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二场集中采访在北京举行。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巍,安顺市委副书记、市长尹恒斌,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肖立书等三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分享产业转型升级故事、破局创新路径、“富矿精开”密码。问答之间,贵州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格局跃然纸上。
集中采访现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 丽 摄
记者提问。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 丽 摄
“江南煤都”这样转型升级
“六盘水是一座传统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远景的煤炭储量达到了844亿吨,已经探明储量是256亿吨,保有储量接近240亿吨,总量应该说是非常大的。六盘水煤的质量也非常好,焦煤储量占六盘水市探明总储量的52%、占全省焦煤储量的88.7%。”3月7日,在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二场集中采访上,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巍介绍的一组数据,让人深感“江南煤都”名不虚传。
如何利用自身的煤炭资源优势落实“富矿精开”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六盘水市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一方面是适应‘双碳’发展要求,找准产业发展路径。我们选择‘煤—焦—电—气—化’一体化作为发展方向,着力推动煤炭资源由燃料向原料,进而向材料转变,不断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李巍介绍,在煤炭产业方面,六盘水市明确推动“产—洗—运—配—销”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实现煤炭安全保障能力和产业发展效益的“双提升”。
在电力产业方面,六盘水市通过推动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电力发展质量和效率。目前,六盘水市电力装机将近1500万千瓦,火电装机达到1010万千瓦,占全省火电装机的四分之一。
在新型煤化工产业方面,六盘水市大力发展粗苯、煤焦油、焦炉煤气3条新型煤化工精深加工路线,努力实现资源分级分质、吃干榨尽。
“另一方面是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大力推动煤炭集约开采、绿色开采、智能开采,持续推动电力清洁高效发展,六盘水市原煤产量逐年提升,2024年达到8002万吨,创历史新高,今年计划将达到8500万吨。”李巍说。
目前,六盘水市生产煤矿平均单井规模达86.13万吨/年,位居全省第一。累计建成84家国家级或省级绿色矿山,建成智能煤矿17个、占全省56.7%,全省首批建设的4个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六盘水市有2个。清洁高效电力装机已达448.86万千瓦,占比近三分之一,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正逐步成型。
李巍介绍,六盘水市坚持以最完备的前期手续、最先进的设备工艺、最严格的环保要求、最完善的产业链条“四最”标准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向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新型煤化工。
“沿着已经明确的3条精深加工路线,六盘水市已建成贵州省规模最大的高纯氢生产线,成功引进山西三强焦油深加工等项目,正加快推进永荣集团煤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落地。”李巍说,未来,随着下游精深加工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六盘水市新型煤化工产业将达到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赢。
“三个重点”推动航空产业新突破
“立足安顺航空产业基础,我们正大力发展低空飞行器装备制造,不久的将来,大家在家门口收到的快递可能就是安顺造的无人机送来的。”
全国人大代表、安顺市委副书记、市长尹恒斌在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二场集中采访中接受采访时说,贵州航空产业城作为贵州“六大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安顺发挥比较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整机制造、民机配套和低空产业是我们重点突破的三个方面。”
去年11月,贵飞系列产品在珠海航展精彩亮相,充分展示了航空强国的“贵州元素”。这正是安顺持续深化与中航工业集团的战略合作,着力提升整机研制生产能力的成果展现。
在民机配套方面,安顺通过加强与中国商飞的对接合作,进一步融入大飞机产业链供应链。去年,安顺航空装备制造企业参与大飞机产业配套份额提升了280%,锻铸造方面更是贡献了70%以上配套份额,“今后大家乘坐的国产大飞机,会有越来越多的‘安顺制造’。”尹恒斌说。
低空产业方面,安顺积极培育打造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应用场景,在黄果树、龙宫、虹山湖、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等地打造的低空旅游应用场景也很快会和大家见面。
围绕这三个重点方向,按照省委、省政府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要求,安顺正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要素保障等工作。
“我们谋划了213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530亿元,已开工项目158个,安大一期、安吉一期等46个项目已建成投产,112大厂房、航新无人机等一批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尹恒斌介绍,项目大突破带动安顺市工业投资增长54.5%,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招商引资方面,安顺优化完善“一图三清单”,聚焦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开展精准招商,引进江苏新扬、上海速威等一批优强企业落地安顺。
