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今日凉都
一方山水一村艺术——看水城农民画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在水城区石桥巷水城农民画孵化基地,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夜郎风)是一处抢眼的存在,14年的奋斗历程,使这家文化企业成为六盘水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亮丽名片。

走进夜郎风艺术中心,一楼的文创展示区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创意产品:精美的农特产品包装、独具匠心的茶具、艺术气息浓厚的印刷品……这些融合了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驻足。

“夜郎风以水城农民画为基础,以本地苗族、彝族、布依族文化元素为素材,主打衍生产品设计,很快就成为水城区乃至六盘水市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去年创收360多万元。”夜郎风负责人徐源介绍。

水城农民画诞生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丰饶土壤,汉、苗、彝、布依等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赋予了它独特的基因。它根植于民间,源于那些与土地相伴的农民之手,他们以“喜欢哪样画哪样,怎样好看怎样画”的质朴理念,将生活的点滴、梦想的绮丽和对乡土的热爱倾注于画布之上。

从创作手法上看,水城农民画以变形夸张为特色,赋予万物别样姿态,以寓意象征为表达,让画面蕴含无尽深意。构图上采用概括装饰的手法,简洁而富有韵味;色彩运用则大胆奔放,纯色并列相互碰撞,红、黄、蓝等鲜艳色彩交织出绚丽夺目的光影世界,充满了视觉冲击力。

在题材方面,水城农民画涵盖广泛,农耕生活、民族节庆、自然风物等都是画师们笔下的素材。一幅幅画作生动地描绘出当地的民风民俗、山水村庄、劳动场面,成为记录乡村生活、传递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例如《经果林》描绘了村集体合作社经济的繁荣景象,《养殖致富奔小康》记录了精准扶贫政策下的生活变迁,《摘金果》则以丰收场景隐喻着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作为水城农民画的发源地,水城区陡箐镇是一个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乡镇,仅苗族就有大花、小花、白苗、歪梳4个支系,苗族同胞擅长挑花、蜡染、刺绣、民族歌舞和创作水城农民画。

陡箐镇水城农民画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是由农家穿针刺绣挑花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积累了作品的厚度与画师群体。20世纪80年代以后,水城农民画才开始走出大山。

陡箐镇猴儿关村的水城农民画享誉全国,其农民画作者创作的水城农民画在国家、省、市、区参赛参展中多次获得名次,赢得荣誉。曾在天津、浙江、云南、江苏等地展出,也曾到法国等国家参加展览,120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刊物发表,56幅作品获省级以上美术奖,外宾购猴儿关农民画2500多幅。

1983年,为筹集作品参加全国第一届农民画展,水城举办了首期农民画培训班,水城农民画的发展就此起步。猴儿关村首次有30多名学员参加培训,选择猴儿关村作为传授绘画技艺试点,此后猴儿关村陆续涌现了一批热爱创作的农民画师。

历经多年发展,水城农民画从乡间墙绘逐渐走向国际舞台。2024年,60幅作品亮相加拿大,39幅作品登陆日本,还有多幅作品在香港、南京、深圳等地展出。它不仅是贵州美术的一道绮丽风景线,更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备受国内外美术界瞩目。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陡箐镇党委书记徐玉军说,陡箐镇的水城农民画创作需要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艺术素养,目前陡箐镇的农民画师大多是自学成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但也正是这份淳朴、原汁原味,成就了水城农民画,让它成为乡村独特的文化标识,承载起人们的文化乡愁。它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关键在于始终扎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倡导“哪样好看画哪样,怎样好看怎样画”的自由创作理念。“我们将继续加强保护传承,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方能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更好延续乡土文化根脉。”

如今,水城农民画已形成了一条从创作到市场的全产业链。政府主导的培训计划孵化出多个创作集群,文创产品开发涵盖77类商品,农民画主题邮局、景区体验店等线下场景,让水城农民画真正走入了大众生活。

一幅幅水城农民画,宛如一扇扇窗口,让人们透过它们看到了乌蒙山腹地的多彩世界,感受到了农民画师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黄 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建设与维护:六盘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钟山西路47号

运维电话:0858-8269176(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贵公网安备 52020102520232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2000046 黔ICP备10200429号-1
切换到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