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冒白烟”的发电厂冷却塔,山坡上连片铺展的蓝色光伏板、黔中水利枢纽喷涌而出的水柱,以及散落在各座山头的风力发电机……近年来,六枝特区逐“绿”前行、向“新”出发,积极推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能源产业结构正由传统的“以煤为主”向“多能互补”转变,为安全、稳定、经济、高效的能源供应提供源源动力。
六枝特区作为“江南煤都”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资源量46.98亿吨,保有资源量45.27亿吨,消耗量仅1.71亿吨。立足煤炭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六枝特区不断深化对煤炭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稳住能源安全供应的基本盘,支撑新型煤化工等产业耦合突破。
围绕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的目标,六枝特区聚焦“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工作要求,积极推进煤炭矿区规划修编工作,设置黑塘煤炭国家级矿区、东部煤炭省级矿区,规划总产能2385万吨/年。通过实施煤矿“六个一批”分类处置,规划矿权3处(前都煤矿露井联采、八块田煤矿、小河边煤矿),新增产能270万吨;新华、青菜塘、竹林、兴旺、四新、洒志、六龙、猴子田、杉树林、川黔友谊共10处煤矿有序开展技改建设,将陆续建成投产;全区正常生产煤矿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建成辅助系统智能化并投用。
坐落在岩脚镇的福能(贵州)发电有限公司,是六枝特区火电行业的领航企业,也是贵州省第三批规划优选电源项目之一,建设的2×660兆瓦超临界燃煤火力发电机组于2016年12月投入商业化运营以来,年均发电量高达65亿千瓦时,有力保障了地方工业繁荣发展和居民用电稳定。
在继续发挥好传统能源“压舱石”作用的同时,六枝特区快马加鞭做大以风、光、水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规模,推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实现更高水平的优化组合。目前,全区共有电力企业25家,装机容量205.86万千瓦。其中,火力发电企业1家,装机132万千瓦;光伏发电企业5家,装机40.46万千瓦;瓦斯发电企业5家,装机1.01万千瓦;余热发电企业2家,装机9.35万千瓦;垃圾发电企业1家,装机0.9万千瓦;11个水电站,装机22.14万千瓦。
作为贵州首个大型跨地区、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在解决贵阳、安顺地区城市供水、灌区用水需求的同时,所属的平寨电站抓住防汛与发电“黄金期”,实现稳发满发,今年日均发电量达147.53万千瓦时,其中8月份发电量突破1.08亿千瓦时,创下单月发电量历史新高。截至2025年9月底,平寨电站累计发电量超过42.94亿千瓦时。
在六枝特区各乡镇,光伏板不仅铺设在荒山高坡、农家屋顶上,还因地制宜架设在猪舍里。装在梭戛乡乐群村第二育肥场屋顶的蓝色光伏电板,“吸收”阳光转化为电能接入电网,就像给猪舍盖了一层“被子”,节省了室温调节成本。这些集中式光伏电站采用“农业种植养殖+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方式,既增加土地可利用空间,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山地光伏发展新模式,已经建成投用的五个光伏发电项目装机达40.46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19.7%。
立足风、光、水、煤层气(煤矿瓦斯)等资源优势,六枝特区还规划光伏风电项目12个、化学储能5个,拟建设装机规模120万千瓦,预计投资75亿元;规划抽水蓄能项目1个,拟建设装机规模200万千瓦,预计投资100亿元;规划瓦斯发电站项目13个,拟建设装机规模7万千瓦,总投资1.4亿元。项目建成后,“风光水火储”产业图将进一步增容、扩大。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新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贵州美锦六枝“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的建设,给六枝特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带来新机遇,2.5万吨/年副产氢气将覆盖粤港澳大湾区至云贵川七大区域。
氢能公交车在城区道路“丝滑运行”,氢能重卡在建筑工地“崭露头角”,氢能机车头“悄无声息”地牵引运煤列车……随着氢能示范应用落地多个场景,目前已建成制氢厂1个、智慧加氢站1座、撬装加氢站1座,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生态体系基本建成,六枝走进“氢时代”。
同时,六枝特区聚焦能源产业,大力围绕“煤-电”“煤-电-材”“煤-焦-氢”“煤-电-锂”“煤-电-化”及新能源等产业链开展全产业链招商,深入实施培育壮大能源领域市场主体行动,不断催生新领域、新业态和新赛道,构建起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全面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能源转型赛道上,“六枝战队”必将为我市、我省能源结构转型贡献浓墨重彩的一笔。(全媒体记者 颜春匀 晏华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