要素保障方面,预留了2万余亩工业用地保障项目建设。成立航空产业基金,引导推进“政银企”前所未有的紧密合作。“我们还制定了21条专项人才政策,加强与北航、南航、西工大等高校的合作,汇聚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近两年,安顺市航空装备制造产业连续保持10%以上增长。我们坚信,贵州航空产业城一定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尹恒斌说。
创新为要建强产业生态链
作为贵州电子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建设电子元器件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全省的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
3月7日,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二场集中采访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肖立书用四个“狠抓”回答了这个问题。
作为央企中国电子的重要二级子企业,振华扎根贵州60余年,以电子元器件产业生态链为核心主业,通过狠抓科技创新、资本运作、人才资源、产业布局“四位一体”资源赋能,主攻电子元器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贵州“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努力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振华力量。
四个“狠抓”具体是什么?“在科技创新方面,狠抓科技资源,倍增创新驱动力;在资本方面,狠抓资本运作,加强支撑力;在人才方面,狠抓人才资源,激发新活力;在产业方面,狠抓产业布局,打造新优势。”肖立书解释道。
创新是第一动力。目前,振华已初步形成从电子材料、基础元器件、集成电路到模块组件应用开发的产业生态链。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发挥平台协调作用,推动一些产品技术取得了突破,成功研发国内最大交换容量的高性能交换芯片,广泛应用于大数据、云计算、智算中心等新型基础IT设施;高端叠层铝电容器、电阻器、半导体器件等在算力服务器中也形成规模应用。
同时,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化协同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贵州)。
“今后,我们将结合智能计算转型升级的技术趋势,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迭代,在人工智能国产算力的技术体系中进一步贡献贵州力量。”肖立书表示。
近年来,为做强做优做大产业,振华也在资本运作上狠下功夫。
围绕电子元器件产业链建链补链展链强链,积极谋划企业主体资产上市,先后推动4户所属企业上市,形成了“1+4”上市平台(1个主板+4个科创板),资产证券化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核心主业资产整体上市。通过IPO和再融资,切实解决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资金问题。
人才是第一资源。振华谨记通过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千方百计引才、育才、留才,设立“凤凰引才”千万专项资金吸引高端人才,通过每年投入1000万元,引进行业领军和专业博士团队等高层次人才140余人,推动建立激励机制,激励近千名关键核心人才创新创效干事创业。
如今,振华在贵阳市高新区、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布局了锂离子三元正极材料和钠离子正极材料生产基地,累计投资近40亿元。
打开振华的产业布局图,还会发现在贵阳市乌当区和黔东南州凯里市布局了数字电源领域配套的功率器件IGBT、集成电路FPGA、MCU、AD/DA以及电源管理器等电子元器件和无人机舵仓控制组件。
“目前,我们以现代能源为场景,紧盯现代能源技术发展趋势,着力持续提升产品技术水平。”肖立书说,贵州磷和锰等关键材料、矿产资源和电力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与贵州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为贵州‘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提供产品技术支撑力量。”
“人才飞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智慧支撑
“夏季,每个月有五六十万人到六盘水市来避暑,其中不乏一些专家学者或是业内精英。我们了解到这些信息后,主动对接,希望他们能给我们讲课、‘义诊’。我们把这些人才称为‘候鸟人才’。”
六盘水市夏季平均气温19摄氏度,被誉为“中国凉都”。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巍在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二场集中采访中介绍,凉爽的气候不仅是六盘水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也成了吸引人才的优势。通过大力推进柔性引进国内外顶尖科研团队开展周期性技术指导,六盘水市实现“人才飞地”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近年来,六盘水市坚持将人才作为智力支撑、资源作为物质支撑、科技作为动能支撑,不断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革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正逐步实现“传统工业基地”向“现代产业高地”的跨越。
近年来,六盘水市聘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26名专家学者,立足“中国凉都”气候优势,大力推行“候鸟专家”,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慧支撑。
同时,依托贵州省能源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教学资源,深入实施“凉都矿工”“凉都技工”等重点工程和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进一步提升六盘水市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实行人才专员服务制度,为近200家规上工业企业靠前提供服务。
