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凉都 » 认识凉都 »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脉横贯其间,是一座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活力的城市。这片土地上,人类活动的印记可追溯至数十万年前,历经朝代更迭、制度变革与时代浪潮的洗礼,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省辖地级市。从远古先民的刀耕火种到三线建设的激情岁月,从土司治理的边疆之地到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现代家园,六盘水的历史沿革既是一部地域开发史,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生动缩影。

一、远古文明:人类活动的早期印记

六盘水是中国南方古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了这片土地最早的人类活动图景。其中,盘县“大洞人”、水城(含钟山)“水城人”和六枝“桃花洞人”的遗址与化石,堪称贵州史前文明的标志性遗存。

1990年,考古工作者在盘县大洞遗址发现了距今约3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伴随出土的还有大量打制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据《贵州考古文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记载,该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厚度达19米,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是目前贵州发现的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印证了30万年前六盘水境内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

水城硝灰洞遗址出土的“水城人”化石,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20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独特的“锐棱砸击法”打制石器技术,这种技术在国内同期遗址中较为罕见,为研究西南地区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六枝桃花洞遗址则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数万年。遗址中除人类化石外,还发现了磨制石器和骨器,标志着当地人类已逐步从采集狩猎向原始农耕过渡,是六盘水地区史前文明向新石器时代演进的关键见证。

这些古人类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贵州西部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更证明了六盘水所在的乌蒙山区是中国南方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区域,为“人类走出非洲”假说在东亚地区的研究提供了关键佐证。

二、先秦至南北朝:从方国林立到郡县初设

进入文明时代,六盘水地区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根据《尚书·禹贡》《史记·西南夷列传》等史料记载,夏朝时期,今六盘水境属“梁州荒裔”,尚未纳入中原政权的直接管辖;殷商时期,此地为“鬼方国”属地,是中原王朝眼中的边疆部族区域。

西周至春秋时期,六盘水地区的归属随中原政权的疆域变化而调整。西周时,原梁州之地并入雍州,市境属雍州南部的“卢夷国”,仍被视为“荒裔”;春秋时期,牂牁国兴起,六盘水成为其辖地的一部分。战国时期,夜郎国逐渐强盛,控制了贵州大部分地区,六盘水境归入夜郎国版图,这一时期的青铜文化遗存(如六枝郎岱出土的青铜剑)印证了当地与夜郎文明的紧密联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西南地区推行郡县制今六盘水地属汉阳县(治所在今贵州赫章县),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的行政版图。这一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六盘水地区开始与中原政治体系产生直接关联。

两汉时期,中央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进一步深化,行政区划多次调整。据《汉书·地理志》《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今六枝东部属牂牁郡夜郎县、平夷县;盘州南部属牂牁郡谈稿县和犍为郡存鄢县;水城(含钟山)北部属犍为郡汉阳县和牂牁郡平夷县。随着郡县制的推行,中原的铁器、农耕技术和儒家文化逐渐传入,推动了当地社会的进步。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六盘水地区受时局因政权更迭频繁影响,归属几经变动。大致而言,北部(以水城为主)分属牂牁郡平夷县、朱提郡汉阳县;东部(以六枝为主)属牂牁郡夜郎县;南部(以盘州为主)属建宁郡存鄢县和谈稿县。南朝陈时,爨氏部族崛起,控制了云南东部及贵州西部,六盘水地归入“东爨”势力范围,形成了区域性的部族统治格局。

三、隋唐至宋元:边疆治理的深化与多元交融

隋朝建立后,对西南边疆采取积极经营策略。隋文帝在爨氏旧地设牂州,今六盘水属其管辖;隋炀帝时期,改牂州为牂牁郡,同时卢鹿部(彝族先民)兴起,占据原东爨之地,号称“昆明国”,六盘水境为其辖地之一。这种“郡县与部族并存”的局面,体现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

唐代,中央王朝在西南地区推行“羁縻州”制度,既承认地方部族的自治权,又将其纳入统一行政体系。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今水城(含钟山)和六枝部分地区属汤望州,盘州属古盘州盘水县,六枝部分地区属谈乐县。唐玄宗天宝年间,南诏叛乱,卢鹿部阿宋及盘州下属县附叛南诏,盘州地区形成“于矢部”(彝族部落),反映了唐中后期中央对边疆控制力的减弱。

