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凉都 » 凉都文化 » 民族风情 » 风土人情
布依风采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一)布依族源起与分布
  1、布依族源起及称谓
  布依族是勤劳、勇敢、善良、聪慧的一个古老民族,是六盘水境内多民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活跃于江南一带的越人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关于布依族的族源问题,最早可追溯到古代越人,历史上称越人群体为“百越”或“百粤”,江、浙、闽、粤、湘、桂以及中印半岛均有越人分布。秦汉以后,随着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江、浙、闽、粤一带的越人大部分与汉族融合,其余未被融合部分,则渐渐向湘黔边境、广西、滇南集中,并进入贵州境。唐宋以后,越人群体分化,居住在广西中北部和贵州南部的越人群体被称为“骆越”的一支,发展成今布依族。
  历史上布依族称谓众多,如唐代称其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西赵蛮”、“夷子”、“守宫僚”等等,宋代又称其为“西南番”、“五姓番”、“西南七番”等,元代以后称为“仲家”。明嘉靖《普安州志》已有“仲家”的记载。清乾隆《普安州志》记载“仲家”有三种,一曰卜龙、二曰克尤、三曰青仲。清光绪《水城厅采访册》又将“仲家”分为三种,“一笼、一卡尤,一青仲”。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郎岱县访稿》称布依族为“夷人”,认为“夷人即古之东夷族,俗谓之仲家”,并将郎岱县境“夷人”分为“隆夷”、“那夷”、“白那夷”三种。历史上对布依族的称谓还有“青仲”、“仲苗”、“水家”、“水仲家”等等,有的史籍还将“仲家”写成“狆家”,这是对布依族的一种蔑称。
  布依族语言中,布依之“布”意为“人”、“族”或“民族”,“依”才是实际意义上的称谓。“布依”直译为汉语,意为“依民族”或“依民族的人”。1953年,国家通过民族识别,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将“布依”作为布依族的民族称谓。
  2、分布情况
  六盘水境内的布依族部分与汉、苗、彝、仡佬等族杂居,大部分为聚族同村、同寨。境内较为集中的布依族主要分布在六枝特区的毛口、陇脚、坝湾、索考、以及长寨、鲁戛、酒志、箐口等地,水城县的湾子、都格、妥倮、发射、倮摩、俄戛、以及垭口、鸡场、营街、花戛、法德、罗盘、米箩、红岩、猴场、蟠龙等地,盘县的羊场、格所、舍烹、新民、白马等地。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全市共有布依族12万多人。
  (二)民居
  布依族居住的地方多是宽敞的大坝子或较宽的河谷地带,大部村寨依山傍水,多为聚族同姓同村同寨,或几个姓氏共寨居住,或与其他兄弟民族共寨杂居。住房多为木结构干栏式,屋顶盖瓦或盖草,一般为三层,屋顶有悬山式和硬山式两种,上层堆放粮食杂物之类,中层住人,底层关牲畜。一般为三开间,明间一般宽一丈三尺,两次间各一丈二尺,进深习惯用双数,一般为二丈二尺或二丈四尺。此类住房水城县蟠龙、花戛两地保留较完好。近年来,随着经济、住房条件的改善,布依族的住房条件也随之改善,人、畜用房分离,不少人家还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平房。
  (三)民俗
  1、婚俗
