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凉都 » 凉都文化 » 红色凉都 » 红色事迹
听八旬老人讲述红军烈士故事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记者 黄靳玲

沿着蜿蜒的盘山路,一层层云雾缭绕在山头,记者一行人追寻红军脚印,重寻80多年前的水城长征记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凉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也有了着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

“只听说“杨连长”是从江西来的,我当时只有四五岁,但清楚的记得见过“杨连长””。说这话的老人正是84岁高龄的龚群凤,现老人脸上已布满皱纹,银丝爬上头,但回忆起杨连长,老人仍能有条不紊的道出八十多年前的回忆。

原来,老人口中所说的“杨连长”,原名尹自勇,是1935年红军长征时失散时掩护主力红军南渡乌江的任务后向西推进转战贵州黔西北地区的其中2000名红九军团成员之一。1935年4月16日,在贵州省大定县猫场(今大方县猫场镇)宿营,经过纳雍县时选择暂时战略隐蔽,后来受抗暴组织首领王炳安之邀到达水城县董地,在水城、赫章一带开展武装革命。1936年11月,“杨连长”应水城县米箩乡联保主任卢云清之邀到米箩任自卫队长,并在当地开展抗暴除恶等武装革命活动。正因如此,“杨连长”被当时水城国民党统治政权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那时候“杨连长”就住在水城县米箩乡联保主任卢云清家中。风声很紧,当局国民政府扬言要抓住“杨连长”并取其首级,为了“杨连长”的安全,卢云清的妻子(龚群凤的姨妈)就把“杨连长”藏在家头的仓里。由于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找不到“杨连长”,于是将卢云清关押起来,严刑逼问“杨连长”的下落,并放出要一命换一命的消息,卢云清的家里一时全乱了套,不知道该如何救出卢云清。1939年4月,国民党水城县县长阮略和水城“剿匪”总指挥钱文达率保警队到米箩,将尹自勇密谋杀害,并残忍割下尹的头颅,悬挂在水城城门上“示众”。

随后,卢云清被释放,但听到“杨连长”被当局国民党反动派残忍的杀害后,悲痛万分于义兄的死,后来与龚群凤的父亲用龚群凤外婆的备办寿棺将“杨连长”的遗体入殓,并按照布依族习俗,将其安葬在原米箩镇簸箕寨右侧的小山丘上,而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缅怀“杨连长”,将安葬“杨连长”的土丘称作“杨连长包包”。

老人讲述完这段沉重的历史后,带着记者们来到“杨连长包包”处。土丘四处杂草丛生,但三十年都没来过的老人,仍然清楚的记得“杨连长包包”的位置。老人说,说来也怪,“包包”这片的草是长的最茂盛的。

一晃80多年的时光流过,这段红色记忆仍代代相传在这个村子里,昔日村民们住的土木房都变成了整齐坚固的楼房。龚群凤老人告诉记者:“现在不比那些年,日子好过多了,我家门口的泥地也打上了水泥,家里购置很多电器,接通的自来水让洗衣做饭都方便很多,如今,米箩镇再也不是当年的米箩乡,村民享受着越来越好的日子,过着美满的生活。

“杨连长包包”现在已经成为了当地特色人文古迹之一。

当地民族民间文化浓郁,布依族蜡染、刺绣、谷花酒,唢呐、铜鼓、酒令舞独具特色。米箩镇开始利用得天独厚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一批高新产业基地,米箩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万亩猕猴桃基地、第一、二工区产业园和食用菌产业基地都在这里生根发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