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凉都 » 凉都文化 » 三线建设 » 三线记忆
寻访“三线”印迹 | “防空洞”里的变电站:半个世纪坚守一份平凡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用老电力人吴毅的话来说,这个地方的每一块砖,都是有故事的。这个地方的每一个人,也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住在“防空洞”里的杉树林变电站。

这个地方如今叫做110千伏杉树林变电站(原名110千伏水城变电站),是南方电网六盘水供电局在水城地区的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是一座“防空洞”里的变电站。

6月21日,一个天气晴好、万物葱茏的日子。下午,站在杉树林变电站的红砖房前,新时代电力人周洋西仔细地为专程赶回的第三任站长陈大荣戴上安全帽,59岁的吴毅搀扶着陈师傅走进主控室。

新时代电力人周洋西正在给老一代电力人陈大荣戴安全帽。

“师傅,你还记得我第一天来变电站报到的时候不?”

“记得,记得!那一天,我们在主控室见面,我先教你的就是认识仪表盘……”

记忆的闸门一打开,点点滴滴往事仿佛如潮水涌起,在退休多年的陈大荣眼前一幕幕闪现……

“301,天亮了!稳了!”

1970年6月18日夜,水城白杨坡草深林密,一片荒凉。藏在大山深处“防空洞”里的变电站主控室内,50多名电力工作者屏气凝神,静待值班电话响起。

“301,天亮了!稳了!”

喜讯顺着值班电话传到110千伏水城变,21岁的变电工王建斌永远记住了现场那一双双饱含热泪的眼睛和带笑的面庞。

这个夜晚,六盘水电力指挥部供电工程部(代号301信箱)的110千伏水城变正式成为大河农场、青杠林场的供电中枢。

当时主控室现场年轻的变电工王建斌,后来成为了110千伏杉树林变电站第四任站长。

杉树林变电站一角。

“防空洞”里的变电站建成投运之时,被命名为110千伏水城变,经110千伏六水线、安六I、Ⅱ回并入贵州电网。1974年,水城电厂第一台机组建成投运,经110千伏水水I、Ⅱ回、六水线、安六I、Ⅱ回并入贵州电网,主要肩负着水钢、水矿等“三线”企业及六盘水中心城区居民供电的重任。1985年12月,原110千伏水城变更名为110千伏杉树林变电站。

年过七旬的陈大荣步履从容走进配电室,轻轻摩挲着锈蚀的栏杆、脱落的墙皮:“1979年,我从盘关变电站调入水城变。当时不少老师傅调回原籍,我们地方技术人员随即补充进来。”

为了让“新人”尽快熟悉变电站的设备情况,掌握操作技能和工作流程,技术过硬、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傅们因材施教,毫无保留地开展“传、帮、带”。

“(师傅们)手把手地教,遇到问题时,总是让我们先分析问题,然后再对我们进行指导。那时候,杉变就是六盘水供电局的一个运行工种培训基地,带出了很多业务尖子!”

大家你追我赶抓生产强技术,闲暇之余,争分夺秒看业务书籍,定期开展技术演练,对各种故障进行交流分析……小小变电站内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

110千伏杉树林变电站第一代值班员合影。

艰苦的变电站值班生活同样是杉变几代人最难以磨灭的记忆。

“变电站就是我们的‘家’!”

因为变电站远离市区,交通不便,大家只能靠走路或者骑自行车上班。当时的值班人员一进变电站至少要呆24小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值班的同志进站都要带足萝卜、白菜等“口粮”,既是值班员,又是“炊事员”,有时还是“伙夫”。

杉树林变电站35kV高压室。

在这样的环境下,电力人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我们是电力系统的‘白衣天使’,手一挥,水城的夜空就亮如白昼!”

陈大荣的话语中满是自豪和欣慰。

“严谨认真是杉变人的特质

吴毅是陈大荣的徒弟,今年59岁的他是杉变的第九任站长。

1985年,20出头、风华正茂的吴毅从贵阳电力技术学校毕业,分配到六盘水供电局。

杉变,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站。

那时候的杉变,是六盘水地区最重要的枢纽变电站,承担着水钢、水矿等“三线”企业,六盘水中心城区及周边居民用电,也是当时六盘水地区重要的枢纽变电站。

“工作的时候,必须严谨、认真、细致,因为这关系到千家万户!”