  每逢节日集会或赶场天,布依男女青年便身着艳装,于田埂边、竹林下、大树脚、河溪岸边、岩石旁、道路边,成双成对的在一起互诉爱慕之情,这便是布依人传统的“浪貌”、“浪哨”,即布依男女青年的恋爱方式。当他们在认识与接触中互有好感后,便约定下次“浪哨”的时间和地点,互赠信物。信物一般为女方取下腰带切成两节,一人各自保留一节,布依语称此为“切玩”,意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或风险,都互不分离,不变心。经过此阶段后,便一步步的走向婚姻的殿堂。男女青年定情后,须回家告知各自的父母,然后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求亲,由此开始缔结婚约。求亲必须经过“请行媒”、“请座媒酒”、“讨八字”等三个礼仪。
  六盘水境内各地布依族结婚仪式大同小异。求亲礼仪结束、男方家择定结婚吉日后(一般在次年)即通知女方家。婚期临近,男方家要请4—8名妇女到女方家帮助新娘缝制帐被等嫁妆。婚日头天,女方家置办喜酒,称为姑娘酒。男方家则请歌郎和接亲婆(称“报松”、“亚松”)带上礼物(酒、肉、鸡、糯米等等)到女方家接亲。所带礼品因地区不同而各异,接亲礼仪亦因地区不同而略有不同。接亲队伍一般是卯时出发,快到女方家时鸣放鞭炮;女方家发亲要在天亮前,是时新娘要哭唱《哭嫁歌》,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难分难舍地走出家门,由接亲婆引路,伴娘陪行,步行到新郎家。有的地区由新娘弟背到新郎家,有的由同辈兄弟背出大门,上轿送到新郎家。
  新娘一到,男方家要燃放火炮迎亲。此时公公婆婆要回避,以示让新儿媳当家。新娘接进屋后不拜堂、不同房,婚后三天回娘家。回娘家住的时间短则一年,长则两三年。此新娘在娘家主要作挑花刺绣活计,自筹费用缝制自己衣物,不用娘家一针一线。六枝特区落别一带的布依族新娘二十岁左右理应长住夫家,男方就择定日子为新娘戴“更考”。戴“更考”是女人人生历程的转变,也是布依女子从姑娘变为妇人的开始。戴了“更考”后,新娘便不能着姑娘装了。戴“更考”一般都是在新娘无任何防范的情况下进行,因此,这天姑娘哭得特别伤心,从此便不时到夫家住上几天,直到有了身孕才长住夫家。
  六盘水境内布依族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通常父母与幼子同住养老。作为家长的父亲支配家庭经济,家长年老或去世,其权力由长子继承。丈夫去世后,妻子是否再嫁全凭自己作主。若改嫁,则失去与原夫共同财产的支配权。儿子长大成家分家,必须留足父母的“养老田”;父母去世,儿子平摊丧葬费用。
  2、丧葬
  布依族的丧事活动亦称“祭事”。认为只有通过人们对亡人的“祭事”,亡灵才能升天,也只有如此,亡人在天之灵才能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布依族的“祭事”活动一般为三、五天左右。“祭事”期间,丧家五代以内的亲族均要吃素。“祭事”用布依语吟诵的经文为汉语音记录的经书,约五万字,有三言句、五言句、七言句、九言句、有长短句,讲究排比、对偶、韵律,念起来朗朗上口。
  整个“祭事”活动,首先是请“布摩”(类如道士)主持做法事,请四至六名中年妇女组成礼宾队,她们穿着佩带各种银饰的上等服装,坐在传统的长条“金凳”上,负责接待客人和守护灵房。“祭事”过程依次为:“招魂、立幡杆”、“唱孝歌”、“赶鬼场”、宰杀“替身牛”、“抹鬼脸”、“送花饭”等。整个“祭事”过程中,每夜都要唱孝歌,通宵达旦,锣鼓喧天,箫、琴、唢呐此起彼伏,十分热闹。以上各种“祭事”活动完毕后,出丧的早晨由“布摩”再作一番祭奠后,将亡人抬到山上埋葬。最后丧家宴请所有帮忙的人以示谢意。至此,祭事活动全部结束。
  3、节日活动
