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族族称、源流及分布
回族,即回回族的简称。自元代开始,六盘水境内便陆续有回族迁入。十三世纪中叶,南宋尚未灭亡,忽必烈率十万大军由四川进攻大理国。大理国覆灭后,蒙古军又以云南为基地进攻罗氏鬼国、罗殿国和自杞国。在这些蒙古军中有许多是由中原征调来的色目人或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他们多数在云南定居,一部分人则长期留居在贵州西部,与当地人通婚成为这一地区回族的祖先。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征南将军傅友德、副将军蓝玉、沐英率军征讨云南梁王巴本刺瓦尔密,途经普安路(路治在今盘县)直入云南,平定云南后又于乌撒(今威宁)、普安设卫屯守。军队中许多回回士兵作为屯户留居滇、黔边地,与当地人通婚繁衍。清雍正时,又有一部分回民从陕西、宁夏、甘肃经四川迁到贵州西部、毕节、安顺、兴义等地。清咸同年间,以普安厅大坡铺、华家屯、沙陀、亦资孔等地暴发的回民起义失败后,一部分回民被贵州提督周达武“交土司龙樾,归鲁土营(今兴仁县鲁础营回族乡)安置”,一部分回民四处逃遁,有的迁居至今盘县南部及其与今普安、兴仁的结合部一带。今水城、六枝的回民多于上世纪逃荒或躲避战乱等从贵州威宁或云南东川一带迁来。
回族入住六盘水境内后,居住分散,因自然环境不同,经济状况也不尽相同。居农村者,多以农业为主,居住城镇或交通沿线者,多以经商为主,兼营其他行业,如手工业、加工业等等。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全市共有回族近2万人。六盘水境内回族居住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最集中的聚居区为盘县普田回族乡,其余均分散居住在六枝特区上官、梭戛,盘县新民、白马,水城县台沙、双营、纸厂、落帮,钟山区月照等地。
(二)民俗
1、婚俗
回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婚龄通常都在十八岁以上。过去只在本民族内通婚,习惯上同姓不开亲。但有的大姓,如马姓,支系繁多,到后来出现本族中开亲困难的情况。后各聚居地马姓议定,经数代分传,已超出五辈之外血缘关系的可以开亲。
历史上,回民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幼年时就由父母作主定亲。建国后,才开始有自由恋爱的婚姻,但通常都必须征得双方父母的认可才按传统习俗举行婚礼。六盘水境内回族的婚姻礼仪都比较简单,大致分为如下几个程序:
说亲,即男方家请媒人带上一定数量的茶叶、糕点、糖果礼品等到女方家提亲。如女方父母及本人均同意,则收下礼物,否则,原物退还。有的地方,媒人第二次到女方家除带上茶叶、糕点、糖果外,还要牵一只羊、带一斗米。如女方父母同意,则收下礼物。
订亲,也叫喝糖茶。提亲同意后,男方家请媒人带一套衣服及一些小型穿戴品、糖、茶等到女方家订亲。女方家则请家族中至亲长辈等喝糖茶,让族人知道女儿已定亲。
谢亲,男方家给女方家送“谢亲钱”,用作购置家具和置办嫁妆。有的不要谢亲钱,家具由男方购置,女方父母则量力给女儿嫁妆。
接亲,婚期由阿訇择定,或按国家节日。婚期择定后,男方家提前两天到女方家过礼,礼物视经济情况而定。次日,由媒人带领接亲客,除带上穿戴用品外,还要带上一把雨伞到女方家接亲。过去新娘坐轿或骑马,现多为步行。新郎在家,身上挂绣球红布,挂红时陪郎要说吉利话(称“四句”)。新娘快到时,新郎、陪郎要到半路去迎接。送亲客中必须有一对夫妻,男的带队,女的作伴娘。婚礼仪式一般由阿訇主持,婚礼上不磕头亦不拜堂,请阿訇念“礼”、“课”二经。阿訇向新郎讲授沐浴方法,并说父母的义务已尽,要新郎新娘孝顺父母,遵守教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嘱语。