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城区东北部,距市中心城区48公里的比德镇中心地段,有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村庄——比德村。该村身处镇政府所在地,正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据《六盘水市地名录》记载,比德原名“比底”,因政府所在地中部低凹、山形似“比”字而得名。清光绪年间,因“比底”之名不雅,遂改为“比德”。如今,比德村下辖15个村民组,水电路讯全覆盖,1123户3920名村民在此安居乐业。
走进比德村,资源盘活带来的发展活力随处可见。比德村党支部书记肖梅介绍,村里立足实际,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将原政府老粮仓重新装修改造,200余平米的空间与商人合作入股经营超市,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5000元分红;集中管理闲置地盘,搭建4个门面板房,年租金收益达32000元;把原政府职工宿舍改造加固后租赁给教投公司开办学生托管中心,年租金20000元……通过这些举措,闲置资源变废为宝,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在产业发展上,比德村依托温湿气候、充沛雨量和充足光照,走出了一条特色种植与加工的致富路。马拉麦种植在当地独树一帜,2023年,比德镇马拉麦种植面积达8000亩,比德村占3000亩,占全镇种植面积的37.5%,亩产600斤,全村产量超9万吨,720户农户参与其中。
“政府不仅给了我们技术指导,还提供种子支持,我家种了二十亩左右,产量约有一万斤。今年小麦大丰收,也希望比德面条能走向全国,让更多人认识。”水城区比德村村民吴启军感慨地说。
当地马拉麦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朝。村民以马拉麦为原料加工生产的“比德面条”,从20世纪80年代的传统手工制作发展到如今的现代化机械生产。马拉麦淀粉含量高、韧性强,制成的面条煮食不粘不浓、经煮经嚼、麦香味浓郁,深受当地及周边群众喜爱,近年来还远销香港、广州、西藏等地,售价超10元/斤,每年擀面季节前就被预订一空。
“我们推广‘粮种粮发’,小麦平均亩产达600斤,还积极推广玉米轮种模式,秋收玉米后种植冬小麦,利用冬闲田,让土地多产粮、农民多增收。同时,盘活闲置门面资源,拓宽发展思路,实施资源变资金,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党支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凝聚各方力量,激发党建活力,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水城区比德镇比德村党支部书记肖梅表示。
文化传承方面,比德村同样亮点突出。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比德小学教师袁凌便是杰出代表。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奖。
袁凌的父亲一生从事木匠、篾匠工作,他不仅从小在手工艺制作氛围中受到熏陶,也深受“工匠精神”影响。小学作文比赛时,老师一句“虽然字数少,但是字写得漂亮”的评语给了他极大鼓励。初中时模仿班主任漂亮的粉笔字,从此爱上书法并坚持练习。
“我要在比德镇起到带头引领作用,传承家乡文化。现在信息时代,手机普及,书画可能面临断层,爱写字画画的人越来越少。我们通过老师带动,一个传一个,让比德镇的书画文化不断层。”袁凌说。
在袁凌等“新生代”书画界人士的带动下,比德村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
从资源盘活到产业兴旺,从特色种植到文化传承,比德村正以蓬勃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一幅产业兴、文化盛、村民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陈忠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