  布依族的节日均以农历计,一年四季几乎每月都有规模不一,内容各异的节日。根据时间先后有:春节、元宵节、三月三、四月八、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十月初一收获节等等。在这众多的节日中,最具规模、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春节”、“三月三”、“六月六”。
  春节,是布依族隆重的节日之一,从腊月三十起至新年正月底结束。此间,各布依村寨都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除夕前,各家将农具、纺车、囤箩、碓磨、谷仓等等贴上封条,正月十五以后择亥日取封,子日开仓,方可使用。大年三十各家备好年夜饭后,要烧香点烛先供奉祖先,由寨主“卜光”鸣炮三响后,各家才开始吃年饭。吃罢年夜饭,听到“卜光”三声炮响,全寨男青年在鼓乐声中集中到“卜光”家,由“卜光”带大家进“老人房”,对已故先人进行祭奠,接先人回家过年。初一这天,男女青年都要穿上艳丽的新装,聚集在一起抛绣球、打糖包、踢鸡毛键等。中老年人则聚在一起玩骨牌、唱酒令。正月初二晚上各家都要守夜陪祖宗,零时时分,鞭炮齐鸣,各家送祖宗回去。正月初五到月底,是未婚男女青年“浪哨”的好日子,青年男女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唱酒歌、对山歌、抛绣球、打飞键等等,互相交流,谈情说爱。盘县一带布依族,正月十五还要“扫寨子”,由布摩念咒占卦,扫寨封寨,以保全寨一年四季人畜平安。从正月初一至正月三十过“了年”,各布依村寨都洋溢着节日氛围。
  三月三,是布依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此节日主要为祭祀活动,通过扫寨驱鬼、祭社神、山神等形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免灾,人丁平安,六畜兴旺,达到村寨和谐安宁。这天要封寨,不许外人进出。由布摩带领一扛着草人的小孩沿寨挨家挨户念咒除邪消灾。扫寨完毕,将草人送到寨外焚烧。此后,外人方可进出。
  六月六,是布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其主要为祭祀活动,如遇季节推迟,节日活动也可在农历六月十六、六月二十六举行。关于六月六的来历,各地都有不同的传说。过节时,各布依村寨按照传统的习俗,由寨老组织杀猪、宰牛、杀鸡、做粽粑等等,以祭祀山神、灶神、五谷神等。有的地方节日前一天还要进行扫寨活动。节日当天,布依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在一起吹木叶、唢呐、箫笛、对歌、跳舞,场面盛大,热闹非凡。节日当天或后几天亦是布依青年“浪哨”的好时机,他们在一起互诉衷情、谈情说爱。此节日成就了许多布依人的美好姻缘。有的地方六月六歌节已发展为由政府组织,及其他民族参与的规模盛大的节日活动,参与者达数万人之众。通过节日活动,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四)服饰
  布依族有着悠久的蜡染文化史,他们以其独特的蜡染技艺和艺术而闻声海内外。蜡染在六枝特区坝湾一带的服饰中利用尤为充分。传统的布依族服饰颜色尚黑色和蓝色,白色在部分地区也受到喜爱。就其服饰而言,男性服饰差异不大,主要为对襟衣和右衽长袍,包头巾,系布腰带。平时妇女的下装穿着改裙易裤者渐多,但上衣、头饰变化仍不大。节日、礼仪、会客场合时的穿戴仍袭传统服饰。因地域不同,布依族的传统服饰亦略有不同。六盘水境内布依族的妇女服饰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六枝特区坝湾一带妇女服饰。上装着黑底窄袖大襟短衣。领口、襟边镶织锦或蜡染制品,无领扣,衣袖上臂、肘、腕为三截蜡染,披肩为挑花图案,系布带于右侧。下装穿百褶长裙,多为白底蓝花蜡染布,裙下部为排列整齐细密的菱形花纹。老年妇女长裙为自织自染的绛色布缝制,方形花边围腰系于花裙外,衣饰方形织锦花帕。少女着装时将头发和青丝线编为二尺许的长辫,头上插花或扎彩绸,已婚妇女改戴“更考”。
