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场水城游击队起义地小岩脚
水城游击队起义地鸡场小岩脚遗址现位于水城县鸡场乡(原发贵乡)。
水城游击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而组建和发展起来的一支革命武装。它的建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六支队边防大队三中队”,由于三中队的人员大多数是水城籍人,主要活动区域又是在水城境内,因此群众习惯称它为“水城游击队”。这支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水城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水城地处云贵高原,是贵州西部一个边远的县城。在国民党和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下,水城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穷人头上两把刀,租子重来利息高,穷人只有三条路,逃荒上吊坐监牢”。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富有反抗精神的水城各族人民,历史上曾经暴发过多次农民革命,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尤其是1935年红军长征过水城,宣传了“打土豪、分田地”、“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而斗争”的革命道理,在水城各族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44年日本侵略者打到贵州独山,中共云南省地下党组织根据中央的指示,决定在滇桂黔边境地区组织革命武装,创建游击根据地。为此,云南地下党的活动逐步向水城发展。地下党员柴爱国根据云南省工委的安排,对宣威、水城边境地区进行调查,了解这一带地方交通闭塞,国民党统治势力较弱,土匪、地霸横行,人民苦大仇深,对组织抗日武装和开展地下活动很有利。于是柴爱国派张吉安、周均才几次到水城境内的发贵、应中等地活动,通过谈心,结识和培养了尹朝阳、周小亮、王占元、范子纲等一批拥护党的抗日政策,积极参与党的外围活动的农民积极分子,为组织抗日武装打下了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撕毁国共合作协议,悍然发动全面内战。1946年云南省工委根据南方局指示:在滇东、黔西等地建立游击根据地。决定派地下党员入黔,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武装。柴爱国向尹朝阳传达了上级的指示,要他回水城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向群众宣传抗“三征”(征兵、征粮、征款)。尹朝阳回水城后,在发贵、应中、杨梅等地召开积极分子会议,宣传抗“三征”活动的意义,动员组织农民开展抗“三征”活动。经过宣传动员,发贵、应中、杨梅等地的抗“三征”活动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初步胜利,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
1947年6月,宣威“六六分队”成立。为配合“六六分队”武装起义,尹朝阳接受了秘密串连,在发贵、应中、杨梅一带组织预备队的任务。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组织了50多人的队伍,参加1948年2月宣威地下党组织的在水城边境的宝山发动的“春节起义”。起义队伍攻打了宝山附近的几个乡公所,并且攻打了水城的发贵乡公所,缴获28条枪,枪毙了民愤极大的乡文书陈少和。随后奉上级命令转移到陆良县,继而南下到桃源与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会师,编为第5大队。尹朝阳被任命为副大队长。部队转移到越南受训和返回水城的途中,水城籍5名战士牺牲3人,只有尹朝阳和张绍清回到家乡。
1949年初,柴爱国同志奉命到宣威组织武装力量,他和尹朝阳等在几天的时间就组织了800多人的队伍,被编为永昆支队(即边纵6支队)。柴爱国、尹朝阳、张绍清和参加宝山“春节起义”被打散的王占元、陆世贤联系,组织30余人的一支游击队,组编一个分队。为了扩大革命影响,还联合盘北的反蒋武装,一举攻下了杨梅乡,打跑了乡长袁一林,把仓库的粮食分给贫苦人民。游击队的武装活动,使国民党水城县反动政府感到恐慌,即调动保警队保安团和一些地主武装向杨梅反扑。为壮大武装力量,尹朝阳等又去作原发贵乡武装队长唐和清的策反工作。直爽的唐和清坚定地表示:“为了家乡百姓,我就参加革命。”便带领30多人、10多支枪投向革命。1949年3月23日,尹朝阳、唐和清等,集中200多人,60支枪以及火枪、大刀、长矛等武器,在妥倮小岩脚举行武装起义。队伍暂编成4个队,坚守归集黄河各渡口,阻击进剿发贵的国民党1027团。
战斗打响后,起义队伍坚守阵地,与敌人隔江对战了3天3夜。终因敌军势众,决定撤退。尹朝阳和王占元带队伍撤向宣威宝山与柴爱国部汇合;唐和清率部分队伍保护妥倮大洞群众撤退,后也撤到宝山。
小岩脚起义,毙伤敌军49人,其中,连长2人,排长3人。战斗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利。但战斗中,游击队表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强大威力,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4月,范子纲按柴爱国的指示带领20余人枪来到宝山,这时水城参加游击队的人员也发展到100余人。
为阻击贵州水城国民党保安团向宣威游击根据地进犯,滇东北地委决定,在水城、宣威交界的宝山、格宜一带组建宣威边防游击大队。4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六支队宣威边防游击大队在宣威的格宜举行建队宣誓仪式。水城游击队员编为三中队,范子纲任中队长,唐和清任副中队长,马树统任政治指导员。三中队成立后,集中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政治学习和整训,原来抽去宝山干训学习班学习的胡德良、唐光辉、何国俊已结业归队,协助开展政治工作。通过一个多月的整训,游击队的革命性、战斗性、组织纪律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正式武装。5月,这支革命武装以崭新的面貌回师水城,开展游击战。
三中队回师水城后,首先袭击了发贵乡公所,彻底摧毁了反动的乡政权,解放了这一片土地。又再接再厉,打下应中、马龙两个乡公所,活捉应中乡乡长王镜明。在攻打玉舍大匪首安文光途中,得知敌人有埋伏,遂转向泥猪河过宣威,接受边队大队的命令,赴窝都河堵击从威宁进犯宣威的国民党1027团。他们利用有利地形,以少胜多,成功阻击了武器装备良好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保卫了宣威解放区。此后又在宣威配合其他游击队,打击地方匪霸武装以及阻击从贵州省向云南逃窜的国民党第8军等战斗。
10月,三中队又回到水城发贵乡,在柴爱国同志的主持下,建立了水城的第一个人民政权――欧布村政权。接着,又在箐脚等四、五个村建立村级人民政权,开辟了水城的第一个解放区。地下民兵组织也在应中、杨梅、马龙等几个大乡很快组织和发展起来。
三中队转战宣威、水城结合部,在发贵、应中、杨梅、龙场、玉舍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参加大小战斗30余次,队伍发展到80余人,有力打击了国民党乡村政权和封建势力,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水城。1950年2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41团进驻水城。水城游击队经柴爱国主持移交水城驻军,配合人民解放军投入到剿匪斗争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