师傅陈大荣嘱咐吴毅,变电站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大家都在忙着搞建设、抓生产,一旦停电,将对水钢、水矿等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电话一响,马上就接,因为电话铃声、开关跳闸的声音就是‘战斗的号角’,要及时处理问题。”

离开杉变多年后,吴毅依旧保持着在杉变工作时的习惯。

杉变依山而建,许多设备装置,包括主控室、开关室等都修在了半山腰。每一次检修操作,要爬坡上坎无数次。每每遇到打雷下雨的天气,陈大荣和吴毅师徒俩就得冒着风雨结伴而行,一遍又一确定设备、开关稳定可靠。

检查线路。

“工作任务不忙的时候,我们就看业务书籍,和师傅一起琢磨设备状况。比如哪个开关为什么亮了?这里为什么会跳闸?为什么会报警?……”

在师傅们的身体力行下,大家都养成了爱钻研、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六盘水钢铁、煤炭、化工等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用电负荷大幅增长,许多地方都在闹电荒,提倡节约用电。杉变也“负重前行”。

在变电站上班的电力人要带头节约用电,取暖、做饭都用煤,每天还要不厌其烦地生火、倒煤灰……

“我们从杉变出来的人,都不怕不怕累!”

吴毅骄傲地说,经历了五十余年的风雨洗礼,如今六盘水供电局很多中层干部和重要岗位技术骨干都是从变出来的。杉变不仅传承了好的传统、优良作风,而且从未出过重大设备人身伤亡事故。

随着六盘水区域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11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变电站、500千伏变电站陆续建成投入运行,六盘水电网事业由杉变开启的“星星之火”,开始一点点串成线、一条条并成网,在凉都大地徐徐铺展。

“每一次作业完,我回头看见整个城区灯火通明,心中的责任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回忆起与杉变一起走过的岁月,吴毅依然心潮起伏。

“杉变人的好传统一直没有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

如今的杉变,“防空洞”里的变电站经风历雨依然挺立,建站时修建的水泥支架虽已满布苔痕,仍然牢牢地支撑着各类设备;低矮的红砖房、裸露的红砖墙上还清晰印有上世纪60年代的安全口号;站内的小花园、水井、水池、石凳子,尘封已久的电话箱……满满都是“旧时光”的印记。

杉变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年代感。

在时光的长河里,当年的设备早已更新换代,当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早已双鬓染霜而当年满目荒凉沉寂的六盘水大地,早已灯火辉煌、车水马龙,旧貌换了新颜。

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11月13日,六盘水建成投运第一座集控中心水城集控中心,负责中心城区的杉树林等共6个110千伏变电站的运行和维护工作,主要承担本市中心和周边地区钢铁、煤炭、高耗能产业的生产、生活用电;2009年,杉树林变电站告别有人值守。

水泥支架牢牢支撑设备。

明年,吴毅即将退休,告别他所热爱的电力行业。接力棒,交给了徒弟杨金。

今年31岁的杨金,是吴毅众多徒弟之一,也是六盘水供电局黄家山巡维中心副站长,杉变是他负责的25个变电站之一。

“自从干了变电站运行工作,从带我们的师父,到周围的同事,大家都是以身作则、迎难而上。我们杉变人的好传统一直没有丢!”

2023年6月的一天,由于连降大雨,辖区有4个变电站同时发生故障巡维中心所有人员全部扑在变电站内抢修,有的同志已经连续24小时没有合过眼。正在外地出差的杨金心急如焚,主动申请赶回变电站,第一时间加入了抢修队伍。

“大家都在一线战斗,我哪能视而不见!”

因为同时呈现三代左右设备,杉变还有着“变电设备博物馆”之美名。六盘水供电局每一批新入职的年轻人,都要到杉变参观学习现场聆听老一辈“三线”人讲述当年战天斗地的故事,零距离感受电力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每一批新入职的年轻人,都要到杉变参观学习。(资料图)

“入职的第一天,我们先参观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然后就到了杉变参观学习,对这个职业所承担的责任和艰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2年参加工作的陈澜鑫、周洋西是新时代的电力人。每一次走进杉变,电力人代代相传的坚守和情怀,都会令他们深深感动和震撼。

截至2024年7月,六盘水在运变电站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3座,110千伏变电站49座。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110千伏杉树林变电站如今已“退居二线”,但仍肩负着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居民的供电任务。

跨越半个多世纪,无论是多经风雨、历久弥坚的杉树林变电站,还是默默守护、代代传承的六盘水电力人,始终坚守着一份信念,紧握着手中的平凡,将凉都大地的点点希望之火点燃!

六盘水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舟影 张 兰 赵庆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