  盘县羊场一带妇女服饰。上装为青底交领右衽,窄袖紧身衣领、衽饰红、黄、绿三角边,有的则在中间嵌一条挑花彩带。袖口多为几何图形的挑花制品。另一种,上装为圆领右衽,大袖口短衣,下装着百褶长裙,裙长及脚踝,裙上部为浅棕色,腰部色与上衣同。系带分经、纬,青绒带为经,棕绒带为纬。围裳为带挑花的圆头围裳,头部饰有一幅宽约三寸的以红、绿色为主的平绣制品,中心图案为花,两边以折枝花相衬。穿戴时,裙于内衣外,再系围裳。头巾为蓝、白两色六折而成,用一条上有两行交错排列的银乳钉的布带固定头巾。发饰,未婚留长辫,已婚则将辫子盘于头顶用帕包住。脚穿自制的连体袜鞋。戴双环式银质耳坠和银项圈、银手镯。老年人头帕为青色,不束乳钉银带。
  水城花戛一带妇女服饰。上装为交领右衽,窄袖紧身衣,平摆,左边开叉,长恰覆脐。领、襟、袖口饰精致的挑花,颜色以红、蓝、绿三色为主调,多为八角花图案,菱形框边,钭叉深至腹部,由一条宽约三寸许的挑花带沿乳下连接前襟与后片,两叉边缘为宽四寸许的挑花,二方相连的菱形框边,颜色以胭脂红、菜花黄、浅蓝为主调,做工精巧,下装为百褶式长裙,裙长齐脚踝,上部为青色,下部为青经棕纬织品。着装时,里为裙,外为衣,裙头挂于胯骨之上。头帕为青、蓝、白三色布六折而成。
  水城发耳一带妇女服饰。上衣为低交领右衽,窄袖紧身,颜色以蓝、绿为底色,肘、腕、袖口部分为黑色。右衽钭叉深一尺许,摆稍成弧形。领、襟、袖口边饰挑花。,袖口挑花饰红、黑、黄相间的几圈花纹。衣外罩为无肩无袖无扣的深色对襟短背心,摆缘无纬线,将经线结成若干排列整齐的缨子。系黑或蓝色方形围裳,长齐膝。腰带为工艺精美的刺绣品。下装为布裙或深裆大裤,也有穿百褶裙的。中老年妇女系一小裙于臀后。该地布依族妇女头帕为外青内白的挑花制品,用乳钉银带固定于脑后,精美的刺绣花朵垂于面颊两边。额顶搭几层带状彩色织品,脚穿鞋帮为平绣的船形绣花鞋。近年来,日常头帕已被机制提花枕巾取代,头发梳为一束,垂于脑后。
  水城蟠龙一带的妇女服饰至今仍完整地保留。其装束大致可分为五等。特等装,为为亡故老人“做嘎”时穿,其上衣八件为一套,为交领左衽,窄袖紧身,长齐腹,从内到外一件比一件长二分,此以炫示财产之富有。外两件为暗花黑缎缝制,内六件为自织的细纱棉布缝制。缎衣为朱红、金黄、翠绿三色彩缎镶领,上绣浅黄稻花图案。袖口有绿(蓝)缎贴边,上绣花果图案。肘上绣有一道菱形或方形图案的别致花纹。叉、摆缘为黄缎底的绣品,图案为龙、凤、鸟、鱼、云、树、果等。下装为百褶长裙,至少四条。大裙由紫色的裙筒绸缎和金黄与黑色丝线织成的花边裙脚合成。裙脚宽约七寸,上绣稻穗图案。大裙后为小裙,小裙由黑色细布缝制,腰用绿丝线串缝成带,上部贴三条红缎,左腰间系白铜烟盒、烟锥、绣花荷包,右腰间系红、黄、蓝、绿、紫、黑、白七色绸带,带下端绣花朵,花朵下有黄、绿流苏。裙外系用绿或黑、蓝、紫色暗花缎子制成的围裳,暗花为龙凤图案,围裳形制为马鞍形绣品,现图案多为彩蝶牡丹。围裳挂带宽一寸二分,为绣花的蓝绿缎子制成,系带长一丈二尺,系在腹部,围至后面打结,再垂至脚后跟。头饰为高髻,上顶紫黑丝帕,插凤冠银花。姑娘额上戴乳钉银勒。耳坠为竹节银环。颈挂螺旋形银项圈。胸前佩戴两串银牌。手携蜡染长帕。脚穿绣有云雷纹的满帮直鼻夹尖鞋。
  一等装略简单一些,不插凤冠,平时不着此穿戴,姑娘出嫁或伴娘送亲时才着此装束。二等装、三等装、四等装依次简化。至末等装已是布裙、布耳鞋,发髻上顶黑头帕,铜(铝)环骨镯,平头方形布围腰上饰以简单的挑花。此装束已作为走亲串戚、赴红白喜事、会客、居家时的穿着。这一带的布依族姑娘喜穿白衣罩青褂的装束,老远望去,黑白相间形似喜鹊。

摘自《凉都神韵》 撰稿人:王舒、刘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