绘制工具仍用各种大小不同的传统蜡刀,以及提供热能的火炉、熔化蜡汁的锅瓢杯盘等;绘制方法和技艺仍需用蜡刀蘸蜡汁直接在白布上描画...

  • 折溪地戏(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折溪地戏是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与当地民情、民俗结合,形成了以折溪村为中心的折溪地戏。折溪地戏主要流行于六枝特区折溪乡及其周边地区彝族、汉、布依族等民族村寨中。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开箱"、"扫开场"、"跳神"和"扫收场",演员均为当地村民(大部分是彝族)。地戏演出,其目的一是娱乐,二是纳吉驱邪,祈求五谷丰登,因而整个过程充满着祭祀活动内容。地戏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都要佩戴面具。这类面具雕刻工艺复杂而又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在写实中大胆夸张。地戏面具的质料多为丁香木和白杨。  ...

  • 苗族蜡染技艺

      苗族蜡染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汉唐,兴盛于宋元;   300年前,马坝村歪梳苗支系先祖,为避战,举族人从洞庭湖由北往南迁徙至今马坝村。   马坝歪梳苗支系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饰、床单、背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以其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祖国大西南这片神奇而美丽的高原上创造了自己独特、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   苗族先民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美丽的民族...

  • 白族火把节

    人们对彝族火把节耳熟能详,但是对于白族火把节却知之甚少。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五(彝族火把节之后的一天)就是白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在白族文化艺术节中,市民可以观看和体验盘州白族民风民俗风情,体验白族传统火把节活动,到盘州羊场乡段家寨体验白族“绕三灵”活动。   

  • 苗族跳花节

    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传统节日“跳花节”,当天,苗族同胞身着明艳亮丽的节日盛装,吹起芦笙、唱起飞歌、跳起花场舞,欢喜庆佳节。   跳花又称跳山坡,据说是长角苗怀念先辈的一个隆重祭祀日,也是长角苗未婚男女青年以芦笙传情达意、选择意中人的一个“相亲会”,已有300多年历史。   

  • 彝族年

    彝族年是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一日。节日期间,彝家儿女齐团聚,杀猪宰羊庆丰收,载歌载舞,欢度彝年。打糍粑、拦门酒、长桌宴、文艺演出、篝火晚会等一系列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活动,让人沉浸在节日的喜悦当中。   

  • 苗族采花节

      苗族采花节主要流传于盘县的马场乡滑石板村、保基彝族苗族乡及周边聚居区。苗族支系较多,采花节因其支系不同而有一些差异,但均大同小异,以盘县境内苗族采花节以马场乡滑石板村的“花苗”采花节最具特色。   马场乡位于盘县东南部,属喀斯特地貌,距盘县城关镇48公里,距盘县政府所在地红果95公里。全乡总面积109.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5℃,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无霜期260天以上。境内四周环山,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阳光充足。   采花节是马场乡苗族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祷祭祀、欢庆节日、...

  • 羊皮鼓舞

      盘县羊皮鼓舞是一种源于民间道坛娱神傩舞,它是一种祭祀舞蹈。   羊皮鼓舞最初主要流传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的刘官屯、鸡场坪、羊场等乡镇的汉族中,其中鸡场坪乡的最具特色。   羊皮鼓舞是一种面具舞,有判官、和尚、观音、土地、彝王五个角色。表演人数的多少视情况而定,至少不低于两个,一般是三个,也可以十几人一起表演。表演时服饰没有特殊的要求,也没有固定的跳舞场所。   羊皮鼓舞的舞步基本上都是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创作演变而来的,有人总结为《二十四婆》:“小七星、小八字、大八字、小开门、以搓连、兔儿刨...

  • 苗族端午歌会

      大花苗的节日很多,主要有二月八的“染花节”;三月三的“ 祭山节”;五月一的“端午歌会”;六月六的“接秋节“等。其中尤以陡菁乡坪菁村的端午对歌节最为盛大隆重。陡菁苗族彝族乡位于水城县东部,素有水城县“东大门”之称。距市中心区32公里,县城双水28公里,东接六枝特区新场乡,西邻滥坝镇,南执接红岩乡、蟠龙乡,北与化乐乡,比德乡毗邻,是一个苗族,彝族,回族,布依族等十余个民族聚居的农业乡。   每年五月初五,来自陡菁乡的大花苗、小花苗、白苗、歪梳苗和六枝梭嘎长角苗及周边的苗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聚集...

  • 新窑乡四印苗服饰艺术

      苗族服饰丰富多彩,样式色调繁多,且以色彩艳丽而出名。早在《后汉书》等书中就有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新窑“四印苗”的服饰以“四印”为主要标志。“四印”标志的形成也大致是在明代初期。据说,这支苗族的女首领咋斯玛斯妹(苗语音译)在带领族人迁往贵州的途中,被人所害,临死之前将帅印盖在自己胸前的上衣上面,以期同族相识,异族相别,起到民族团结的作用。   “四印苗”服饰保存着许多古老的风俗文化信息。质料主要是以棉布和麻布为主,其服饰的核心和灵魂,是妇女们的纺纱织布、蜡染刺绣艺术。这些艺术变成了服...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