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马”之后,来一场深度游
7月20日,2025六盘水马拉松落下帷幕。来自天南海北的跑者和游客带着对“中国凉都”的美好初印象,纷纷留下展开深度探索。
自然景观极具吸引力。乌蒙大草原上,游客们或骑马驰骋,或静赏日出日落;横跨山谷的梅花山索道,则提供俯瞰云海山峦的绝佳视角。
民族风情也大放异彩。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等传统节日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少数民族风情,特色民族村寨的刺绣、歌舞更体现出六盘水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地旅游服务同步升级,酒店、民宿品质不断提升。特色美食街区热闹非凡,水城羊肉粉、烙锅等美味佳肴让游客大快朵颐。
依托赛事影响力,六盘水推出一系列“体育+旅游”项目:山地越野跑、自行车骑行等户外运动,吸引众多运动爱好者挑战自我。
从自然景观到人文体验,从住宿美食到运动体验……“六马”之后畅游六盘水,美景被留在手机相册、特色产品“挤进”行李箱,关于凉都的美好印象一再被刷新。(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 瑶)
去风情小镇 体验旅拍中的彝族文化
7月19日,红墙草瓦的彝族风情街上,图腾壁画、吊脚楼、土掌房与石板道交相辉映,穿戴银饰的“小阿妹”与远处的千户彝寨构成独特风景。
穿上民族服饰的游客在野玉海景区打卡拍照。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 倩 摄
在水城区海坪彝族风情小镇内,妆容精致的游客们在单反镜头前定格旅途记忆。毕节威宁游客刘芳与朋友在一家旅拍馆里挑选照片时赞叹:“旅拍让海坪风光更出片。”
彝族风情街上,旅拍馆鳞次栉比,挑选服饰和妆造的游客络绎不绝。具有设计专业背景的李华芳返乡创业,抓住六盘水避暑旅游热潮开设旅拍馆,通过社交媒体引流、促销等手段,生意喜人。
沿街的民宿也趁势推出“住宿+旅拍”服务新模式。一家主打彝族文化的民宿,因提供全手工制作的彝族服装租赁受到青睐。“尽管租赁费比其他服饰贵了近一倍,一天150元,也吸引了不少顾客。”该店老板黄素琴告诉记者,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在提升,必须要创新思路、提升服务质量。
目前,景区内已涌现近10家专业旅拍机构,从业者通过场景、服饰差异化等方面展开竞争,让旅拍从单纯拍照升级为文旅融合新业态,为旅游产业注入了新活力。(通讯员 张 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 倩 郭 立)
吃“凉都三宝” 把城市名片装进行李箱
水城红心猕猴桃绿中透黄,切开后红心点缀如宝石;盘州刺梨果实饱满,制成的刺梨汁酸甜可口;水城春茶汤色碧绿明亮,鲜爽回甘,让人仿佛置身六盘水青山绿水间。
“凉都手伴”店铺中的商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 瑶 摄
“凉都三宝”,打开了广阔的消费市场。7月21日,来自广东广州的张先生将这份“舌尖上的记忆”打包带走。
“我们凉都手伴店7月18日试营业,21日正式营业,主打‘凉都三宝’相关产品,目前客人多为马拉松跑者和外地游客。”六盘水市水城区农投销售部负责人刘畅介绍。
店内,刺梨饮品、茶叶、特色公仔整齐摆放,富有民族风情的精美饰品与以凉都标志性景点为原型的创意摆件相映成趣。“凉都手伴”不仅是商品店铺,更是一扇展示凉都魅力的窗口,让每位顾客都能将凉都的美好记忆与独特风情带回家。刘畅介绍:“广东、上海客人尤其喜欢山桐子油、山茶油,能吃辣的地区偏爱水城羊肉粉。”
如今在六盘水,挤进行李箱的土特产已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依托秀美田园、文化传统、特色村落、非遗项目等,六盘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业态,让游客们尽享自然风光和清凉气候,也带上特产拖着行李箱满载而归。(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 瑶 通讯员 郭 坤)
逛荷城夜市 品尝琳琅满目的小吃
“水城烙锅看起来普普通通,吃到嘴里我才明白大家热爱烙锅的原因。菜品丰富、蘸料香浓,太巴适。”7月26日晚,成都跑友冯欣如带着家人来到六盘水市钟山区荷城景区游玩。吃了一份烙锅后,一家人纷纷点赞水城美味多,“还有羊肉粉、炒荞饭,六盘水的小吃太好吃。”
荷城景区夜市人气火爆。通讯员 胡攀学 摄
“六马”收官,旅游热潮只增不减。近段时间,荷城景区热闹非凡。夜幕降临后,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摊让景区烟火气升腾,琳琅满目的美食吸引游客们驻足品尝。据景区负责人介绍,最近景区每日接待游客约3500名。
蜂拥而至的游客为夜间经济再燃一把火。“每天早上9点营业,陆陆续续会有外地客人进店品尝,晚上客流达到高峰。”天下第一锅烙锅店店长申林广介绍,近段时间每天接待客人约1000名,营业额最高时超过10万元。
近年来,荷城景区构建起文化展演和购物娱乐等新消费场景。荷城夜经济正从吃喝向游、玩、购物、住宿等领域拓展,进一步满足不同群体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我们会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商家创新消费模式,丰富消费业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钟山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郭 立 邓 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