唐末至两宋时期,六盘水地区形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部族政权:南部盘州属自杞国(彝族政权),东部六枝属罗殿国(布依族先民政权),北部水城(含钟山)属罗氏鬼国(彝族政权)。这种“三分格局”虽在名义上归附中央王朝,实则保持高度自治。宋代《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等文献记载,这些政权与宋王朝保持着朝贡贸易关系,以马匹、药材换取中原的丝绸、瓷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元代是六盘水地区行政建制的重要转型期。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将贵州纳入云南、四川、湖广三行省管辖六盘水地处三省交界,分属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属湖广行省,辖水城大部)、乌撒乌蒙宣慰司(属云南行省,辖水城西北部)、曲靖宣慰司(属云南行省,辖盘州、六枝)。

元代在西南推行“土流并治”政策,既设行省、宣慰司等流官机构,又保留土司制度,同时大力建设“站赤”(驿站)和屯田,推动了当地的开发。据《元史·地理志》记载,仅八番顺元宣慰司就设有驿站19处,其中今六盘水境内的“火烘驿”“亦资孔驿”成为连接滇黔的交通要冲。屯田的推广则带来了中原的农耕技术,促使当地从游牧向农耕转型,社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四、明清时期:改土归流与区域整合

明代是六盘水地区制度变革的关键时期。明初,中央王朝逐步推行“改土归流”,用流官代替土司,加强中央集权。具体而言,今盘州境属普安州(设流官知州),六枝境属西堡长官司,水城、钟山境属贵州(水西)宣慰司,期间水城曾短暂属亦溪不薛宣慰司。

为巩固统治,明王朝在六盘水地区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大修驿道,连接贵阳与云南的“普安道”穿境而过,成为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线;设立卫所,如盘州的安南卫、六枝的郎岱卫,驻军屯田,既保障了交通安全,又促进了人口增长;推广儒学教育,普安州、郎岱等地先后设立学宫,中原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传播。这些措施加速了六盘水的“内地化”进程,经济社会呈现空前发展态势。

清代延续并深化了明代的治理政策。清初实行“并卫入州”,行政区划基本不变;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在六盘水地区基本完成,正式设立水城厅、郎岱厅、普安州,“三县格局”确立,中央政权实现对县级政区的直接统治。

这一变革彻底瓦解了延续千余年的领主制度,地主阶级成为社会主导力量,生产力得到解放。据《贵州通志·食货志》记载,改土归流后,六盘水地区的耕地面积扩大了近三成,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商业也日趋繁荣,水城的铅锌冶炼、盘州的煤炭开采初具规模,郎岱的集市成为黔西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教育文化事业持续发展,各地书院、义学数量激增,少数民族子弟开始接受系统儒学教育,推动了民族融合。

五、近现代:经历了革命洗礼

民国时期,六盘水地区设水城县、盘县、郎岱县,行政区划趋于稳定。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六盘水,一、三、九军团及二、六军团先后在此活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当地各族群众积极支援红军,为红军筹集粮食、充当向导,许多青年加入红军队伍,投身革命事业。这段历史成为六盘水红色文化的重要源头,至今仍留有“红军桥”“红军洞”等革命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六盘水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据《六盘水市志·大事记》记载,仅盘县、水城、郎岱三县就有数千名爱国青年奔赴抗日前线,参与台儿庄战役、滇缅会战等重大战役,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当地的煤炭、矿产资源被大量用于支援前线,成为大后方重要的物资基地。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盘县、郎岱县、水城县相继解放,随后开展了“清匪、反霸、征粮、减租、退押”五大任务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六盘水确立,为后续的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六、当代:从三线建设到城市的跨越

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六盘水因其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1965年1月,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成立;同年11月,贵州省设立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人民委员会,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从贵州、云南划出部分区域归矿区管辖,拉开了六盘水大规模开发的序幕。

1966年,三个矿区改为特区;197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原三个特区与对应的县合并,仍称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归地区管辖。这一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建设者涌入六盘水,在崇山峻岭中建成了大批煤矿、电厂和交通设施,奠定了六盘水作为西南能源基地的地位。

1978年12月18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天,国务院批准六盘水地区改设为六盘水市(省辖市),下辖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标志着六盘水进入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此后,行政区划历经多次调整:1987年,水城特区分设钟山区和水城县;1999年,盘县特区更名为盘县;2017年,盘县撤县设市,成立县级盘州市;2020年,水城县撤县设区,成立水城区。

至此,六盘水市形成了“一市一特区二区”的行政区划格局,即盘州市、六枝特区、水城区、钟山区。如今的六盘水,已从昔日的偏远矿区发展成为一座集能源、旅游、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同时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延续着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传统。

六盘水的历史,是一部边疆地区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史,是一部多民族交流互鉴、共同进步的融合史,更是一部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突破、砥砺前行的奋斗史。从30万年前的“大洞人”到今天的六盘水市民,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始终以坚韧与包容,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