随后,阿訇一边念经一边撒喜果。喜果须盛两盘,娘家婆家各一盘,里边放些硬币。新郎新娘跪在地上,阿訇先往新郎衣里撒三把,然后撒向众人。客人纷纷争抢,抢得核桃的马上敲开分吃;抢得硬币的则拿回家打眼穿线给小孩挂在脖子上。新郎接下的核桃,倒在新娘的箱里。撒喜果是婚礼不可缺少的仪式,不经此仪式,人们不承认这桩婚姻。婚礼仪式结束后便是宴席。席后,新郎、新娘分别由陪郎、伴娘陪伴进入洞房。进洞房后新婚夫妇兴抢坐新床,据说谁先坐上去,今后就是谁当家理财,所以,陪郎、伴娘均想方设法的让自己所陪的一方抢先坐上床。次日早晨,新娘要用从娘家带来的炒米糖水待客,然后请新娘的亲属在堂屋就座,由送亲婆引领新婚夫妇逐一向长辈行礼、敬茶,至此新娘才可以走出房门。婚礼后第三天“回门”,送亲客和新郎新娘一起回娘家,当天返回。娘家要做好回门粑粑,给新郎新娘带回婆家。按规矩,夫妻双方无论谁先逝世,均可再娶再嫁,全凭自己的意愿,任何人不许干涉。
2、丧葬
回族的葬俗较俭朴,普遍实行土葬。其葬俗有三大特点:一不用棺材,不烧香化纸,不择日子,不请阴阳先生看坟地。二是速葬,人死早入土,早得安,人死后到安葬不超过三天时间。三是薄葬,坟墓不占耕地,吊孝不送花圈、不送礼、丧家不办酒宴,不用物品陪葬,不论贫富贵贱,均以“开凡”(尸衣)葬之。
一般来说,回族有人亡故后,首先请两到四位懂教规并会沐浴身体的老人为亡者净身,必须是男洗男、女洗女。按规矩要求,每根汗毛都必须洗到。净身完毕后,用白布为亡人装殓(称“长幡”或“开凡”),即用三层白布穿在亡人身上,第一件称“抛拉罕”,作第一层套在遗体上,长度以亡人的身高而定,两头留出扎口。第二件叫“小卧单”或“小殓布”,套在第一层外面。第三件用两幅白布缝起来称大卧单或大殓布,有的地方用毛毯,称“毛衫”。男的缠八角形白帽,女的用白布将胸部缠住。从净身到装殓完毕,孝男孝女均跪在门前默哀。在回民聚居区,装殓完毕后,孝子要到各家门前跪请族人、亲友前来送葬,并发孝帕或孝帽(男用),葬前,从清真寺抬来“经匣”,把遗体放入匣内停放于屋外院坝,请阿訇及随行人员行“转香”、“赞拜”仪式,由阿訇率众诵经悼念。事毕将“经匣”抬到墓地,揭开匣盖,移出遗体安葬于预先挖好的墓穴,将蒙脸布揭开露出面孔,阿訇率众在墓侧念经。
葬后七天要做七(有的地方葬后三天要请阿訇及乡老到家念经),每天早晨,孝子随阿訇到坟地念经祈祷,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其间要做“四十天”,满一年要做周年。除做“周年”外,还要做“二周年”、“三周年”。以上祭祀活动,除“做七”只做油香外,其他祭日,均要宰牲念经祭祀。三年后,不定期祭祀。
3、节日
回族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有关。六盘水境内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还有“耳署劳节”、“姑太节”和“登宵夜”、“拜拉特夜”、“阿舒拉夜”等三个纪念日。其中只有“圣纪节”日子较固定,其余不固定。开斋节、古尔邦节、耳署劳节按三年一轮,提前一月过节的规矩定时(以农历计),即每年开斋节的二十八日过后推七十五天为古尔邦节,再推一百天为耳署劳节。三年后,开斋节提前一月,其余节也随之提前一月,如此循环。
