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成就源自共同奋斗,成果终由你我共享。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回首这波澜壮阔的五年,六盘水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5年来,六盘水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安排,紧盯现代化工业体系、现代化农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六大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契合时代特征、富有六盘水特色、在全省产业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十三五”末比,地区生产总值从1383亿元提至2024年的1710亿元、年均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由12.4∶41.2∶46.4,调整为2024年的11.1∶41.7∶47.2,全市经济呈现总量突破、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十四五”期间,六盘水煤、电、钢、材等传统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钢铁产业向“精微制造”迈进,六盘水市水钢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国内首创的高强度钢丝,可承受53吨拉力,广泛应用于高端桥梁缆索等领域;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研发的72A帘线钢填补了贵州省相关产业空白,带动年营收增长超2亿元。
不仅如此,六盘水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正常生产矿井机械化、辅助系统智能化“两化”改造全覆盖,贵州首批建设的4个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六盘水市就有2个,发耳煤矿“5G+智能巡检机器人”成为贵州首个落地应用的煤矿井下机器人场景,井下开采正走向“少人化”“无人化”。此外,生产煤矿中有三分之二达到90万吨/年及以上,平均单井规模较“十三五”末提高近20万吨/年,煤矸石等固废通过填沟造地、生态修复、加强洗选、建材制造、低热值发电等方式,实现资源“变废为宝”,这些都是集约化、绿色化的具体实践。
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六盘水落地生根。氢能产业发展迅猛,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年可提纯氢气4000万标方,全国首台商用氢能机车在六盘水投入运行,填补了西南地区氢能铁路货运交通空白。
新能源材料领域,贵州兆为新材料科技公司年产5000吨碳酸锂项目投产,年处理工业固废10万吨,为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提供关键原料。同时,六盘水积极布局储能产业,水城陡箐储能电站一期建成并网,为能源存储与稳定供应提供支持。
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亮点频频。园区以双元铝业为“链主”,采用“1+3+N”发展模式,铝液在园区内就地转化率达100%。
目前,该园区已集聚55家企业、66个项目,成为贵州铝水转化率最高、产品门类最全、链条最长、配套最完善的百亿级“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铝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30.32亿元。此外,六盘水能矿装备制造产业也形成集群效应,2025年上半年产值增长23.4%,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成为六盘水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强大动力。仅2024年,六盘水就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78项,建成6个科技创新平台,六盘水师范学院“煤矸石制取白炭黑”技术成果以5500万元转让,创下全市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新高。
同时,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贵州黑拉嘎科技装备智慧产业园“5G+”项目等一批案例入选全省数字化转型名单,六盘水还入选全国“千兆城市”,为产业发展装上“智慧芯”。
“十四五”期间,六盘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成为稳增长的“压舱石”和“主引擎”。展望未来,六盘水将继续深化产业转型,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向更高水平迈进,书写更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 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