“未来,我们将动态制定重点产业部门引才目录,匹配产业发展需求,实现精准引才。”李巍说,下一步还将拓展更多领域人才专员服务制度,并全力加强住房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的保障,努力为人才构建“事业+生活”双优环境。
一条引—育—留的“人才链”逐渐在六盘水市形成发展,并为做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有了“人才链”,如何做优产业发展“资源链”?李巍说,一是向优强企业配、二是用市场方式配、三是朝产业协同配。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31个成长型资源城市之一,为更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六盘水市将持续加强统筹管理,提高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协同性、规范性,做到资源跟着产业走、跟着项目走。”
近年来,六盘水市已为大中型矿山配置资源159亿吨、占全部已探明可分配资源比重93.5%,实现了资源向优强企业集中,未来还将继续引导和鼓励以原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链主企业和头部企业积极参与矿业权出让竞争,把好资源配给好企业。
同时,继续做到政府管控、市场配置,进一步修改完善《六盘水市级矿业权出让工作流程》,不断提升资源配置公平性和效率。
“另外,我们把矿产资源配置与能源及能源化工、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等产业发展统一起来,畅通供应链、补强产业链,实现深度融通协同发展。”李巍说。
科技创新是六盘水市产业发展突破资源依赖、培育新兴动能、提升产业韧性的必由之路。李巍介绍,为了做精产业发展“创新链”,六盘水市持续培育创新主体,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在重点领域加快培育或招引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我们大力实施‘专精特新’培育攻坚,今年争取企业数增长50户以上。”
“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合作,用好‘科技入黔’政策,深化与中科院、中国科大、贵州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促进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李巍说,今年,计划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以上,不断提升集成创新、应用创新水平,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顺旅游爆火的密码
“安顺市不仅有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等为代表的世界级自然珍宝,还有安顺古城、屯堡文化等为代表的现象级文化瑰宝,更有夏季平均气温21摄氏度为底色的超爽气候。不管是吃货、文人,还是夜猫子,大家都能在安顺市找到自己的所爱。”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二场集中采访上,全国人大代表、安顺市委副书记、市长尹恒斌的热情推介,让现场记者对这座城市心生向往。
近年来,安顺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部署,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全力推进一流旅游城市和黄果树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安顺市接待游客近5900万人次,增长11%;接待过夜游客超1300万人次,增长20%。
旅游爆火的“密码”是什么?
“首先就是提升三大核心吸引物。”尹恒斌介绍,安顺市围绕黄果树大瀑布推出夜游黄果树等新业态,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围绕屯堡文化,把旧州、天龙、云峰、鲍家屯等屯堡景区串珠成链,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围绕安顺古城,坚持“修旧如旧”,全力再现“一河两岸、人间烟火”的市井繁华。
集中采访上,尹恒斌通过一张照片和一个故事向大家分享了安顺市的烟火味道。
“新华社《参考消息》连续两年向世界报道中国人民过大年的幸福火热场景,都用了安顺古城的照片作为头版头条。”尹恒斌拿出一张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照片中大红灯笼下游人如织、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很多游客都说,安顺古城就像是‘明朝版的清明上河图’。”
古城街上有一间叫“安顺遇见”的小店,缘起是一个来自湖南的小伙子对一名安顺姑娘一见钟情,写下了《安顺遇见》这首歌,讲述安顺绝美山水和他们的爱情故事,二人在古城开了一个音乐小酒馆,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尹恒斌笑着说,“不远处还有西安李同学的火锅店、江西老表的文创店等等,都是因为热爱安顺,便在这里扎了根。”
现在,白天游黄果树看锦绣风光,晚上逛安顺古城品人间烟火,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大家在古城可以领略600年的大明长风、触摸安顺记忆馆的历史脉动、唤醒上房揭瓦的儿时回忆,还可以在古城文创店,把“安”和“顺”带回家。
同时,因其凉爽气候优势,“黄果树下·凉爽安顺”进一步在全国打响。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已有23个省的游客在安顺购买避暑房产超1万套,安顺市民宿总量超1500家,牛蹄关、小河湾、大坝村等50余个美丽乡村避暑旅居业态不断拓展。
同样出彩的,还有安顺的小吃。
“舌尖上的安顺,是‘吃货’的天堂。”尹恒斌介绍,近年来,安顺坚持讲好小吃故事,依托安顺古城和顾府街打造特色美食街区,烤小肠、夺夺粉等特色美食已经走出安顺、遍布全国。金刺梨、蜂糖李、关岭牛、紫云红芯薯、安顺酸汤等等,款款都是珍品。
“今年4月,第十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安顺古城举办,诚挚邀请国内外广大游客走进安顺,吹吹凉爽的风、看看黄果树瀑布、走走大明屯堡、逛逛安顺古城,邂逅一段舒适惬意的美好旅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玲玲 周雅萌 周梓颜 陈祖嘉 周 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