开斋节,阿拉伯语“尔德•菲土尔”,本是回族穆斯林庆祝斋功胜利完成的日子。六盘水境内回民开斋节,时间在斋月结束之初三日,也有把整个斋月都叫做开斋节的。回民过斋月叫接斋,即接祖先。从所轮月份初见新月的这天开始,至次月新月初见拜送祖先为止(初三日),整整一个月叫斋月。接斋统一在清真寺进行,接斋后阿訇、乡老及有条件的均要“把斋”。参与把斋的人每天凌晨四点就餐,然后禁食(称为封斋),直到天黑星亮后才可开斋进食,而且参与把斋的人每天东方见晓、夜幕来临、晚上九点分三次聚在一起礼拜。斋月二十八日亦称“亡人节”,意在超度接回的祖先,清真寺宰牛或羊,回民们纷纷送鸡到寺搭节,以表心愿。斋月结束这天(即开斋节)是伊斯兰教最隆重的节日。这天,回民们沐浴更衣,互相祝福,做礼拜。回民聚居的地方,清晨回民们将做好的油香送到清真寺给阿訇“口到”,自己备一份在家,然后十点左右带上预留的油香,扶老携幼到清真寺集中,所有把斋的人跟随阿訇做礼拜,诵《古兰经》。仪式结束后召开大会,阿訇作教门演讲,清真寺管委会总结一年来宗教活动的收支情况,宣布各族民众公德名单,安排下年宗教活动。会后,将各家送来的油香分给到寺的共食,以示对祖先的虔诚。
古尔邦节,阿拉伯语“尔代•艾哈祖”,意为宰牲献祭,也称“宰牲节”、“忠孝节”,俗称“小开斋”,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太阴年十二月十日。其节日来由,传说伊斯兰教有一位叫伊卜拉欣的,夜梦真主安拉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做献祭,以考验他的忠诚,伊卜拉欣遵命执行时,安拉又命以羊代替他的儿子,以后就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节日这天,除宰牲献祭外,穆斯林要沐浴净身,身着盛装到清真寺举行会礼。所宰的牛羊肉除自食外,还要送给亲友、行施舍,以示纪念。六盘水境内回族过古尔邦节的时间和过去不尽一致。盘县在开斋节后一百天过“小开斋节”,节日内容与开斋节大致相同,节日清晨沐浴净身,炸好油香,禁食(把斋一上午),约十点送油香等到寺内集中,待阿訇与乡老举行仪式毕才可以开斋。古尔邦节这天宰牛做饭,由阿訇率众诵《古兰经》,朝礼完毕后在寺内就餐。水城地区回民称古尔邦节为宰牲切(节),宰一头牛、一只羊或一只鸡来祭真主。有的则以还愿方式过古尔邦节,即斋月二十八后准备一只黑头白身的羊,过宰牲节时请寺辅主持在礼拜寺宰来献给真主,祈求一年老小平安,粮食丰收,畜禽兴旺。
圣纪节,也称“圣忌节”,也是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之一,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三月十二日。这天是伊斯兰教创立人穆罕默德诞生纪念日,因此,这天要举行纪念活动,穆斯林要集会诵经、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宣扬穆罕默德的高尚品质。相传这天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故也称“圣忌节”。在六盘水境内盘县、水城过节的时间也不相同,盘县回族的圣纪节为每年农历冬月初八日,认为这天是穆罕默德的逝世日;水城回族认为十月是穆罕默德的诞生日,所以圣纪节在伊斯兰教历太阴年十月可任选一天。不同的地区过节的规模大小也不尽相同,可一家一户过,也可以整个寨子同过。有的回民在这天宰牲献祭还愿。
(三)民居、服饰
1、民居
六盘水境内回民初入境时,住房较简陋,几乎均系石砌草房或木柱草房。至今,除清真寺尚保留了阿拉伯式房屋建筑风格外,其余民居建筑均与汉族住房建筑相同。
2、服饰
六盘水境内的回族服饰基本与汉族相同。男上衣为立领对襟紧身窄袖短衣,头戴白色六角尖顶帽或平顶帽。女子上衣为立领右衽,紧身窄袖短衣,头包白布。有的地方男子用白布或青兰布套头。女子上衣为右衽立领,紧身窄袖,唯领口、衽缘、袖口等饰花边,头顶内包白布,外缠交叉状青丝帕,系底色为黑、红、蓝的花围腰。围腰长如上衣、顶平,两边倾斜至胁后系带下垂,摆略呈弧形,上缘饰两排镍币或银毫,胸部为鸟、兽、虫、花等图案的挑花或刺绣。着盛装时,手执有流苏的四方花围巾,喜穿桃红色平口布鞋。平时不论男女穿戴多与汉族服饰相同。
摘自《凉都神韵》 撰稿人:王舒、刘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